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山论丛(2014年卷)
- 黄董良
- 820字
- 2020-06-28 09:53:47
二、英语专业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影响
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英语课程的功能还停留在灌输知识、训练技术、备战考试层次,而对学生未来发展更重要的公民教育、人格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并没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
跟其他文科专业相比,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训练更为薄弱。文秋芳等(2010)用自制的思辨能力量具对全国11所高校14个专业的两千多名文科生开展思辨能力的调查研究,推断出“英语专业课程对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至少比不上其他文科专业课程”,并将此归因为英语学习过程中主要的练习环节是“模仿、记忆、重述”,而不是训练跟思辨能力相关的“分析、推理、评价”技能。仲伟合(2014)也指出国内英语类专业对学生人文性培养不足,对提高思考能力不够重视,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的缺损。
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久被诟病为是对中小学课程的无谓重复,思辨能力培养缺席,重复的信息内容和基础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思辨能力不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思维性懒惰(intellectual laziness),如放弃思考、回避话题探讨、议论时仅能列举简单事实信息等。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不利,也使他们在一些强调思辨能力的考试中处于劣势——如雅思(IELTS)、托福(TOEFL)、GRE等,引入思辨能力培养要素将能对此境况做出改善。但采取何种教学法在课堂内外组织和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思辨能力,促进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还欠缺足够的理论和实践性研究。
人们往往误解中国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差是对英语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够重视造成的,归咎于英语学习脱离了日常生活,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现行大学英语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差的学生往往用母语也无法清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或者仅能随大流,表达庸知俗见。把有利于思辨能力培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将有可能对此现状做出积极改变,为社会培养既有英语语言能力,又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健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