- 以书筑城 以城筑梦:深圳书城模式研究
- 尹昌龙
- 1013字
- 2021-03-26 17:25:49
第二章 以书筑城:书城的阅读服务
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在其代表作The Great,Good Place中最早提出了“第三空间”[1]。他认为:人的日常生活主要分布于三个生活空间,分别是居住空间、工作空间、购物休闲场所,人的生活质量由这三者共同影响。第一、第二生活空间的逗留时间减少,第三生活空间的活动时间增加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因此,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是提高第三生活空间的质量。书店、书城显然属于第三空间的范畴,作为市民休闲的场所,作为市民的精神家园,必定对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如果说书城是一座城市的“第三空间”,那么深圳书城就是深圳市民重要的“第三空间”之一。自1996年罗湖书城建成开业,迄今已有4座总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的书城(罗湖书城、南山书城、中心书城、宝安书城)屹立深圳市区,不仅成为这座年轻城市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也推进了“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的社会风尚,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城市的人文环境和市民品格。从书海中汲取智慧、寻找快乐,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满足,成为市民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对此总结:“深圳书城已成功转型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建立了以书业为核心、以书城为阵地的新型文化商业业态,致力于为市民提供一个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于一身,关于文化消费和精神体验的复合式城市文化生活中心和文化综合体,成为推进全民阅读、涵养城市文明、引领社会风尚的主阵地和重要平台。”[2]关于书城的独特之处,我们认为需要把握三个关键。
第一,以场所精神为书城的灵魂。书城是一个具有人文特点的场所,它能否形成强大的场所精神,是书城的关键。书城的场所建设,要强调跟电商区别的体验性,强调空间的独特性、对话功能。一个书城和其他商业空间进行较量、进行竞争,关键是能不能形成独特的场所精神。
第二,业态组合是书城的生命线。把新鲜的、有创意的、时尚的元素带入书城,使书城突破传统书店单一刻板的格局,使之更符合现代年轻消费群体的需要,吸引年轻人把书城作为社交、休闲的主要目的地,构建新的都市时尚。我们希望以书城为平台,强化图书和阅读的社交功能,以这种强大的社交功能与网络书店形成差异化,凸显实体书店的竞争优势。这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
第三,文化担当是书城的使命。书城永远是一个内容的供应者和阅读的指引者,这是它的基本使命。如何突破传统书业既有的边界,在新一轮的文化民生建设中担当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这是书业本身需要跨界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