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育阳光普照在学生心田:长江大学应用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 谢红星等
- 5569字
- 2021-03-30 02:06:13
地方高校开展慕课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网络学习新形式,它的出现便很快成为媒体、企业、教育机构以及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并引起了许多高等教育机构的极大兴趣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最初只是作为一门在线计算机课程的慕课,当时谁也没想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不仅是对课程教学,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未来高等教育模式的思考。
一 慕课对大学的挑战
由于慕课具有开放性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等特点,因此,慕课对一般大学学习者的学习、大学教学者的教学和大学管理者的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及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大学学习者
相对于传统的实体课堂,慕课在知识传播上似乎更符合学习的规律与要求,学习者具有极大的选择权利,既可以选择在自己最高效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也可以选择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学习,从而使学习更加有效率。此外,慕课具有“碎片化”的特质,课程内容通常只有10—20分钟的时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零散的、碎片的时间进行有效学习;如有不理解,或是有疑问的地方,学习者还可以通过重复观看视频,直至彻底理解。[1]
(二)大学教学者
慕课对教学方法与设计提供了一种变革的契机。教师可以将教学视频录像作为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行听课和学习,进而在线下课堂内侧重研究探讨问题的解决。这种教学模式一般被称作“翻转课堂”,让教师从讲授者、讲解者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
慕课不仅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慕课资源越来越丰富、学生能在网上找到相同的学习资源时,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就成为学生选择的重要指标。这对于一些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考验,但对于高校教师和学生来说,又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三)大学管理者
慕课对大学机构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很多大学,尤其是世界顶尖大学正投身于慕课热潮中,它们正是看到了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变革。目前,慕课在有些国家已经得到了正规教育的认可,同时,慕课的大规模和开放性特点极大地拓宽了课程提供给教师和学校的影响力。知名教师在一门课程上面对的学生常常数以万计,这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也同样对教学管理者提出了挑战。除此以外,慕课建设的成本也是管理者要面对和考虑的。
二 慕课的局限性
尽管慕课由于其在开放、便利、信息量大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是,随着人们对慕课的广泛关注,忧虑和质疑也随之而来。除对慕课本身的可持续性(商业模式)、教学法、质量和完成率、高等教育学分授予等质疑外,其在运用中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语言的局限性
从世界范围看,慕课课程很多是英文资源,所以,对学生的学习和利用具有门槛,虽然部分课程也有字幕翻译,但是,课程中的互动环节依然需要非英语国家学生具备相当水准的英文能力,才能和外籍教师进行学术沟通。
(二)信息化条件的局限性
由于慕课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因此,自然对信息技术与网络硬件设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网络基础条件好、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区和高校具有显著的优势,而基础较差、信息技术发展不足的地区和高校则难以运用。
(三)师生之间互动的局限性
虽然慕课比之前的网络公开课更加深入,教学环节更加细致,教学管理更加严密,但是,终究无法替代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当然,更加无法完全呈现一名富有经验的教师对课堂教学、对授课内容的全部想法。
在认识到慕课的局限性的同时,我们要关注慕课的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过于乐观。认为慕课全面超越现有课程模式,甚至提出慕课将取代一般的学校教育。另一种则过于悲观或者漠视。他们对慕课的变革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视而不见,并且一厢情愿地完全不加分析地进行批判,并予以否定,更是对慕课未来的发展全不看好。需要指出的是,过度乐观或过于悲观都是不客观或是片面的,只有客观地分析并认识慕课的复杂性及其对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我们才能从容地应对慕课的来临。[2]
三 别人都慕课了,我们怎么办
作为地方高校的一员,慕课来临,我们既要充分地认识到慕课的局限性,也要积极应对和参与;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加强投入,又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应对。
(一)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建设,提供慕课的基本保障条件
通常来说,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内外部两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即外部的硬件的信息化建设和内部的人的信息化建设,只有这内外部两个方面的建设水平与能力共同提高,教育信息化才能真正得到发展。[3]
硬件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改善网络教学条件,推进建设数字化校园。具体包括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库(中心)、应用服务、评价认证与质量保证等要素,其中网络环境是基础。学校若要推行慕课计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环境,从硬件(服务器)和管理系统(软件)两方面完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其中,慕课建设无疑必须得到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
人的信息化是指加强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建设。不能把慕课当作网络课堂,或者当作教学录像看待。开展慕课教学,必须有一批愿意并且有能力从事慕课教学的教师和教辅团队,完善的慕课制作团队需要包括摄影师、教学设计师、IT专家等在内的专业人士的积极配合与协同工作。为此,学校必须要重视慕课课程制作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这样的问题不解决,很难在未来的慕课发展中占有先机。
(二)开展慕课时代的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开展慕课建设,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学校和教师为什么要去教授慕课课程?二是开设一门慕课,教师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
第一,关于开设慕课的动机。有人认为是一种社会责任或者成就感;也有人认为是为了名与利,“名”是现在时,“利”是潜在的未来时。虽然学校会对慕课课程的制作教师或团队给予一些补贴,但制作慕课需要巨大的付出,这个补贴其实算不上利。还有人是因为危机感,慕课带来的竞争是赤裸裸的,对这种前景有感知的学校和教师必定要参与慕课工作。
第二,关于慕课制作的工作量。慕课设计和制作与我们熟悉的网络公开课的制作不完全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运作流程,除传统的网络课程包括的教学资源外,还要进行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制作、课程上线以及质量评估等阶段。从宏观上讲,制作慕课的工作量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课程制作水准要求;②教师的讲课和表演能力;③课程本身的难易与改编为慕课所需要做的裁剪;④制作团队的工作效率(含团队人数、管理和协调能力、录播室等资源充裕程度等);⑤对慕课的理解和适应程度。
慕课来袭,学校和教师需要做好应对,积极关注和参与,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进慕课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1.制作校本化的慕课
校本化的慕课建设包括自建慕课、改造传统精品课程、建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1)自建慕课。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定位,选择优秀的授课老师和受欢迎的课程确定课题,从而进行慕课化制作。无论是从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还是从学校的经费投入来看,自建慕课的成本都很高。此外,自建慕课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能力,包括教师的表演能力要求极高,所以,校本化的自建慕课不能作为长江大学慕课建设的主流。
(2)改造现有精品课程。改造精品课程是将原有的精品课程进行慕课化改造,从而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再利用。自2003年以来,长江大学先后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38门以及校级精品课程117门。这些已建成的精品课程具有较好的建设基础,并在促进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时也呈现出资源共享不足、资料利用率不高,尤其是缺少评估与考核的环节。从精品课程中遴选部分课程,采用慕课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是目前不少高校采取的做法。
(3)建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仍然属于免费在线课程,全球学习者都可以申请。不同的是它创建了一种混合教学环境,既融合了慕课的优点,也有其自身的优势。[4]
在慕课的校本化建设过程中,各高校不仅要打造精品课程资源,充实学校教学资源平台,而且应该注意将优秀的课程资源输送到更高、更大的慕课平台,充分展示本校名师的个人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教学声誉。
按照“改建结合”的原则,长江大学对2003年以来的200多门精品课程进行重新评估。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精品课程在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方面丰富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重新设计,重新讲授,重新拍摄,制作慕课课程。原有的优质课程资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如《楚文化漫谈》《沉积岩石学》《地震勘探原理》《生产测井原理》等,得到慕课化改造,传统的精品课程静态网站被改造成动态网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利用网站开展教学互动的重视程度得到提高,限制的资源重新得到有效利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得以重新构建。在改造传统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筹划申报和建设了第一批校本慕课,文学院《中外文化精神十讲》等5门具有长江大学优势和特色的课程,目前已制作完毕,正供本校学生学习,并于2016年9月正式在“优课联盟”上线。2016年第二批校本慕课的申报工作即将完成,将再次遴选新一批课程,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打造20门左右精品慕课,推介长江大学名师名课,扩大学校影响。
2.引进优质慕课
由于受到大学传统专业教育的影响,学生对通识类教育课程不重视,教师也很难调动其积极性,加上此类课程往往以单调的讲授方式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课堂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同时,学校很多通识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或是在这方面底蕴不深厚,难以开出优质通识课程。通过引进优质慕课,可以弥补学校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5]
作为一所四校合并,且荆州、武汉两地办学的地方高校,长江大学一直面临学科发展、分布不平衡的困惑。为了解决武汉校区人文类课程短缺的实际问题,2014年,学校从“超星”公司引入首批慕课课程,由此开始了慕课课程的引进和建设工作。至今,长江大学已经累计从超星“好大学在线”“优课联盟”及慕课平台引入72门次在线开放课程,涵盖文、理、工、医、农、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既有通识选修课,又有学科基础课,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形态。这些高水平大学的优质课程弥补了长江大学课程资源不足的现状,使学生能够享受到名校名师的课程资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截至目前,选修慕课学生人数已经达到3.2万人次。
3.加入慕课联盟
加入高校慕课联盟,能帮助学校充分享用联盟内的课程资源,同时在联盟高校的带动下,更为有序、有效地推进慕课建设。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慕课联盟包括“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以及“优课联盟”等。长江大学也分别于2014年11月和12月先后申请加入了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好大学在线”和深圳大学主办的“优课联盟”,希望通过加入上述联盟,更好地促进长江大学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并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三)创新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实现慕课效益最大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体现的是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特色,比如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教学计划等。而慕课冲击下的现代教育模式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比如,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等。这些特征的变化带给我们的必然是内部管理的变革,特别是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都要主动优化管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支持与服务。[6]
在我国,就当下来说,管理制度方面走在前列的应该是上海交通大学牵头建设的“好大学在线”中文慕课平台。从上海市西南片高校签署的《MOOC(慕课)课程共建共享协议》来看,该联盟正在逐步实现慕课进校园、课程共享、学分落地的目标。学校若要真正慕课化,就必须做好超前的制度设计,并出台相应的政策。
毋庸置疑,慕课来临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不仅给学校、教师带来了便利、名誉和潜在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未来必须是多赢的考虑,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者都要受益,慕课才能持续发展。但是,不论其将来如何变革、走向如何,我们都必须积极应对。有人说:“慕课市场和平台并非大学所擅长。”对于长江大学来说,建设慕课必须结合学校的校情,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并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肖薇薇:《对慕课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2014年第8期。
2.《复旦大学引入Coursera采用翻转式教学模式——阿帕图教育》,http://blog.sina.com,2014年。
3.阳强:《慕课的发展及其对旅游教育的启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12期。
4.崔维霞、苏勇:《挑战与对策:慕课(MOOCs)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16年第7期。
5.李凌霞:《“慕课+翻转课堂”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6期。
6.刘畅、曹峰梅:《高校MOOC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实例》,《教育探索》2016年第5期。
[原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
(作者:刘逸 长江大学教务处)
[1] 肖薇薇:《对慕课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2014年第8期。
[2] 《复旦大学引入Coursera采用翻转式教学模式——阿帕图教育》,http://blog.sina.com,2014年。
[3] 阳强:《慕课的发展及其对旅游教育的启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12期。
[4] 崔维霞、苏勇:《挑战与对策:慕课(MOOCs)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16年第7期。
[5] 李凌霞:《“慕课+翻转课堂”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6期。
[6] 刘畅、曹峰梅:《高校MOOC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实例》,《教育探索》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