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舆情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作为一种制度性的设计和安排,标志着党和政府对舆情研究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现阶段,民众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数目和比例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个人意见及想法。尤其是网络用户自产生内容﹙Users Generate Content,UGC﹚的便利性,网络舆情的爆发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由于互联网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如果相关管理部门在舆情形成时不能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可能很快或迅即演变成舆情危机,转化为一场既包含观点冲突也包含行动冲突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鉴于此,政府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重视网络社情民意,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愈趋强烈。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对网络舆情安全管理机制的研究逐步成为社会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3G/4G和4G商用的日益推进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发展,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网站,以及各类移动终端与网络传播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际传播网络。相比BBS、博客、播客、网站新闻跟帖等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载体,各类舆情信息通过各类移动终端,如手机等无线方式传播,因其更加快捷、灵活、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3G/4G时代无线方式传播信息的比例越来越大,移动UGC业务日渐崛起,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几乎所有的由网络舆情转化为现实社会压力而导致的行为舆论案例,均与手机这个载体密切相关。手机网民的活跃程度越来越高,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正成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2007年“厦门PX”事件,网民通过手机短信、现场手机拍摄实时发送到全国各地博客、播客、微博等渠道,将网络舆情转换为六一节市政府前的游行,形成政府直面的“舆情危机”。2008年的汶川地震首条消息也是由手机传送上网。2009年湖北石首骚乱、央视新址配楼失火也均是第一时间由手机上传文字及图片或影像资料。2009年的伊朗大选中,在信息封锁的情况下,选民通过微博﹙Twitter﹚向外界传递信息,互联网舆情即刻得到全世界的关注。近年来此类事件更是层出不穷,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互联网和手机相结合的网络舆论更具有杀伤力。可以这样认为,手机网民已经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者和表达主体,并且随着3G/4G时代的来临,这一比例还会不断增加,并且影响和作用也会越来越显著,必须对此类舆情予以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