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

林良夫 赵建明 赵小俊

内容提要: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进而将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协调起来,从以目标促进取、以制度保透明、以关爱暖人心等三个方面,分析了通过凝心聚力促发展以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凝心聚力


对于教师这样一种需要高度奉献精神的职业来说,精神享受重于物质回报。社会在努力提高教师物质待遇的同时,更应关注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这种主观幸福感是衡量教师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整个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我们要在正确评估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上,把握教师的需求结构,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实施有效的人文关怀。

一、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分析

为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高校管理者和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数据,我们于2014年12月对浙江省某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

(一)对象、工具与方法

1.调研对象

选取浙江省某高校的教师作为调研对象,共发放调研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有效回收率为91.2%。

2.研究工具

(1)《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MHQ),该问卷由南京师范大学苗元江教授编制,分别考察了综合幸福所包括的9个维度,另有1个项目考察整体幸福感水平。其中各维度指标以大于等于5分为高分,小于等于3分为低分,负性情感维度反向计分。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在0.6742~0.9056之间,效度良好。

(2)职业倦怠问卷使用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MBI),主要包含了3个分量表,分别测量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低个人成就感。共有15道问题,采用7级评分,依次表示其感受出现的频率,其中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评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分值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总量表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7461,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3.统计方法

数据结果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1.综合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

浙江省某高校教师的总体幸福感以及各维度的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未达到5分的高分标准,但各项目得分均高于3分(3.52~4.45);其中负性情绪是反向计分,为2.23。此外,自述幸福感得分高于5分(6.32±1.30),代表被试认为自己的综合幸福感偏向于比较幸福。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浙江省某高校教师综合幸福感问卷描述性分析

2.职业倦怠问卷的描述性结果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和情感衰竭、去人格化量表得分低于3分,分别为(2.85±0.30)分、(2.42±0.68)分和(2.28±0.75)分,而低成就感得分高于3分(3.54±0.72),说明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低。

3.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比较

(1)对综合幸福感和职业倦怠无显著影响的因素。经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在综合幸福感和职业倦怠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2)不同婚姻状况高校教师的综合幸福感及职业倦怠比较。婚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总体幸福感。在生命活力、利他行为方面,均可见已婚、未婚高校教师得分均显著高于丧偶或离异教师。在自述幸福感方面已婚高校教师得分最高。

在职业倦怠方面,婚姻状况因素在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思考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不仅受职业观、成就感、个人期望等个体心理因素影响,更是透视了社会运行机制的效能,反映社会整合程度的状况。要提升广大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高等学校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把握教职工心愿的最大公约数,切实解决广大教职工最关切的问题的同时,更要坚持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全面形成凝心聚力促发展的氛围,将广大教师的工作融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壮丽行列中,激活广大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生动力。

(一)以目标促进取

共同的目标是一个组织的灵魂。凝心聚力促发展的根本在于用目标来统一思想,激发进取,使广大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产生效力。

第一,努力实现价值统一。不可否认,目前一部分教师对学校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战略缺乏认同或漠不关心,游离在学校发展的主力军之外,使职业幸福感成为无根之萍。因此,高校要自下而上地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大讨论,使广大教师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六高强校”战略进一步形成共识,建立愿景,并落实到每个教职工的行动中,充分发挥目标的整合功能。要凝练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努力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与根本要求,转化成广大教职工自身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南。要统筹布置学校的进取文化,来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

第二,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要让广大教职工深刻地感受到,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建功立业是非常光荣的,以事业激励广大教职工。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帮助、支持教职工成长成才,要精耕细作,而不是广种薄收。要充分考虑广大教职工的利益诉求,特别是教职工的自我发展需求,将教职工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广大教职工在努力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自身的利益充分得到满足和保障。

第三,建立多元多层的发展通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本在于人才培养、内涵发展、质量提升,而不仅仅表现在一些量化的指标上。学校里的每一个教职工只要立足本职,努力工作,都能为建设一流大学作出自己的贡献,也都应获得安身立命之所。要避免教师个人利益在学校中得不到一点满足,导致其与学校离心离德。因此,用目标而不是单一的量化指标来引领广大教职工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以制度保透明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模糊空间,部分教师对学校的决策产生隔阂、猜疑,形成误解,从而挫伤积极性,影响幸福感。要减少猜忌、达成理解、形成共识,必须坚持公开、透明。如何做到公开、透明?制度保障是关键。

第一,注重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凡事立规矩制度在先,做到议事有规矩,办事有规则,对事不对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防止制度的“显性缺失”。学校的制度能否发挥作用,根本在于制度是否合理。什么样的制度是合理的?我们的理解是制度必须是“效率优先,以人为本,民主管理,高效执行”。所谓效率优先,指制度建设必须服从学校工作大局,要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科学发展为目标。所谓以人为本,指制度建设在规范人、教育人的同时,要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激励人,要合乎基本的人性,带有人情味。所谓民主管理,指制度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通过开放民主,实现广大教职工参与决策,提高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所谓高效执行,指制度建设必须同时强化制度执行力,保障制度文化从“文本化”向“人化”迁移。

第二,推行校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首先,教代会代表从源头参与学校的决策,学校的各种领导小组、委员会等组织机构都有教代会代表和教职工参加,共商大事,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为校务公开提供了组织保障。其次,坚持施行向教代会代表和全体师生员工通报工作的制度,使教职工知情、参与、监督。特别是关系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职务升迁、业绩考核、福利待遇等政策信息,一定要及时、客观、全面地公开,让大家平等地分享信息。近年来,浙江大学举行了多次“书记有约”“校友有约”校情通报会,效果非常好,建议更为经常地开展校情通报工作,特别要注意安排利益相关群体参与沟通和交流。像人才专用房申购和销售管理办法就更应听取广大青年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刚性执行与柔性执行相结合。制度的刚性执行是十分必要的,但柔性执行也不可缺少,因为制度面对的是有生命、思想、个性、感情的人,如果一味生硬执行,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照章办事公正执行的同时,还要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考虑实际情况,给予人文关怀,力求执行公正服人。如在岗位聘任过程中,要考虑教师的职业发展特点,对年轻教师要以考核科研为主,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要逐步加大教学考核的比重。在现有岗位类别的基础上,可灵活增设教学推广岗、科研推广岗。为了消除过于刚性执行所导致的抵触,学校在出台每一项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后,应及时开展教育培训,宣传造势,营造氛围,让师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制度所要达至的愿景,明确自己的权力、责任和行为的边界,不断提升教职工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水平。

(三)以关爱暖人心

学校以师生为本。教师之于学校,犹如树叶之于树根。根深则叶茂,叶茂促根深,两者密切联系,同生共荣,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因此,推进关爱工程,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而凝心聚力的润滑剂。

第一,以人为本,关心教职工生活,为教职工办实事。要建立一系列工作机制,积极帮助教职工排忧解难。包括坚持“三必访”制度(住院、生育、困难教职工必访);关心教职工的诉求,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强化学校爱心基金的功能;全面开展对困难教职工的补助慰问工作;做好引进人才等子女入学入托的咨询、联系和协调工作,努力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第二,积极营造进取向上的氛围,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要建立青年教师工作平台,如通过成立青年教师联谊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联谊交流活动,举办青年教师学术论坛或学术活动,组织参观交流,开展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系列活动和各类体育比赛,促进青年教师相互了解,提升青年教师对组织的认同感。要营造较好的学术氛围,如定期举办学术沙龙,组织骨干教授介绍当前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自己团队或实验室最新进展、跨学科合作设想,进一步开拓青年教师的学术视野。要更加广泛地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应深入青年教师群体,与青年教师开展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思想动态,帮助做好专业发展规划。

第三,开展多彩活动,加强文化建设。一个单位有活动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凝聚力。学校各级党委、行政要支持工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建教职工联谊品牌,不断丰富教职工活动的文化载体,活跃群体气氛,帮助教职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要加大资源投入,从活动经费、活动场地等多方面支持“教职工之家”建设和师生交流吧建设。要积极推进教职工文化建设创新工作,如浙江大学农学院工会开展“岁月有情”“健康相伴”和“睿智一生”主题活动,其中“岁月有情”是为全体员工每月一次举办生日会,当月生日的老师们一起庆生,分享人生感悟,增进同事情谊。“健康相伴”是定期举办健康沙龙,提醒教师关心健康,关爱自己。“睿智一生”是通过读书报告会或学术沙龙分享学习体会。通过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拓展教职工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所谓“凝心”,就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所谓“聚力”,就是将广大教职工的力量整合到实现共同目标的行动中。凝心聚力促发展,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广大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胡文彬,王雪艳,罗根海.天津地区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4 (4):500-502.

[2]王勤,陈婵,楼成礼.体面劳动与高校知识型劳动者的诉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24):83-85.

[3]赖新.浅谈教师职业幸福感[J].改革与开放,2009(12):193-194.

[4]江雪,李羽洁.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中学时代,2014(12):20.

[5]林良夫,楼成礼.充分发挥高校院级工会保障教职工体面劳动的独特功能[C]//楼成礼.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工会工作探索与思考.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林良夫,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赵建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讲师。

赵小俊,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组织人事科副科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