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庄子 外篇 山木(一)

《庄子·山木》,庄子外篇的第️十三篇。山木篇,写人世多患,提出免患之道。

第一章

述论在"材与不材"之间如何处世,得出的结论,唯有顺应自然。

1.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行走山中,见一大树,枝叶繁茂,伐木人停靠树旁却不砍伐。庄子问他何原故,伐木人说:没有用处。

2.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庄子说:此树因不成材得以终享天年。庄子走出山,留宿朋友家。

3.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朋友很高兴,命童仆杀鹅款待。童仆问主人:有一只能鸣,有一只不能鸣,请问杀哪只?主人说:杀不能鸣的。

4.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第二日,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大树,以不成材得以终享天年,如今主人之鹅,因不成材而被杀,先生将如何处世?

5.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庄子笑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妥当的位置,但并非如此,故末能免除牵累。

6.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若顺应自然而处世,则不受牵累,无所谓赞誉无所谓诋毁,如龙蛇隐现,随时运变化,不固执专为。

7.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上下进退,以和为思量,浮游万物之本源。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奴役,则怎会受牵累?

8.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

此为神农、黄帝之法则。至于万物的实情,人伦的运转则不是这样:有聚合就有离散,有成果就有毁损,廉洁则会受挫,尊贵则被议论,

10.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有所为就会有所亏,贤明则被谋算,谦恭则被欺凌。怎能保全!可悲,弟子记住,凡事唯有顺应自然。

第二章

提出不被礼义渲染之地,人们反能自得其乐地生活,是因纯厚质朴,少私寡欲。

1.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

市南宜僚拜见鲁侯,鲁侯面带忧色。市南子问:国君面色忧虑,为何?

2.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鲁侯说:我学先王治国之道,继承先君之业;敬鬼神,尊贤能,身体力行,无片刻懈怠,然而仍不免祸患,我为此忧虑。

3.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

市南子说:您避免祸患之道太浅显!丰狐纹豹,栖身山林,潜伏岩洞,足够沉静;

4.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

夜晚行动,白日居息,足够警戒;虽饥渴逼困,仍远离人迹江湖外觅食,足够镇定;

5.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

然而仍不免罗网机关的祸患,它们有何罪过?是它们的皮毛招来灾祸。

6.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

如今鲁国不正是您的皮毛?我希望您能剖开形体,舍弃皮毛,洗涤内心、摈去欲念,遨游于广无人迹旷野。

7.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南越有一国,名为建德之国。那里民众纯厚质朴,少有寡欲;

8.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

知耕作而不知储备,给予别人而不求回报;不知怎样才合于义,不知怎样才算是礼;

9.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随心所欲、任意而行,合于大道。生时活得快乐,死时平和安葬。我希望您能舍去国政、捐弃俗务,与大道相辅而行。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三年六月读书笔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