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网络暴力和色情:现状、机制与相关治理
- 李岩 江根源 赵凌
- 21字
- 2024-11-01 08:50:27
第二部分 网络暴力与网络色情的现状与传播机制
第三章 网络暴力在西方的研究现状
《环球时报》上刊登一篇题为《“骚扰者天堂”逼死英国小女生 网络暴力致悲剧》的文章,讲述了一则网络暴力的故事。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5日报道,14岁的汉娜·史密斯在Ask.fm网站注册了个人主页并上传了照片,没想到竟无辜遭到网络暴徒的谩骂。很多人在她的个人主页上留言道,“你真的很丑”“太肥了”,甚至有人还诅咒她,“遭遇死神”“得癌症”“去死”。汉娜曾一度勇敢地对这些威吓之词做出反击:“是的,我可能丑陋,但你们让别人死,说明你们的性格更加丑陋。你们可能欠缺关爱。”但最终,不堪重负的汉娜在位于莱斯特郡的家中上吊身亡。她的父母悲痛欲绝,要求Ask.fm网站立即关闭,以免发生更多的类似悲剧。
创办于2010年的该网站位于拉脱维亚境内。由于允许用户在青少年个人主页上发布含有性或攻击内容的匿名评论或问题,该网站一直受到反“网络欺凌”机构和人士的强烈谴责。一些儿童安全专家将该网站形容为“骚扰者天堂”。众多网友在互联网上发起网络请愿,要求尽快就这一问题采取行动。
2013年4月,来自英国兰开夏的15岁男孩约什·安斯沃斯被发现吊死在自家花园内,此前他连续几个月遭到该网站网友的欺凌。2012年,来自爱尔兰的15岁女孩西娅拉·帕格斯里和13岁女孩埃琳·盖拉格也因在该网站遭到威吓而自杀身亡。
英国TES杂志最近发布统计数据显示,英国每5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曾受到网络欺凌,网络欺凌已经成为英国中小学生中增长最快、最常见的暴力形式。为了让孩子远离网络欺凌这种“看不见的拳头”,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相继开通了专门的网络热线,鼓励举报与网络欺凌有关的信息。
这些新闻故事再次把“网络暴力”问题推到公众面前,也理应需要获得公众与政府部分的高度重视。在这一章里重点分析网络暴力在西方校园青少年群体中的发展及研究情况。
美国网络暴力研究中心(Cyberbullying Research Center)与加拿大网络暴力研究中心(cyberbullying.ca)以及其他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系列研究。Sameer Hinduja和Justin W Patchin从2004年开始对美国网络暴力问题进行研究,在2004—2010这七年中,通过在线或者教室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83所中小学12437位10~18岁的青少年,研究发现受网络暴力伤害与侵犯的广度评价似乎有赖于样本选取的人口以及资料收集的方式。而参与调查的平均有27.3%的人曾经受到过网络暴力的伤害,也有16.8%的人曾经对别人实施过网络暴力。
Qing Li博士对加拿大的网络暴力进行了研究。Qing Li博士对加拿大一个西部城市的两所中学的177名七年级学生进行了有关网络暴力问题的匿名调查。研究显示,24.9%的学生曾经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而14.5%的学生曾经使用电子通讯工具侵犯过别人,虽然这个数字只有传统暴力(31.1%的学生曾经是传统暴力的施暴者,而受害者的比例达到53.7%)的一半还不到,但是它已经表明了网络暴力的普遍性。在2008年对两所中学12~15岁的157位中学生的一个研究中,她发现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占到25%,而网络暴力的实施者比例也达到15%。
M egan Price和John Dalgeish博士利用在线调查的形式,对澳大利亚548位年龄为5~25岁(其中92%的年龄在10~18岁),来自Kids Helpline网站以及ABC电视与网络受众进行了网络暴力的效果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参与者报告从小学到高中期间曾经受到过网络暴力。在受调查的548位青少年中,49%在10~12岁间经历过网络暴力,52%报告在13~14岁经历过,而29%在15~16岁期间受到过网络暴力。这个研究结果显示澳大利亚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显然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比例,其中的原因也许正如Sameer Hinduja和Justin W Patchin博士所声称的那样,网络暴力影响力的研究与样本的选取密切相关。该研究的样本基本来自一个儿童求助网站,而前面国家的研究样本则采自教室的问卷填写,两者的差异是显然的。
同样是澳大利亚的学者Barbara R等人对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Northern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AFE,简称NMIT)中的91个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9%有过来自NMIT同学的网络暴力经历,而7%的被调查者承认在校园里有过来自NMIT同学的网络暴力。这个结果大大低于以往对网络暴力的研究数据,究其原因大体可以归纳为“自愿报名参与学习,对面临困难同学的同情,有共同的求学失败的历史,更为广阔的社会交往网络和对同学关系更为积极”。
另外,来自荷兰和土耳其的两个研究也显示了与北美大陆大致相似的研究结果。Rrancine D等人选取了34所小学和7所初中中的1211名学生,813名为小学生,398名为初中生;589名为女生,601名为男生,这些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2.7岁。研究结果表明,16%的学生曾经对他人实施过网络暴力,而小学的比例为17.1%,超过初中的13.5%。有22%的学生在目前的学校里至少被网络暴力侵犯过一次以上,而女生的比例为24.75%,明显地高过男生的19.15%。
Çiˇgdem TopÇu等学者选取了安卡拉市的几所公立与私立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学生共183名,年龄为14~15岁,其中81名为女生,102名为男生。研究结果显示,在公立学校中,最高有34.3%学生受到过网络摄像头对自身隐私的侵犯;而受到别人所创网页羞辱或诽谤的侵犯最低,为5.7%。对于网络暴力实施者而言,有26.7%的学生曾经通过网络摄像头侵犯过别人的隐私。在私立学校中,最多有25.6%的学生利用聊天室侮辱过别人,同时也有32.1%的学生受到过有害的短消息的伤害。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网络暴力在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群体中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受害者比例一般都在受访者的20%左右,在部分国家青少年群体之中还是相当严重的,甚至达到50%以上。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网络暴力对青少年、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后果具有重要作用。
欧美发达国家学者对网络暴力影响的研究结论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例如同样是澳大利亚,不同的研究显示,受害者占全部参与者的比例可以是10%,也可以是50%,而一般欧美国家的比例大致在25%左右,这巨大的差异背后说明网络暴力研究之难处。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根据已有的研究提供的数据和事实,引起对网络暴力的重视和采取必需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