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中国文明基体论的延续
- 杨光斌
- 712字
- 2021-03-28 01:54:51
导言
自“冷战”结束以来,就像世界经济进入ISO9000等各式各样的标准化时代一样,国际政治也进入了以话语权为标志的“世界标准”时代。很多国家由于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很多事做对了被说错了,结果走上了不归路。经济总量上即将成为世界第一的中国,空前接近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刻,急需自己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将自己的经验理论化,并引领时代的话语权。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这样一种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一个由官方创设的概念,像“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样能引起中国思想界如此强烈的共鸣,学术界和实业界为此而举办的研讨会数不胜数,媒体报道更是铺天盖地,中国最顶尖的大学都建立了专门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机构,出现了若干家以“国家治理”命名的学术期刊。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最具跨学科性的显学,相信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将会有更深度的研究成果批量涌现。
从中所透露出的信号是,官方的命题引发了民间如此积极的回应,应该看到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而这正是一个国家前行的最宝贵资源,是一个国家蓬勃向上的标志。如果民间对国家的倡议持政治冷漠态度,而国家对民间的声音置若罔闻,甚至相互之间传递负能量,这样的国家大概是在衰落之路上。
到底如何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分析离不开官方的政治文本。习近平于2014年2月17日在中央党校专门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了讲话(以下称“党校2—17讲话”),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定格定调。其实,习近平的一系列讲话,都和“党校2—17讲话”具有思想上的关联性。因此,我们是以进入中国政治“现场”的方式而非凭借纯粹的观念想象或情绪表达,来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基本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