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色彩符号
色彩符号在心理层面影射色彩语义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由人类的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引起,形成色觉或者非色觉,如感受到红光就会产生红色的印象,在明度上感觉到灰色的印象。这种色彩感觉所形成的心理语义是产生其他层面符号语义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联想层面的符号语义。这一层的产生是由人类的第二信号系统引起的,这类心理语义的特征与色彩的感性现象是一种接近关系,也有因果关系或者递进关系。从语义特征看,这种心理层面的色彩语义非常丰富,但是也会因为辨识者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因而语义表达也相对不稳定。第三个层面的色彩符号表达体现在象征层面的符义表达。这一层语义由个人联想,经过群化和认同后,会发展成为一种为人所共知的社会观念,进而形成能够广泛传播的色彩文化。这种文化形成的特征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所以,在不同地区因为文化不同色彩文化会有很大差异,但是在该特定的或者固定的文化领域中,它所反射的心理语义则是稳定的、可以传播的文化符号。
一、色彩符号的形成
色彩符号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所形成的一种共识。目前最为普及的色彩符号是标识性符号,如交通路口的红绿灯。其次是宗教活动或祭祀中的礼服、民俗活动中的民族服饰以及商业形象色彩设计中的标识设计。
色彩符号如果离开社会约定,不过是人类个体感官的生理反应,即个体的色彩喜好。但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类的社会性。在共同使用色彩标识或运用色彩交流的过程中,色彩没有仅仅停留在实体层面,而是逐步形成其独有的符号性质,成为一种无声的语言。特别是在很多正式的公众场面,色彩能够传达出有声语言不能表达或者不易表达的东西。如人类对某种颜色及象征含义的认知其实是一种社会性的约定俗成。在一些偶然的场合或者机会下某种颜色给早期的人类带来吉兆、好运,该颜色在其心理上产生一种暗示,虽然这并没有科学依据。人具有模仿的特性,越是落后的区域,这种模仿或者跟随的风气就越盛。当他们发现这类吉色能够带来好运时,肯定会趋之若鹜。这样,该颜色就被无意间的行为赋予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形成某种特定的符号意义。当这种颜色被纳入统治者的治理秩序时,就会升格为社会制度、文化交流和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认同的色彩尺度。
原始人运用色彩的内驱力是一种功能性的,是为了标记、警示、吸引或者其他目的,是一种本能性的行为。在人类远祖的生活中,用颜色作各类标记,或者涂抹身体,用鲜艳的羽毛、服饰装扮自己等,都是原始社会部落中常见的习俗,特别是在各类大型祭祀或者节日活动中,各种彩色斑斓的饰品是其弘扬主题、营造氛围、强化神圣气氛的有力手段。这种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一些原始部落中还存在。每逢重大节日或者祭拜日,他们都会用颜色涂身体、涂脸或者带上自制的面具,盛装示人。
古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洞穴文化。在这些丰富的洞穴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类社会鲜活的生命图式和生命中多样的色彩符号。从壁画画面内容及史料研究看,这些壁画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某种巫术需要,带有诅咒、描述性质,是具有明显功利目的的绘画。如画面中有非常丰富的动物绘画,这些动物形象,特别是大型动物形象,多是以受伤、垂死或者中箭的生命体征出现的。究其原因,这是原始人类相信通过这些形象能够将巫术施加在动物身上,使动物受到诅咒,从而使自身的狩猎能够有所收获。从风格和绘制水平来看,那些千姿百态的动物画和人像出自于不同作者,有时甚至层叠数层,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成,有着多重的符号形象。绘画方法多是先用线勾勒,然后涂矿石颜料或者动物血。颜色多以红、黑、黄、褐色系为主,偶尔可以见到多彩的画面。色彩氛围浓烈,有较强的意味性或者符号性。
中国古人类使用颜料的时间非常早。经考古发现,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内,有一枚被铁矿石染红的石珠。在山顶洞人墓中尸骨周围也发现赤铁矿粉末的痕迹。这些符号说明当时红色可能已经成为一种功能性的符号。这种功能性可能与我国以后红色的辟邪、驱凶等象征意义有一定的联系,以后逐渐演绎成中华民族吉祥符号(如图2.1所示)。
图2.1 色彩符号的形成过程
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死亡和生殖是两个重大问题,因为在古代人类是把死和生联系在一起的,处理好死的问题,可以为生者带来吉运,反之,则会遭到报应。因此,他们把生与死当作部落或族裔繁衍壮大的首要问题。因此,在葬礼中,事无巨细都需重视,不可有一丝马虎。如果有不合礼仪规范的人出现,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把他们赶走,甚至处死。祭祀、婚礼以及其他相关主题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人的穿戴、还是祭祀的用品、祭物都有明确规定。
二、色彩符号的构成
色彩符号体系由“所指”、“能指”和符号解释三部分组成(如图2.2所示)。所谓“能指”是指某色彩符号的物质形象,“所指”是指该色彩符号的一般概念。符号解释一般来说与符号是有相对应关系的。但是因为国家或区域文化差异而形成同一种色彩符号传达出完全不同的意义,这称为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图2.2 色彩符号的构成与表意
色彩符号包括单体符号和复合符号。一般来说,初始期的色彩符号多是单体符号,随着色彩符号运用的广泛化,单体的色彩符号已经不能够清晰地表达指代,所以不同的复合型的色彩符号开始出现并被逐渐认同和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色彩符号由单体符号到复合符号的符意表达是叠加式的,就像一般符号一样,单体符号是一种标识,两个单体符号结合以后就会形成新的符义。当这种复合型的色彩符号与新的环境结合以后,又会产生新的意境和符号意思。就文化研究而言,单色符号较为简单明了,组合色彩符号因为其组合和符意的丰富变化,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认同性差异较大,更容易出现误读问题,因此是色彩学者研究的重点。
对有声语言的符号来说,能指是指人们听到的声音,声波即是能指的物质性质;对文字语言的符号来说,能指即是人们能看到的文字,其物质性是油墨或其他材质;对实物符号来说,能指是指人们看到实物,如户外海报等。对于视觉艺术符号来说,能指就是人们看到的具体的视觉形象,其物质性就是制作视觉符号的材料。所指是符号在其使用者内心的表象,是符号使用者心理活动的反射,即符号所表示的是概念。如对于语言文字来讲,能指是指语言文字中的语音、字形等方面;所指是指能指所指示事物的信息。而对于绘画语言来说,画面中的笔迹、色块或笔墨即能指,绘画表现主题、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心中产生的形象或认知就是所指。
色彩符号能指意义的形成与人类的生活经验或社会经历密切相关,有一种先验性的必然关联。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如果一种颜色或者颜色组合被社会公众规约成某种象征意指,就成为一种色彩符号。但这种结果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往往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在人类第一次用某种色彩做标识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无意识的,只是一种偶然的行为。但是,一旦这种标识被大众所认同并跟随,就逐渐形成一种色彩风俗。也就是说,当某一种颜色第一次被用作符号的时候,其符号和其相对应的意义之间并没有先验性的必然联系,是偶然为之。只是当某种色彩风俗形成以后,色彩符号有了明确的含义,这种先验性才得以建立起来。
从色彩文化的发展历程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特定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促使其形成民族特定的色彩审美。其原因一般源自其部落习俗、民族神话、宗教信仰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能够传播的符号。因此,色彩符号是建立在人类共识的文化风俗上,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区间,其含义和象征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指代性。如每一个民族都有其颜色的喜好与禁忌,但其禁忌和喜好的颜色却不尽相同,这样就造成同一类颜色在不同区域的意义有明显差异。从某一个角度讲,这一类有意为之的色彩符号,其符号建构以及符号表达可能更值得研究,这也是色彩符号文化研究的重点,能够为区域色彩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三、色彩符号的依附性
从符号构成看,色彩符号需要依靠载体实现传播。色彩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附于某一种物质或者介质才能呈现出来,组成有颜色的物体,继而成为色彩符号。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形成其特定的符号“能指”,并在社会约定之下实现其“所指”。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环境中,色彩符号主要依附于光和显色模式,离开这些介质,色彩就无法显示,因此色彩符号的依附性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