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庄子 外篇 在宥(一)

《庄子·在宥》篇,在宥意为:任物自在,任由自得。此篇主旨在于提出任由天下自然发展,任由人生命的自然真实情态展现,无为而治,如此,天下太平。

此篇分六章。第一章阐述尊重生命的自然真实情态,勿强加矫饰;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是顺任自然发展。

分小点释读:

1.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听闻任天下自然发展,未听闻要管治天下。任天下自然发展,恐天下人放纵了本性;任由所得,恐天下人改变了天赋。

2.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

天下人不放纵本性,不改变天赋,哪里用得着治理天下?从前尧治理天下,使天下人欣然去放纵自己的本性,这是不安宁的状态;

3.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身劳神疲,苦了本性,这是不愉快的状态。不安宁与不愉快,都不是人应有的自然常态。不合于自然常态而可以长久存在,天下没有。

4.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

人过度欢欣,会损阳气;过度愤怒,会损阴气。阴阳并损,四季则不顺至,寒暑不调和,这反而伤了身体。

5.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

使人喜怒失常,居无定所,思虑漂浮,做事半途而废。于是天下人开始矫伪乖戾,之后出现盗跖、曾参、史䲡等行为。

6.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因此,用尽天下之力不足以赏善举,用尽天下之力不足以惩恶迹。故,天下虽大却不足以赏善罚恶。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始终将赏善罚恶作为当政急务,哪有闲暇去安顿人生命的自然真实情态。

7.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

而且,喜好明,是沉溺于色彩;喜好聪,是沉溺于声乐;喜好仁,是扰乱人的自然真实情态;喜好义,是违反事物的常理;喜好礼,是助长繁琐的交际;

8.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

喜好乐,是助长了沉溺;喜好圣智,是助长了技巧;喜好知,是助长了流弊。天下人如若安顿生命的自然真实情态,这八种作法可有可无。

9.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狌囊而乱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

天下人如若不安顿生命的自然真实情态,这八种作法,就会扰攘纷争以乱天下,而天下人竟尊崇它,迷惑至如此地步。

10.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余儛之。吾若是何哉!

这种种现象岂止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人们更是虔诚地谈论,恭敬地劝导,欢欣地赞美。对此,我无可奈何。

11.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所以,君子迫不得已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是顺任自然发展,无为而治,之后才能安顿天下人生命的自然真实情态。

12.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因此,以尊重生命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他;以珍爱生命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将天下寄予他。

13.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故,君子如能不放纵本性,不显耀聪明,静居悠闲而活力无限,沉稳缄言而感人深切,心神活动皆顺乎自然,从容无为而万物聚积。又何必需要治理天下?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一年七月读书笔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