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胸腰椎骨折

图2-2-1 胸腰椎骨折X线片

一、定义

胸腰椎骨折是指胸腰椎骨的连续性中断,常表现为椎体的压缩(见图2-2-1),是较为常见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6%。在青壮年患者中,高能量损伤是其主要致伤因素,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在老年患者中,由于本身存在骨质疏松,致伤因素多为低暴力损伤,如滑倒、跌倒等。胸腰椎骨折属于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常会伴随有脊髓神经压迫,最终可能导致脊髓神经损伤,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二、病因

1.间接暴力损伤

间接暴力占绝大多数,如从高处坠落,足臀着地,躯干猛烈前屈,从而造成屈曲型损伤,临床以这种损伤比较多见。亦可因弯腰工作,重物打击背、肩部,使脊柱突然屈曲而致伤。

2.直接暴力损伤

直接暴力系指外力的直接撞击。直接暴力所造成的损伤较少见。多因工伤或交通事故直接撞击胸腰部,或因弹击伤形成。

3.肌肉拉力损伤

肌肉拉力损伤系因肌肉突然收缩而致的横突骨折或棘突撕脱性骨折。

4.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系指脊柱肿瘤或侵袭性脊椎血管瘤、骨质疏松症等其他骨病,加之轻微外伤。

小结:外伤,尤其暴力所致的骨折,是胸腰椎骨折的常见原因,主要是由于来自头、足方向的传达暴力使脊柱骤然过度屈曲所形成的。由于屈曲暴力集中作用到一个椎体前部,同时该椎体又受到上、下椎体的挤压,故而该椎体被压缩而呈楔形,并向后移位,进一步损伤脊髓或马尾神经。胸腰段骨折一般指胸11~腰1节段,该节段承启相对固定的胸椎和活动度相对较大的腰椎,其解剖特点决定了外伤时该节段椎体容易发生损伤,是脊柱损伤最常见的部位。在青少年的患者中,导致损伤的常见原因包括意外车祸、高处坠落损伤等(见图2-2-2);在老年的患者中,导致损伤的常见原因包括骨质疏松、跌倒等(见图2-2-3)。

图2-2-2 意外车祸

图2-2-3 跌倒

三、临床表现

1.有严重伤病史。

2.有损伤的局部表现。外伤后出现局部剧烈的疼痛,伴有损伤部位的压痛、叩击痛,椎旁肌紧张,肌肉痉挛,胸腰椎活动受限,受损部位出现棘突后凸或成角畸形。剧烈疼痛使患者不能站立,翻身困难,在被搬动时常感疼痛加剧。

3.有神经损伤的表现。受伤后,躯干及双下肢感觉麻木,呈无力或者刀割样疼痛,如果脊髓和马尾同时受损伤,则严重者可使双下肢感觉运动完全消失。脊髓损伤可表现为受累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无法自行排便或者二便失禁)。马尾神经损伤可表现为下肢的弛缓性瘫痪、感觉丧失及会阴区功能障碍和感觉障碍。

4.有合并损伤的表现。脊柱骨折常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国外有学者报道,脊柱骨折的发生率约为6%~30%,其中胸腰椎骨折占脊柱骨折的比例超过50%,且多合并有胸、腹部其他脏器的创伤。如:可能造成肺部功能受影响、并发肺部感染,甚至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休克、意识丧失;还可能合并肠系膜血肿,进而刺激植物神经,从而造成腹胀、腹痛等。

四、术前指导

1.心理护理

胸腰椎骨折多为意外事故造成的,常伴神经系统的损伤,给患者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创伤。由于患者躯体疼痛、自理能力下降,加之对手术了解甚少,且担心预后不良等,所以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甚至产生悲观、消极情绪,少数患者因紧张还会引起血压升高,进而影响手术安全。因此,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地进行心理上的支持、安慰、疏导,使患者感受到被关爱、被尊重;同时加强病房巡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与患者交谈沟通,及时发现患者不良心理并进行干预、疏导;利用成功手术的实例来安慰患者,有利于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清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等情绪。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手术的方法、优点、适应证和疗效,同时介绍主治医生情况,并且向患者交待手术的必要性、预后效果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良好的心境接受手术。

2.术前准备

(1)基础准备:监测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及评估疼痛这五大生命体征。

(2)常规准备:完善术前评估,予绝对平卧硬板床。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保持头、颈、躯干呈一条直线,严禁躯干的扭曲和旋转,防止脊髓的继发损伤或再度损伤。检查背部皮肤的完整性,正确使用压疮评分表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有无基础疾病,评估神经功能、肺功能,检查疼痛部位及双下肢感觉、运动、反射、括约肌功能及二便控制能力等具体情况;了解患者脊柱柔韧性及稳定性,及时执行相关检查。

(3)辅助检查准备:嘱患者配合完成拍片、心电图、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术前准备,做好术中药物皮试,宣教禁饮、禁食等相关事项,必要时备血。

(4)皮肤准备:术前皮肤准备必须彻底。备皮范围由肩胛下角线至臀沟,左右过腋中线。备皮以无汗毛为宜,注意不能损伤皮肤,保持手术区域皮肤无破损,再用肥皂水反复擦洗,彻底清洁手术部位。对大小便功能障碍者要留置导尿管,做好会阴护理。

(5)术前适应性训练:如下。①伤后卧位训练:指导患者适应卧床生活,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可以提前进行卧床进食及大小便训练。②呼吸训练: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从而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防止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③排便训练:多食富含粗纤维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以及蜂蜜等,保持大便通畅;对于术前未排大便者,必要时予以灌肠。④术中卧位训练:术前2~3天让患者行俯卧位,头偏向一侧,两臂上举,屈曲置于头部两侧,腰部两侧垫软枕,使之处于过伸位。每日训练数次,时间由短渐长,循序渐进,直到能坚持2~3小时,有助于患者耐受术中体位,帮助肌肉放松,提高手术的耐受力。

3.饮食护理

(1)受伤早期:在急性期,患者一般有明显腰痛症状,需要卧床休息,因此日常活动受限;部分患者有后腹膜血肿形成或肠蠕动减弱等情况出现;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胃肠功能下降、食欲降低、便秘等症状;还有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如果大量进食会进一步加重腹胀。因此,应指导患者少量多餐,多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忌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甜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可在进食后用手环形按摩腹部20~30分钟,以促进肠蠕动。

(2)受伤后期:随着腹胀的减轻,逐渐增加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粗纤维的食物并增加饮食量,保证营养的供给,告知患者多饮水,以防止便秘。嗜好烟酒的患者,要戒烟、戒酒;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避免血糖波动;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宜低盐、低脂饮食。

五、术后指导

1.体位护理

一般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保持患者脊柱平直,有利于压迫止血,减少渗出,减轻麻醉反应。6小时后,患者可采用左右交替卧位,白天每2~3小时翻身1次,夜间每3~4小时翻身1次,同时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按摩骨隆突处,预防压疮的发生。翻身时,应遵循轴线翻身原则,常采用一人轴线翻身法(见图2-2-4)和二人轴线翻身法(见图2-2-5)。在帮助患者翻身时要注意,两手用力要均匀,保证肩、胸、腰、臀在翻身过程中的一致性,避免拖、拉、推动作,侧卧位时背部用枕头顶住,两膝间垫一小枕。

图2-2-4 一人轴线翻身法

图2-2-5 二人轴线翻身法

2.生命体征的监测

24小时内持续心电监护,予以低流量、低浓度鼻导管持续吸氧。术后6小时后可进食少量的流食。每2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血氧饱和度应维持在90%以上)。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皮肤黏膜变化,有无头痛、头晕、嗜睡等血容量不足的早期征象以及恶心、呕吐及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变化等情况。

3.切口及引流管护理

手术切口应无菌加压包扎,密切观察敷料渗出情况并及时更换。保持引流管通畅,可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并且在给患者进行轴线翻身时,应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滑脱。在无菌操作下,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详细记录。如引流液为红色血性液,且术后3小时内引流量≥300毫升,应及时妥善处理;如手术当日引流量为200~300毫升尚属正常情况;若引流量>500毫升,需报告医生;术后48~72小时,如果引流液的量低于50毫升,则可以拔除引流管。

4.观察脊神经功能

术后72小时严密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观察肢体运动的恢复,及时发现感觉和运动障碍情况,并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5.术后疼痛的护理

指导患者掌握疼痛评估方法,一般清醒患者可采用数字评分法。术后在去枕平卧的6小时内,用软枕垫肩的方法交替进行双下肢的屈髋、屈膝,以缓解腰肩部肌肉的疲劳。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头晕、恶心及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一般于手术后当天,患者可应用1~2次止痛药,护士应加强巡视,如疼痛剧烈,可及时给予止痛药物。

6.大小便的护理

因麻醉、手术创伤、疼痛或术后卧床等原因,术后患者易引起腹胀或便秘。应指导患者进清淡、易消化、含粗纤维、营养丰富的食物,防止便秘;同时嘱患者适当增加床上活动,如沿结肠走向按摩腹部,刺激肠蠕动以促进排便。对于留置导尿管者,每日2次进行会阴护理;同时定时夹闭尿管,每2~3小时或当膀胱区膨隆有尿意时,再开放尿管,排空膀胱,以防止膀胱容量变小,促进自主排尿的恢复。

7.脑脊液漏的护理

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的情况,如腰背部伤口有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清亮液体渗出,或伤口引流管引流出大量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清亮液体,则可能发生了脑脊液漏,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安抚患者情绪,给予对症处理。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应保证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取头低足高位(10°~30°)或俯卧位,并随时观察引流量变化。拔除引流管后,继续卧床休息,伤口用无菌针线缝合或用蝶形胶布牵拉后覆盖厚无菌棉垫。当脑脊液漏停止后,继续保持治疗体位48小时,再恢复正常体位,防止因硬脊膜承受的压力增大而再次出现脑脊液漏。

8.其他并发症的护理

术后还要防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即踝关节的过屈、过伸的一种主动活动,是一种动力型的关节功能运动;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六、功能锻炼

患者根据术前指导和已掌握的腰背肌锻炼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配合训练,遵循尽早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在拔除切口引流管后,可先开始进行下肢双侧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随后再逐渐开始腰背肌力量锻炼,根据患者年龄、伤势、体质及精神状态量力而行。

1.第一阶段(共3~5天)

(1)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及下肢屈伸运动:防止神经根粘连,初次运动由30°开始,保持连续运动时由15秒开始逐渐增加,每组10次,每天2~3组(见图2-2-6)。

图2-2-6 仰卧直腿抬高

(2)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每个动作保持10秒,每组20次,每天3~4组。

(3)抱膝触胸: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然后放下,坚持连续运动(见图2-2-7)。

图2-2-7 抱膝触胸

2.第二阶段

主要是腰背肌锻炼,具体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章节相关内容。

3.第三阶段(术后30天开始)

在佩带腰围(腰围的选择应与患者的体型相应,一般上至上肋弓,下至髂嵴下,不宜过紧)的情况下,练习下床活动。站立练习法,即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于腰部,挺胸凸腹,使腰背肌收缩。练习行走时,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抬头挺胸收腹。坐位时必须端正,不要弯腰。注意不要连续使用腰围3个月以上,以免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

术后3~6个月,避免剧烈活动及提重物,尽可能避免久坐、跑、跳,避免睡软床,从地上搬起重物时应采取屈膝、下蹲的姿势。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经常改变坐姿,加强腰背肌锻炼并坚持半年以上,增强腰部肌肉及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慢性腰痛的发作,防止腰部损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的复发。

七、出院指导

1.卧床和离床方法

出院后继续卧硬板床,术后2周即可佩带支具下床;术后4~6周,使用特制腰围保护,下地时需扶双拐行走。

2.逐渐加强功能锻炼

坚持腰背肌及肢体功能锻炼,但不可过早行腰椎前屈、左右侧弯活动或旋转运动。4~6个月后可适当参加劳动,但6个月内避免弯腰、扛物、挑担等重体力活动。同时根据康复计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继续加强功能锻炼。

3.门诊复查

出院后前3个月,每月复查一次;3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连续复查一年。若出现腰部不适,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一般在1年后,脊柱稳定、植骨达到骨性融合,即可取出内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