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网络暴力和色情:现状、机制与相关治理
- 李岩 江根源 赵凌
- 4473字
- 2024-11-01 08:50:27
第二节 媒介素养理论对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的研究
“素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在中文里,素养包含了文字和文化修养的意思,还包括对意识和价值的判断能力。与“素养”对应的英文单词为literacy,其词源是“litera”,指“文字的”“字面上的”,由此派生的词有literary(文学的)、literate(有文化的)、literacy(识字、有文化)、literature(文学)等。
素养一开始的定义是“具有读写能力”,主要指传统的看书读报、写字撰文的能力,拥有读写能力意味着对特殊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适应。20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进入了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的多元传播时代,素养的概念也得到扩充。媒介素养所指向的就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讯息、讯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讯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起来的对复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必须具备四种重要能力:鉴别在所处环境中,哪些问题是中心问题;收集信息并进行批判性评估;使用恰当的信息去解决中心问题;在组织活动中清晰地进行交流。素养正处于“问题—信息—解决—交流”这四个能力的核心。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和传播的信息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媒介素养成为了人们必备的生活技能之一。
从构词角度上说,媒介素养是一个复合词,其核心是素养,媒介起修饰和限定作用。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网络素养问题是媒介素养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延伸方向,是人们的媒介认知能力、使用能力、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网络环境中的具体体现。
网络素养在英文文献里与Internet Literacy、Cyber Literacy、Computer Literacy、Digital Literacy等有关,其含义多从媒介素养而来,只是对其适用的语境和范围等做了一些补充。
如此,可以在理解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对网络素养进行界定。媒介素养被认为是以多种形式获取、分析、评估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获取(Access)能力指的是信息接近和获取。信息的获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受众的获取能力不仅依赖于媒介技术的使用能力,而且还涉及资源占有及信息使用的公平性问题。如果社会成员在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象征资源上的拥有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会在在线知识获取、在线交流与在线参与中持续下去。
分析(A nalysis)能力指的是受众对信息的解码能力。人们对印刷和视听媒介的积极参与依赖于分析能力,它包括对媒介机构、媒介类型、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表象及媒介受众的理解。在网络传播中,不仅需要提高对网络的分析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其他技能以创造更多的在线机会。
评估(Evaluate)指批判性评估与反思能力。旨在教导受众学会质疑权威、知识的客观性等。
创造(Creation)即创造信息的能力。尽管不是所有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都包含创造的需要,但到了网络时代,这种创造能力越来越重要,网络提供给普通受众难以想象的参与创造的机会,如果人们有直接的创造内容的经验,人们会获得对专业地生产内容的惯例和价值的深入理解。
这四种能力相互支撑,形成一个非线性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内容创造的能力有助于对网络上他人发布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分析和评估的能力则扩展了在互联网使用、信息的获取和拓展方面的能力。Sonia Livingstone认为上述四种能力都属于技能型(Skills-Based Approach)素养,适用于所有的媒介。但新媒介的使用,营造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在素养方面,只关注技能的培养会忽略技术和文化能力在传播中作用,忽视媒介技术及用于解释它们的社会知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把媒介素养放到一个社会文化环境中去理解,素养不只是对技能的掌握,它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能够被用作社会控制和社会规范的工具,也是为解放而战的“进步武器”。例如,在“获取”能力中就涉及信息接近和获取的公平性问题,这不仅是技能的悬殊,它还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就创造能力来说,也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教育学的观点是通过参与制造信息而学习;出于就业目的(employment)的观点认为,在信息产业充分发展的今天,这项新技能(创造)是需要的;文化政治的观点认为创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公民实现自我表达和文化参与的权利。很明显,阅读、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上网——不仅是简单技能,而且是一种对复杂的、象征性的文本解码和技术协调使用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对素养的定义应该是多元的,应充分考虑到它与其他媒介的不同关系,而不是孤立地下定义。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包括对多元化的媒介文本的认知、理解、分析、使用能力,这有别于传统的、线性的、等级制的、逻辑的、政府控制的印刷和音视频时代的媒介素养。
一、网络媒介素养
美国学者麦克库劳(M cClure)将网络素养定义为:网络素养是了解网络资源的价值,并能利用检索工具在网络上获取特定的信息并加以处理、利用以协助个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台湾学者洪海雄在研究中将网络素养定义为:“具备操作网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能有效且正确操控该技能,除此之外还要能正确评估网络资讯的价值、具备操弄网络资讯与使用网络沟通的正确态度。”
网络素养源于媒介素养,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素养的内涵不断扩充。以往网络素养主要强调对网络的认知和使用能力,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以及网络越来越融入了日常生活,网络素养不仅指基本的网络使用技能,如打字、安装调制解调器和获得网络服务提供商、运行电子设施等,还包含了高水平的技能,如参与在线的民主讨论、对开放性政府的批判性评价、对文化生产做贡献等。
网络的使用已经为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少年掌握。但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再加上青少年的心智不够成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英国伦敦大学教授、世界知名媒介素养教育学专家David Buckingham在谈到媒介素养时,特别强调了儿童与青少年对新媒体——因特网的潜在危险和自己冒险行为的认知,这一认知度的深浅被视为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事业的主要发展因素之一。David Buckingham认为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让青少年认识到网络媒体的危险性,而是研究孩子如何认识、面对、体验和处理这些危险,从而研究出提高孩子的新媒体素养的方法。
在更宽泛的网络素养概念中,对在线暴力或色情事故的应对,不仅需要提升数字媒介技术和服务(如在线用途)的认知和使用能力,而且还需要提高道德水平以及有效处理在线骚扰的能力。研究发现,越是熟悉网络和经常使用网络,越容易卷入网络暴力。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仅是强调功能性的网络素养是不够的。与传统媒体相比,以网络、手机传媒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体现出了匿名性、交互性、移动性以及传受角色的模糊性、传播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网络暴力和色情也表现出了传统媒介暴力、色情中不曾有的新内容、新趋势、新特征,网络素养的内涵需要从单一的技术层面扩展到其他层面,如:网络暴力、色情的认知和批判能力、网络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网络安全素养及网络心理素养。
二、针对网络暴力与网络色情的网络媒介素养
根据媒介素养的理论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和抵制网络暴力、色情的行动,可以针对网络暴力、色情的表现进行如下素养教育。
(一)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的认知和批判能力
网站通过趣味、猎奇、暴力、色情等内容来提高点击率,计算机和手机用户则通过网络传播歧视性、侮辱性、威胁性话语,故意泄露他人隐私、毁坏他人名誉,对青少年造成身心的严重伤害。面对杂乱无章的信息环境,青少年的认知、理解、质疑、评估能力显得十分重要。青少年应该对网络暴力的定义、特征及后果有所把握,以便能对其进行识别和判断。转发信息时,要认真核实信息的真伪,判断是否涉及他人隐私,是否会侵犯他人名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批判性地解读所获取到的信息,思索其价值,以便进行有价值的选择。
(二)网络道德与法律素养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个体之间非面对面的交流,使在线内容的发布者被识别的可能性降低,导致了网络传播中参与者道德约束的减弱,这是导致网络暴力、色情容易发生的原因之一。道德意识不强的人会在未经别人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别人的邮箱,入侵计算机和网络,抄袭他人网络资源,或者随意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网络行为隐藏了身份并不意味着责任和义务的消失,人们使用网络,参与网络活动要遵守基本道德要求,尊重他人、严格自律、诚实友好,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样,互联网并不是超越现实不受法律约束的空间,网络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国内外的相关法律条文中,对网络暴力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进行了专门的规定。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应该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一些网络中的违法行为,将自己的网上言行置于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自觉维护网络的安全有序。
(三)网络安全素养
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或手机的过程中,需要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其中在线隐私保护尤为重要,青少年应该学会不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电子通行证密码(electronic passwords),明白别人的电子邮箱的帐号和密码是隐私,不能复制粘贴以及传递信息给第三方。尽量少访问需要身份信息注册登陆的网站;不将个人的私密信息放在网络空间,不在网上随意泄露自己、亲人、朋友的信息。如不慎泄漏了个人私密信息,及时告知成年人。在收到暴力和侵略性邮件时,及时删除,并向网络服务商投诉,将其放入垃圾邮件地址中。不要轻易相信网友提供的资料,要小心求证,尽量不要和网友见面。未成年人如果与网友见面,应有他人陪同,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在受到网友的骚扰、威胁、恐吓时,及时与其断交,可以向父母、老师、朋友寻求帮助。青少年不仅要善于合理地使用网络中的有益资源,也要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能力。保持对网络中的各种潜在威胁、伤害、陷阱的警觉,遇到威胁时沉着应对,以免遭受伤害和损失。
(四)网络心理素养
生活中发生的暴力和色情事件,相对于网络更容易取证,也有成熟的相关法律实施制裁。网络上发生的暴力和色情比较隐蔽,对青少年的伤害主要表现在心理层面。许多青少年在遭受网络暴力后会觉得悲伤、沮丧、恐惧、愤怒、失去自尊、不合群等。因此对青少年的心理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通过学校开设针对网络暴力伤害的心理健康课程,或者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以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家长也需要了解相关心理健康知识,配合学校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养,使其在不幸遭遇网络暴力后不沉默、不消极、不害怕,而是积极应对,尽快摆脱困境。对施暴者的教育也很重要,网络暴力的实施者通常会有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障碍,通过心理的疏导和开解,打开其心结,使其认识到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伤害的错误和后果,从根本上改变其网络行为,从而减少网络伤害的发生。
色情相对于暴力更加隐蔽,受传统观念影响,接触网络色情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原因不告知,即使自己认为不妥也因为“难以启齿”而听之任之,或沉溺,或有负罪感,都会影响青少年性正常成熟的过程。
通过上述网络素养的培养,旨在教育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面对暴力和色情内容有正确的态度,不使用暴力手段去侵害别人,保护青少年免遭暴力的侵害,以及提升青少年应对网络暴力和色情的能力,从而起到净化网络传播环境的作用,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