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代罗马艺术

古代罗马的艺术不像古希腊的来源较为单纯,而是兼收并蓄了多个民族的古代艺术发展而来,其中主要是埃特鲁斯坎人和希腊人的艺术,因为这两个民族的艺术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比如埃特鲁斯坎人擅长水利工程、铜铁的冶炼和金属器物的制造,希腊人完美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也令罗马人景仰。

在此基础之上,罗马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改进和创新:首先为适应大一统的国家,甚至专制体制的帝国的需要,罗马人修建了许多庞大的工程,如为了维护庞大帝国的统一,需要拥有优良的道路,这样其军队才可迅速地调动布防,罗马周围修建了许多道路,这些道路从罗马辐射出去,所以才会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说法。另一方面,罗马人是偏于务实和功利的民族,他们时时为征战和生活忙碌着,实践多于想象,较少有幻想的成分,即便是贵族的享乐,也偏于物质的奢靡而较少精神追求。体现在建筑上,大多主要出于实用的考虑,如公共浴室、输水工程、斗兽场等;或为炫耀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如遍布罗马的凯旋门,即专门为罗马皇帝外出征战凯旋而建。

因此古罗马在艺术上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实用性的建筑方面,这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罗马人发明了重要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即一种火山灰、石灰石和碎石的混合物,它非常的经济实用。二是进一步完善了拱券的技术。所谓拱券的技术,即用块状料(砖、石、土坯)砌成跨空砌体,利用块料之间的侧压力建成跨空的承重结构的砌筑方法。早在迈锡尼文明中,已出现了较为原始的拱顶,罗马人将它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应用。这其实是较为复杂的工程技术,因为拱的跨度、弧度与每块楔形砖的斜度之间是需要精确地计算的,罗马人能够娴熟地掌握和运用,说明他们在工程技术方面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混凝土和拱券的运用使罗马的建筑艺术迅速发展,并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宏伟的气魄著称于世。

古罗马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建筑和雕刻两个方面。

一 建筑

如果说雕刻代表了古希腊艺术的最高成就,那么建筑便是古罗马艺术中取得成就最大的艺术种类。因为建筑不仅需要实用的技艺,而且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而古罗马就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几个强大国家之一,尤其是其帝国时期,强盛的国力加之统治者的强权意志,造就了许多庞大宏伟的工程,既显示了国力,也满足了其国民的实际生活需要,客观上也奠定了西方建筑艺术的基础。

img

图17 科洛西姆圆形斗兽场

科洛西姆圆形斗兽场

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斗兽场,建于公元72—82年间,据说是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起来的。斗兽场平面呈长圆形,大约尺寸为长188米、宽156米、高57米。由一系列3层的环形拱廊组成,最高的第4层是顶阁。这3层拱廊中的石柱由地面开始分别为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给人以由重到轻、富于节奏变化的感觉。在第4层的房檐下面排列着240个中空的突出部分,它们是用来安插木棍以支撑露天剧场的遮阳帆布的。整个斗兽场能容纳观众大约为9万人。

万神殿(pantheon)

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曾被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的设计”。于公元前27年兴建,公元120年重建。万神殿原文为“pantheon”,其中的pan是指全部,theon是神的意思,本用于供奉奥林匹斯山上诸神,后于7世纪初被赠与罗马教皇,随即改为天主教堂。也正是因此,万神殿得以幸存下来,没有被视为异教建筑而毁灭。

img

图18 万神殿

万神殿代表古罗马建筑艺术的精髓。其高度与底平面直径相等,均为43.4米,是现代大屋顶建筑出现之前世界上空间跨度最大的建筑。万神殿下半部为空心圆柱形,上半部为半球形的穹顶,穹顶的墙面厚度逐渐减小,其下方墙厚6米,与万神殿下半部墙壁等厚,到顶部则递减为1.5米。厚度的递减有利于整体建筑的稳固。万神殿穹顶内壁被整齐划分为5排28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凿凹陷,不仅使墙厚的递减更为合理,也增加了万神殿内部的美观性。

凯旋门

这种纪念性的建筑为罗马人首创,并没有日常使用的价值,是为了纪念某次大型战争的胜利,或歌颂某个皇帝一生的功绩。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广场上,用石块砌筑,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券门洞,上刻宣扬统治者战绩的浮雕。

提图斯凯旋门是罗马最早的凯旋门,是为了纪念提图斯生前镇压犹太人的犹太战役的胜利,由提图斯的弟弟图密善于公元81年建成。

作为早期凯旋门,其形制较为简单,高14.4米,宽13.3米,深6米,单拱而有厚实的拱间壁和高昂的顶阁,装饰有混合柱式壁柱。匀称严整、简练壮美,是最具古典精神的凯旋门之一。

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2年,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乌斯,并统一帝国而建的。这是一座三个拱门的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凯旋门的里里外外布满了各种浮雕,巨大的凯旋门和丰富的浮雕,十分宏伟壮观。

img

图19 君士坦丁凯旋门(南侧)

加尔水道桥

架设于法国加尔河上,通往尼姆城。加尔河原是古罗马为供应城市生活用水而建的输水道,在罗马本土及其殖民地逢山遇水均有类似的水道桥。尼姆最繁荣时有5万人口,加尔水道每天可供应尼姆市民人均400公升的水量。它是罗马帝国水利工程师与建筑师合作的杰作。水道原长近50公里,现存的是横跨加尔河的一段,长268.83米。渡槽离地约40米。加尔水道桥约建于公元前16年,横跨274米,高约55米。桥分上中下三层,全为拱券形桥洞。下层很宽,为人行车马桥;中层托着上层;上层为全封闭水渠。

img

图20 加尔水道桥

图拉真广场

罗马最宏大的广场,位于威尼斯广场旁边。广场的主体建筑于公元112年落成,而图拉真圆柱则于次年落成。这是罗马帝制建成以后,皇权越来越神圣化的结果,而图拉真正是罗马历史上最强有力的皇帝之一。

整个广场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广场正中是图拉真青铜骑马像,两侧为半圆形敞廊,广场前立有凯旋门作入口,后有长方形会堂作出口,再后是一个小院,小院内立有图拉真纪念柱,小院之后又是一个围廊式的小广场,广场正中是图拉真纪念堂。广场参照了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不仅轴线对称,而且作多层纵深布局。在将近300米的深度里,布置了几进建筑物。可见罗马人对皇帝的崇拜有如东方君主国一般。

二 雕塑

古罗马的雕塑受古希腊雕塑的影响非常大。罗马人特别崇拜希腊雕塑,征服古希腊后,他们将希腊雕像大量运回并四处竖立于罗马城中。此后罗马的雕塑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不仅有人物肖像雕塑,而且有建筑装饰雕塑和历史事件雕塑,据说到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城内仅镀金像、象牙雕像及铜像就有4000座,还不算大量的普通石像。但罗马雕塑的特点与希腊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罗马人更加世俗化,更有现实主义精神,因此他们的雕刻,尤其是人像雕塑,更接近生活中普通人的状况,很注意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刻画,即便是为歌颂最高统治者而作的夸张渲染也显得合理适度。

《母狼》

青铜雕像,高85厘米,约作于公元前5世纪。如今展览于意大利罗马市政府大楼附近的博物馆里,作为这座文明城市的城徽。

img

图21 罗马母狼青铜雕像

雕像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罗慕路斯和雷穆斯这对孪生兄弟因为是私生子,被其祖父扔进台伯河,神灵把他们救起,还让一头母狼以奶喂养他们。长大后他们成为部落首领并建立了罗马城,新城就用罗慕路斯的名字命名,“罗马”由“罗慕路斯”的音演变而来。传说命名日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古罗马人把这一天作为开国纪念日。

雕像为埃特鲁斯坎人所作,母狼造型简洁,形象冷峻凶狠,体现了埃特鲁斯坎人的审美趣味,与希腊风格的雕像有很大的区别,以此可解释后来罗马雕刻的现实主义源头。腹下的两个男婴是文艺复兴时期加上的。

《托着祖先头像的罗马贵族》

img

图22 《托着祖先头像的罗马贵族》

罗马的雕刻艺术在埃特鲁斯坎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希腊艺术的丰富营养。这尊雕像反映的就是埃特鲁斯坎人的传统习俗,即保留逝去的先辈的仪容以作供奉。一般是在老人死后立即请人用蜡或石膏翻制成面具,或做成立体雕像,这些面具或雕像一定是写实的。这尊雕像约作于公元前30年,大理石像,真人大小。现藏于意大利罗马卡比托奈博物馆。它表明王政时期罗马贵族仍然保留着古老的风俗。

《奥古斯都像》

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19—前13年,现藏于罗马梵蒂冈博物馆。

奥古斯都被表现为正在发号施令的军事统帅,他身材魁梧,披挂着华丽的罗马式盔甲,盔甲上的图案象征着对世界的统治。奥古斯都的右手指向前方,似乎正在向部下训话,左手则握着象征权力的节杖。在他的右脚边,有一个小爱神丘比特的形象,表明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统帅,同时也是一位仁爱之君。奥古斯都面部的表情严峻而沉着,透露出帝王的尊严和高贵。整个雕像的风格是写实的,对所塑造对象的容貌刻画十分逼真,但人物形象具有理想化的倾向,为帝王歌功颂德的艺术目的一目了然。从雕像的姿态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这是在模仿古希腊的作品,据说这种仿效古希腊并将人物理想化的艺术特点是奥古斯都本人所倡导的,所以美术史上就将这种风格称为“奥古斯都古典主义”。

img

图23 《奥古斯都像》

《卡拉卡拉头像》

大理石雕像,高约35.6厘米,约作于公元211—217年,现藏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img

图24 《卡拉卡拉头像》

卡拉卡拉是罗马皇帝巴西安努斯的外号,因他喜欢穿高卢族的卡拉卡拉外套而得名。据传巴西安努斯性格十分残暴,目中无人,曾先后杀死自己的岳父、妻子和弟弟。雕像不仅写实,而且深入地表现了一个暴君的心理、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