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发生的转型升级·实践
- 本土管理实践与创新论坛
- 3761字
- 2020-08-26 14:47:49
方向·思路·模式
转型升级大方向
不确定时代的自组织管理
施炜
近来,在互联网的大潮下,自组织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海尔内部创客式的组织变革,体现了自组织的理念,更使这一组织形态,以及基于它的管理理念、方法有了强烈的实践和借鉴意义。
一、“自组织”的五个特征
“自组织”可以是名词,比如我们说“这个企业是一个自组织”;也可以是动词,比如“海尔公司正在自组织内部的结构”;甚至可以是形容词,比如“这家企业很‘自组织’”。它的基本含义是:一个系统——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社会的,通过系统中低层次单元或元素的局部互动和协同,在不存在外部特定干预和内部统一控制的条件下,从无序变得有序(或从有序变得更加有序),即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有序模式。
上述定义,不少朋友可能(平时对复杂系统理论不太熟悉的)还是难以理解。具体来说,自组织具有以下特征。
(1)自组织具有“1+1+1>3”的系统效应,即人们常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效应,系统理论称为“涌现”(过去常称为“突现”)。公式中的“1”,是组织中的个体或局部群落,相对于组织整体,它们是“较低层级的”。通过某种纽带和机制将它们联结起来并使之相互作用和协同,就能产生个体无法企及的整体、系统功能。这是合作的奇迹,是一种非零和、共赢的局面。但“1+1+1”为何能大于“3”?当组织属于灰色和混沌系统时,机理是不清楚的,过程也难以分解和还原。这正是组织的魅力和奥妙所在,也是管控难题的渊源。
(2)自组织就控制方式而言,不是集中控制的,而是分布式控制的。“分布式”一词用途很广泛,比如“分布式能源”、大数据中的“分布式计算”等。分布式控制,不同于传统科层组织通过一个控制中心控制组织的方向、运行过程及功能实现,它是去中心的、分散的,甚至是多中心的控制。此时,组织中的次级或局部单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自我控制、自主应对变化、自主修复和生长。需要指出的是,分散式、多中心并不意味着组织内部相互离散和割裂,不是“土豆式”集成和诸侯格局,而是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种联系表现为复杂、多向、立体的网络状态。
(3)自组织的变化来自于低层、局部和边缘。由于分布式控制,因此组织的变化不是源于中心和上层,而是起始于小环节、小变量、低层级单元及主体结构的边缘。不仅如此,局部小的变化有可能引发组织的整体性、根本性(颠覆性)的变化。当组织“自组织”地演化到临界值(“从量变到质变”的边界)时,某一个小变量极微的增量就有可能导致系统剧变。
(4)自组织演变的轨迹通常是非线性和突变的。所谓“非线性”,主要是指因果关系不清晰、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变动比例不对等、事物之间的联系复杂多维。而“突变”则是变化在时间、地点、方向、范围、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或不太知道变化何时发生、何地发生、因何发生、后果如何等问题。非线性关系和突变,与分布式控制、多中心有关,同时源于复杂系统立体、网络化的传感、传导和传输机制,它是局部变化引发整体变化的重要机理。
(5)自组织具有自我修复和自我演化的属性。一个组织,当能量耗散殆尽、陷入死寂状态时,只要是开放的状态,与外部发生能量、信息的交换,就有可能起死回生、重新恢复结构和功能。组织内部的运行、成长逻辑(密码和机制)在一定条件下总是能让组织轮回再现并进化成长。尤其是有机生命体,如带有基因的一粒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就有可能生根、开花、结果,并衍生出草地、森林、动物,直至演化出整个生态。近年来,随着杭州西湖周边环境改善,苏堤边居然有了野猪的踪迹。人们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这是大自然自组织(造化)的小小奇迹。
二、“自组织”化是企业战略的必由之路
“自组织”管理目前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和以往相比,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范围、效率不知扩大、提升了多少倍,社会、产业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颠覆性创新呈爆炸状出现和扩散。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成为自组织,或者说必须具有自组织属性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变化、动态成长。
第一,以分布式创新应对技术、需求的多元格局。既然未来充满不确定,路径分叉多向,那就不能完全依赖组织的一个大脑来思考,不能完全依靠一个指挥中心来统一指挥、计划和控制。企业必须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在其之上形成多个自主、自为的主体,它们自下而上地选择创新方向、确定项目、组合人员、整合资源,以小团队形态探索试错、突围突破。这样做,有点“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味道,对冲了企业内部的创新风险,以弹性与灵活性应对不确定性。从企业整体看,构建了一个创新的生态。这样,分布式创新将分散于组织内部及外部(可以和外部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合作共同创业)的智慧挖掘出来并加以利用,使组织有了开放、流动、弹性的无边界特征。
第二,以边缘性变革推动企业的转型。很多企业,主体业务的结构及利益格局已相对固化,整体变革过程复杂、路径漫长、风险巨大,稍有不慎,便入万劫不复之境。因此,局部、边缘性的试验、试错及迭代式变革推进,就变得很有意义了——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始于深圳等特区一样。边缘性创新代价小、方式灵活,即便不成功也无碍大局。一旦试验成功,可以通过中心控制方式在企业内部学习、推广,也可以通过自组织方式引发组织的整体变化。
第三,通过机制设计触动组织自发、自为地演进成长。前面谈道:自组织内部具有非线性关系,自组织变化往往呈现出突变性。在此情境下,加之环境的不确定,企业的成长路径很难事先清晰地规划。但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机制,赋予自组织“第一推动力”。这些机制包括权力责任对称机制(分权授权机制)、利益分配分享机制、自律机制、对标机制、PDCA管理循环机制、制衡机制等。它们使组织内部产生势能和张力,与自组织相结合,会强化、放大组织的运动和变化,激发组织能量增长和功能实现。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这些机制,影响自组织运行的方向和过程。
三、“自组织”管理的四大核心理念
第一,自组织管理是分权型管理和自主型管理。分布式、去中心意味着结构扁平,组织中的小单元(个人及团队)在一定的权责边界内相对独立地朝着目标自主运行。这一点容易理解,不需多解释。
第二,自组织管理是平台型管理。在多点驱动、内部创业、无边界组合的组织形态下,管理的重心需放在平台打造上。所谓平台,既是供个体表现的舞台,也是价值创造活动的支撑和基础。平台也是多形态的,包括共享的资源平台、共同遵守的规则(制度)平台——前面提到的机制往往包含在制度中,以及作为协同纽带的信息平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规则平台是自组织得以成立和运行的前提和保证。没有指挥中心的鸟群,在空中组成多种有序的图形,原因在于每只鸟儿都遵循共同的规则,如“不能相撞”“向中心靠拢”“保持视线”等。
第三,自组织管理是整合型管理。分布式、去中心、多点驱动、边缘创新并不意味着组织四分五裂,它们都是产生系统效能(涌现)和组织功能的机制和途径。甚至可以说,这一切是为了组织更加健康,更具适应性,更好地进化。
(1)整合型管理要整合分散控制和统一控制的关系,明确在何种情境下、运用何种手段实现统一控制(前面提到的打造平台即是统一控制的一种途径)。通过控制方式的整合,实现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灵活性和协同性的统一。
(2)要整合分散的资源和信息,将它们集中起来并加以利用,“云结构”则是这种整合的结果。
(3)在一个大任务分解为众多小任务时,要整合各细分封闭模块(将小任务封闭起来模块化完成,可以简化流程和管理),通过较高层级的流程和时空节点管理,使其组合、匹配、对接,从而实现总体目标。
(4)在组织可能突变的情况下,整合风险防控阀门和手段,采用隔离、切割、应急机制启动、设定红线、价值观内化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不利突变的冲击。
第四,自组织管理是文化型管理。对自组织而言,企业文化及价值观管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具体的策略、行为都需动态化、弹性化,但为保证组织使命的达成及根本性安全,必须信守核心价值观和基本规则。在混沌的环境里,唯一能使企业不迷失的是基石般的价值理念。处理复杂多变的内部、外部关系时,相机行事(权变)固然重要,但最终能消除与化解不安、焦虑和恐惧的,恰恰是一些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在分布式、多中心的情形下,价值观是组织控制最重要的手段,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选择。自组织的协同也有赖于价值观的一致性,后者已成为前者的必要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企业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内部承包,和自组织有些沾边,但是还不能完全说是一种自组织的机制。任何小生产式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都和自组织毫无关系。
参考文献:
[1]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8.
[2]范冬萍.复杂系统突现论——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施炜,管理学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本科)、劳动经济专业(硕士)、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现任北京可思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北京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领衔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管理咨询和管理学研究工作。
著有《重生——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企业战略思维——竞争中的取胜之道》(专著)《“时代的管理”:人的一场革命》(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