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场肇始:唐朝时期的普陀山文化
在普陀山文化史中,唐朝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就在唐朝,舟山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开始进入朝廷的视野,从而使它的文化发展纳入主流社会的范畴。所以虽然我们认为普陀山文化史的源头从秦汉仙道文化开始,但是作为海洋社会单元的舟山(普陀山)的人文脉络,却必然要落实于唐朝。
由于李唐王室自认是老子李耳的后裔,追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所以在唐朝的早期,朝廷奉行崇尚道教的宗教政策,这使道教的发展在唐朝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但是在舟山开埠的开元二十六年(738),唐朝已经处于盛唐的末期,在主流文化中,佛教思想已经可以与道教思想并驾齐驱,并且影响越来越大,大有超越之势。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在汉代传入中土的佛教,到唐代达到鼎盛,不但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宗派,而且基本上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形成了不拘一格、影响深远的禅宗。唐代禅宗带有鼎新的精神,容易征服人心,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中唐以来佛教的主流。”
还有学者指出:“隋唐时,随着封建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经济的充分发展,佛教各家各派得到了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机会,顺应着思想文化大统一的趋势,一些学派在统一南北学风的基础上,通过判教而形成了宗派。这些宗派各具独特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并为了维护自己的宗教势力和寺院经济财产而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的传法世系。它们的思想体系中都融合吸收了大量传统的思想和方法。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这种佛教取代道教的宗教政策大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已经开埠并成为大唐疆域一部分的舟山群岛。但是由于舟山历来以海神和巫术等民间文化为主,而且在成为大唐疆域一部分仅三十年左右,到了唐大历八年(773)舟山群岛又因战乱被废弃。如此短暂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有主流宗教的培育和传播。但是一则“梵僧燔指”的传说却让普陀山的佛教文化的“肇始起点”定位为唐朝,这是必须予以认真分析的。而慧锷请“不肯去观音”上普陀山和把阎立本的“杨枝观音”画像供奉为普陀山观音的规范法相,都是在这个“起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