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春秋时期的历史巨变与《国语》的编撰

《国语》在为数不多的几部先秦典籍中是较为特殊的一部。其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该书的性质,它是一部重在记述人物言论的“语书”。楚国申叔时说:“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1]可见,在春秋时期,“语”作为一种教材,其主要目的就是使人明德,通过学习先哲时贤的言论来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其主要内容就是记载那些关于“邦国成败、嘉言善语、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逆顺之数”的言论。可以说是统治者教育其子弟学习从政的教科书。《国语》仅是编撰者把列国之“语”书按照自己的编撰目的编排起来,并没有作大规模的修饰、润色,从而保留了这些文章的整体原始风貌。可以这么说,《国语》的编撰者可能是战国初人左丘明,但书里的文字,除五篇战国文字,十一篇西周文字外,其余全为春秋时期的文章。可以说是研究春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手资料,弥足珍贵。春秋时期为何会出现这么多嘉言善语呢?人们为何对这些言论表现出如此的重视和关注,以致各国都在编撰这种“语”类书籍呢?因此,研究《国语》问世的历史契机,不能把眼光停留在《国语》编撰成书的战国前期,而应当放在编撰“语”书方兴未艾、蔚然成风的春秋时期。那么春秋时期的哪些社会变化促成了“语”书编撰之风的形成呢?下面分别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