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山论丛(2016年卷)
- 沃健
- 9025字
- 2020-06-28 09:48:34
区域研究篇
海宁市家纺产业提升行动方案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314408)
摘要:家纺产业是海宁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布艺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为有效推动海宁家纺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及主动适应全球性的产业发展竞争,各级政府都提出了要加快家纺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本文在概述海宁家纺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恒升印染”等多家代表性企业、海宁市家纺行业协会和许村乡镇干部三个维度的深度访谈和调研,重点剖析了海宁家纺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指出了海宁市家纺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近期的发展目标,并给出了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海宁家纺产业;提质增效;龙头企业;人才队伍;知名品牌;产权保护
一、引言
2016年中国共产党海宁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培育时尚产业(主要包括皮革、经编、家纺等)和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大千亿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17年海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制定出台三大传统特色产业提升计划,积极引导扶持皮革、经编、家纺产业向时尚产业发展,同时进一步打开产业优化升级的通道,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海宁行动工程,推动皮革、经编、家纺三大传统特色产业向高端发展。2017年浙江省政府提出了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双十”行动,即在纺织、服装、皮革、化工等10个传统制造业,率先实施产业改造提升。
海宁家纺产业是海宁市的优势特色产业,更是富民产业,在全国布艺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如何有效地推动这一优势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继续扩大该产业的产值和规模,提升海宁家纺的影响力,是产业和政府需要深入研究的一大课题。
二、海宁家纺历史沿革
海宁家纺产业的兴起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历经30多年的蓬勃发展,已基本形成以中小企业集群为基础,特色工业区为支撑,专业化市场为依托,原料供应、面料织造、成品加工、印染后整理和产品研发设计、质量检测、销售一条龙的区域特色经济。其主要历史发展沿革如下:
(一) 紧抓改革开放机遇,敢为人先创建企业
20世纪80年代初,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许村镇荡湾村的16户农户出资创办了许村镇第一家联户企业,开创了许村个私家纺产业的先河。随后,海宁从16户农民创办联户企业得到启发,积极鼓励家纺产业发展,到90年代初,以织锦缎和装饰布为主的许村家纺布艺业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千家万户踊跃投入了如火如荼的布业生产经营,海宁人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奠定了海宁家纺产业的辉煌基础。
(二) 积极兴建专业市场,多渠道促进产业发展
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许村人“千军万马闯市场”,自发式的走街串巷、利用320国道的交通优势做零售。1992年以来,许村镇先后建立了被面市场和中国家纺装饰城,2012年改制成立了海宁中国家纺城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市场平台,又强化了产品展览、原料交易,举办了家用纺织品博览会和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
(三) 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被面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被面市场逐步萎缩。1996年前后,许村镇的家纺企业纷纷转产窗帘布等装饰布,市场经营的产品从原来以被面为主转型为以家纺装饰布为主,到2000年,许村各色装饰布年产6亿米,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列全国第一,许村也逐步由“被面之乡”转型为“全国最大的家纺布艺产销基地”。
(四) 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为发挥产业集群效益,促进产业有序健康发展,1998年许村创办了占地250亩的工业园区,2000年又对园区进行扩建,形成了占地2250亩的海宁中国装饰布科技园,列为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和浙江省专业工业园区,同年,许巷创办了海宁中国轻纺村科技工业园。许村镇形成了省级家纺特色产业专业园区,为家纺企业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生产扩大提供了较好的土地空间,加快了区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三、海宁市家纺产业现状
海宁家纺经过30多年的蓬勃发展,实现了从起步形成、快速发展到提升跨越的大飞跃,目前形成了从原料生产织造、印染后整理和成品缝制一条龙的家纺装饰布生产协作配套体系。许村家纺占全市家纺规上产值95%以上,许村镇也被誉为“中国家纺装饰布第一镇”。当前产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 全镇富民产业
2016年,全市家纺企业近1万家(包括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6万人,公司型企业1270家(生产型1029家、销售型241家)。主要产品有窗帘布(含成品窗帘)、沙发布、床上用品、家居软装布艺等布艺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主要出口中东、东南亚及美国、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1—12月,全市174家规上家纺企业实现产值149.83亿元,同比增长1.3%;利税13.21亿元,同比增长2.2%;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6.5%。据业内专家分析和统计,全市家纺企业年出口及市场贸易成交额,接近350亿元以上。
(二) 平台集聚产业,专业市场拉动效应明显
许村家纺占全市家纺规上产值95%以上,产业集中度非常高,截至2016年年底,许村工业园区(由许村、许巷、沈士三个工业功能区块组成)总规划面积15000余亩,开发面积达8000亩,落户企业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3家。海宁中国家纺城经营面积达40.9万平方米,经营铺位2800个。依托专业园区,市场以“培育发展家纺装饰布市场,做大做强家纺装饰布产业”为目标,现在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家纺装饰布、沙发布一级批发市场、集散中心。专业市场与园区紧密相连,个体工商户和法人企业唇齿相依,形成了家纺产业与市场相互促进的集群发展优势。
(三) 产业装备专业化水平逐年提升
家纺生产设备逐年更新。2012年,许村镇启动了“机器换人”工程,许村家纺14亿元的工业投入中有超过60%的资金用于更新生产设备,许村家纺企业仅从广东丰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购入的先进数码织机就超过400台。2016年年底,许村家纺企业引进国内外高档数码织机近5000台。生产装备提升和集聚园区,使许村家纺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数量,有了质的转变,引领市场发展。
(四) 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产业承接便利通道
许村镇地处沪杭之间,又紧邻余杭与大麻之间,在三地家纺集群之中,许村镇交通优势更加突出,成为融杭接沪的主战场。区域交通有高铁、沪杭高速许村互通、320国道、01省道、绕城高速及今后城际高铁,便利承接沪杭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提升产业创新的原动力,发展新优势。
(五) 多管齐下提升产业市场和产业影响力
“从许村来,卖许村布”,许村在外有着近万人的家纺营销队伍,遍及全国各地,常年从事家纺产品批发、零售活动,其次许村也开设了“帘到家”家纺产业电商平台,通过整合家纺产业资源,汇聚全国各地品牌窗帘厂商,联合线下服务网点,实现了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的消费新模式。海宁家纺业界人士也会紧跟市场潮流,组团参加美国高点展、土耳其家纺展及上海国际家纺展等。同时投资兴建艺创中心,将大力引入软装设计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及高校毕业的创意设计人才,发展窗帘加工、沙发生产等软装成品的生产制造,构筑一个融研发设计和时尚创意于一体的国际性大平台,把许村打造成为世界布艺时尚之都,争做中国家纺产业的“领头羊”。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恒升印染”等多家代表性企业、海宁家纺行业协会和许村乡镇干部三个维度的深度访谈和调查,发现海宁家纺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缺乏龙头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
许村家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市场平台大,但产业门槛低,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条件差、管理水平低。虽然近年来许村家纺通过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已属国际一流,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却依然较弱,大多仍以来样加工或模仿同行品种为主,同行间产品雷同,低价恶性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许村家纺产业中亟需出现一些龙头企业来整合利用优势资源,引领区域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 产业管理人才队伍需要优化提升
海宁家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与之对应人力需求也随之转型。海宁家纺产业中第一代民营企业管理者有着勤劳、肯吃苦的优秀品质,精于产品和销售的研究,企业经营也较为成功。然而自身知识水平的落后使这批企业经营者对接受现代企业管理先进模式有一定的排斥性,企业的管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对引进职业经理人有一定的警戒心。而被抱以厚望的企业家二代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亟需提高。
(三) 产业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
除企业经营管理者外,营销人员、花样开发和设计师、软装设计师等人才也正处在“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尴尬境地。海宁家纺产业集中在许村镇,受制于许村城镇建设的约束,家纺城周边区域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较为落后,城镇整体规划布局较为分散,城市化氛围与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市功能的缺失使员工八小时工作外的活动区域受限,无法满足高学历、专业型人才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致使人才稳定性差。此外许村一条龙式的家纺生产协作配套体系也为部分大中企业里的人才跳槽、创业提供了机会,他们利用原有企业的资源,动用家庭个体户产能为其代工生产,这种“釜底抽薪”的方式使原企业蒙受较大损失,也给政府带来了管理难题。
(四) 花型设计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在家纺产业的发展中,花型设计已成为家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正在不断攀升。而现在真正对花型进行设计创新的大企业,在投入大量成本完成设计成果后,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家庭式生产加工小作坊抄袭,导致新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难以形成产品优势。因家纺花型具有流行性强、效益产出周期短的特点,在被大量复制后,产品利润损失巨大,所以对于投入研发资金设计花型的企业来说,保护花型设计知识产权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在企业维权过程中,却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申请限制、侵权证据难以获取以及侵权惩罚力度过低的三大困难。
家纺花型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属于专利法中外观设计的分支,即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亦可用著作权法保护美术作品的著作权,美术作品包括纯美术作品和实用美术作品。而关于纺织品的样式、颜色、图案等的新设计就是实用美术作品,产品设计一经作出,就依法享有著作权,他人不得擅自使用或者模仿。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只对花型图案的保护有法可依,对家纺图案所在材料的质地、颜色、编织手法等工艺内容均未考虑在内,过于单一的保护标准使家纺维权道路困难重重。在侵权认定中,家纺侵权行为的界定缺少专业人员的介入,对于仅凭专家感觉经验认定的结果容易产生争议。此外,在耗费大量精力维权成功后,对违法人员的惩罚力度较轻,甚至有可能侵权人赔偿之后还有钱可赚,难以对侵权行为人起到警示作用。维权的三大困难严重打击了原创设计者的积极性,也削弱了海宁家纺行业的竞争力,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 缺乏知名品牌
在家纺产业中,许村的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分工的中上游,并不直接接触最终消费者,产品属于半成品,整体产业中个别有品牌的企业,营销乏力、增长缓慢;无品牌的企业,对于品牌的认知仅停留在商标上,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较为初级的产品竞争阶段。虽然近年来,很多企业引进了不少国外先进设备,以此来改进产品质量,但在缺少自主知名品牌的情况下,这也仅局限于代工生产的模式下,其盈利能力依然十分薄弱,容易受到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导致低价的恶性竞争。“海宁家纺”作为区域品牌虽有一定知名度,但其具体的品牌认知、产品特点也仅停留在批发商或零售商的市场上,消费者对于“海宁家纺”的品牌印象仍停留在“集散市场”、“价格低廉”等相对低端的认知上。
五、原因分析
(一) 产业聚集地城市配套存在区位劣势
许村镇地处沪杭之间,是成为融杭接沪的主战场。区域交通有高铁、沪杭高速许村互通、320国道、01省道、绕城高速及今后城际高铁,便利承接沪杭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为产业的转型提升提供了可能。但长期以来,许村镇由于地处海宁最西边,与海宁市区相聚较远,相比海宁皮革和经编产业,不能可以享受到海宁市公共资源的福利以及城市发展的教育、医疗等溢出效应,城镇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极不对称,这也导致其与隔壁的临平相比,在人才引进、平台搭建等都失去了发展优势。
(二) 产业聚集地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待改善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促进产业的发展,政府专门出台了相应的每户100平方米土地的支持政策,促使家纺产业的迅速壮大,并在许村家纺产业内部形成了基于松散协作的整个运作体系。但如今这不但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反而降低了产业新进者的投入成本,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由于个体经营户因为不需要研发投入,生产过程也缺乏规范监督,又不需要纳税,扰乱了整个产业的竞争环境,挤占有实力、有潜力企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也就限制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 产业聚集地的生态环境有待提升
20世纪90年代100平方米土地支持政策快速促进了家纺产业在许村的发展,但却使许村镇拥有了比其他乡镇更复杂的问题,首先,许村镇存在大量的违章建筑需要拆除,其次,目前的家纺产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吸引了大量外来打工者聚集海宁许村镇。据不完全统计,许村镇本地人口11万人,外来人口也有11万人,占总人口的50%,对整个许村镇的卫生环境治理、消防治安等都带了严峻的挑战。而现行市政府对于各乡镇的人力的划拨和执法权力的授权等方面,并没有考虑到各个乡镇的差异,乡镇脏乱差面貌难以改观,难以吸引和留住研发、设计、营销和管理等中高级人才。
(四) 企业家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海宁家纺产业企业家队伍有着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部分企业家也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自身知识水平的有限,大部分企业家都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不能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不能认识到资本运作、兼并重组等带来的企业的腾飞;对于创新的理解局限于产品花型的创新,而对于成功营销模式或商业模式的探索还未涉及;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对企业规范化经营带来的益处缺乏认识,仍惧怕规范化经营带来的生产、财务成本或税收的增加。这也就限制了龙头企业的产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难完成。
六、行动目标
在充分访谈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海宁家纺产业的提质增效制定了以下目标:
发展总目标:将产业聚集地许村打造成“世界布艺时尚之都”。具体体现为:打造“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打造国际协同的研发设计中心;争创布艺时尚的引领之窗。
近期目标: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将“海宁家纺”打造成类似于“西湖龙井”等区域品牌。家纺产业年产值达到600亿元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0家,年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左右;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3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50家。艺创空间引进设计工作室或设计主体100家。
七、具体措施
(一) 依托临平,打造“产城融合”特色小镇
1.将许村纳入海宁市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乡镇
许村镇的面貌直接影响家纺产业的水平,同时,这也是家纺集聚地打造家纺产业人才高地的必要条件。依托紧邻临平的优势,将许村的城镇规划融入临平城市发展规划,以大中城市标准,对许村镇进行系统合理规划,形成产业发展区、生活居住区、商业服务区等多区组合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附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包括金融信息、医疗、教育、商业等配套服务,改造“老土”的城镇面貌,真正打造家纺人才聚集中心、家纺人才高地的标准来规划和建设整个许村镇,构建产业集群与城市配套相匹配融合的特色小镇。
2.给予许村镇镇政府更多的人、财、物等支持
许村镇政府是城镇治理的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产业聚集地的卫生、安全、消防等活动,另外,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其拆违工作任务也比其他乡镇严峻很多,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许村和提高许村家纺的知名度,许村镇政府需定期开展“中国家纺设计师大会”和“中国家纺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这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支撑许村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有必要给予更多的人、财、物支持,确保安全生产,增强产业吸引力。
3.建设“世界家纺历史与发展”展示厅
提升国际影响力,真正成为“世界布艺时尚之都”,必须尊重历史。建议建设世界家纺展示厅,陈列布艺发展的演化路程、织布印染等设备的变更历程以及花色、款式等设计的演变过程,体现家纺业随经济水平发展由传统产业演化为创意产业的过程,体现家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性,让世人知道“了解家纺,到海宁”、“家纺发展,看海宁”。并可将该展厅申请成为哲学社科联研究基地,或与高校共建研究基地,通过第三方提升海宁家纺的影响力。
(二) 改善环境,构建金字塔式企业体系
改变当前粗放式增长的模式,实现集约化经营。建议通过龙头企业的培育和个体私营户的倒逼,构建2~3家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20家产值过亿的大型企业、120~150家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1000家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以及2000家的小型企业,形成金字塔式企业体系,同时,利用市场手段,允许低效、高能效企业转移出去。
1.政府主导和引导,培育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整个产业的领头羊,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吸纳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从事行业所需高精尖技术的创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打造知名品牌和名牌,实现生产的集约化,减少行业污染等,同时,龙头企业可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全面带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具体培育龙头企业的措施有:
(1)以资本为纽带,政府主导兼并重组
针对当前海宁家纺行业企业家队伍的现状,建议政府主导开展兼并重组。政府可以政府国有股权变现和预算安排、镇政府集资或激活许村当地民间资本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成立“家纺产业基金”,或将海宁中国家纺城上市后的资金作为部分家纺产业基金,选择业务关联的企业,以换股形式,共同组建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家纺控股公司,实行统一质量,统一品牌运作。对其他制造企业愿意贴牌生产的,收取一定的费用,同时进行质量管控,保证“海宁家纺”的价格和质量。
(2)鼓励企业自愿兼并重组
政府鼓励家纺企业之间的联合,引导本地或外地优质的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其他中小企业,实现资源的整合。对成功实现兼并重组的企业,除了《促进家纺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中提到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给予的奖励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拟以发展较好恒生印染、华德利等企业为主体,遴选6~7家发展较好的制造企业,外加1~2家营销较强的企业,以市场化方式互相参股,实现集团化经营。政府则在土地、设备改造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2.“退散进集”,实现集约化经营
(1)从生产安全和消防安全入手,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加大对个体私营户的监督和检查,形成倒逼机制。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加大处罚力度,增加个体私营户的生产成本。(2)从拆除违章建筑入手,逐步收回家庭作坊对于生产用地的非法占用。鼓励其注册为企业,加入园区或退出,实现规范化经营。(3)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以及水、电、气等生产要素对入园企业相应倾斜,增强个体经营户入园的吸引力,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
(三) 完善机制,营造和谐创新的营商环境
1.完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
只有对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才能更进一步地鼓励创新。目前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主要由诉讼、仲裁、和解、调解和行政解决等五种。其中,诉讼存在诉讼迟延和成本过高等问题,建议通过宣传,让企业重视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方式,形成与民事诉讼制度相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优势。同时,借助网络,构建在线纠纷解决机制,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保障创新主体的利益,形成良好和谐的创新氛围。
2.加强执法能力和惩罚力度
(1)政府成立专职的家纺行业仿冒执法小组,工作小组积极吸纳家纺行业人才,同时借助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力量,共同甄别仿冒与否。工作小组重点处理家纺知识产权维权申请及执法工作,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维权的宣传与沟通工作,定期开展专项打击行动,排查小作坊。(2)充分发挥海宁市家纺产业在全国的“话语权”作用,政府可考虑由家纺协会参与,出台家纺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性规章,加大侵权惩罚力度。
(四) 分层设计,实施产业中高端人才培育计划
1.企业家:实施“创二代”家纺领军人才卓越培养计划
在现有企业中选拔30~50位年轻、有思想、有想法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第二代,纳入“创二代”家纺领军人物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采用“三投一点”的投入机制,即“财政投一点、商会投一点、企业投一点”,成立“创二代”培育专项资金,通过培训、交流、出国学习和考察等形式,用3~5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有现代管理理念、有战略思维和资本运作能力的新一代家纺企业家队伍。
2.研发设计人才:内外兼修,双管齐下
针对一般的研发设计人才,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引导企业将当前委外的设计活动或外设的设计工作室或主体转移至艺创中心。继续举办“中国家纺设计师大会”和“中国家纺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等赛事,提升设计师的价值感。随着“产城融合”特色小镇建设的深入,进一步加大对家纺研发设计人才的激励制度,建设人才公寓,通过租房补贴、配套出售等形式为有需求的优秀人才提供过渡型的公寓,为人才心无旁骛地做研究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住房环境。根据申请人条件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将特定人才聚集入公寓,构建同领域人才圈子,逐步升级成为人才交流、互动的新型社区。同时,海宁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向这些人才提供政策倾斜。人才公寓的建设等,促使研发设计人才将落户许村或将设计总部转至艺创中心。
对于国际高端的研发设计人才,鼓励企业采用多元化合作方式,柔性地加以引进。政府以成果导向进行奖励和扶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加大创新成果奖励的力度。同时,积极鼓励各企业参加有影响力、有品牌的国际展会,提升“海宁家纺”区域名牌的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促使企业更多的与国际高端人才合作,更快将许村打造成“国际协同的研发设计中心”、“布艺时尚的引领之窗”。
(五) 其他配套措施
1.用足现有的政策
用好现行的地方政府各种减税、降费、财政税收返还的政策,降低家纺行业的税费负担。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如加速折旧政策等,鼓励家纺企业投资新的设施设备,促使更多的个体经营户或小企业转向企业规范经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于研发投入高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2.土地政策
对于企业用地,盘活存量,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的效率。对于配套商业用地,为了更快建成“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成为世界布艺时尚之都,应该给予大力支持。针对家纺产业中大型生产设备上楼易引发建筑物共振,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际,建议市政府在给予土地指标倾斜的同时,允许镇政府采用“园区统一规划、设计图纸拍卖,个私企业自建”的方式来实现园区建设的有序推进,提高空间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