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园区经济初具规模“软件”服务尚待加强

国家统计局延安调查队

作为产业化高度融合的重要平台,园区经济是资源的高端利用形式,也是资源资本在更高层次融合互动的有效载体。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石油、煤炭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发展园区经济有助于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土地价值和激发社会活力。基于此,延安调查队重点走访了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志丹县产业园区(以下简称“产业园区”)及部分入园企业,就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入园企业生存环境展开相关调查。

一、我市园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园区经济初具规模

目前,我市13个县(区),除4个正在圈地建设外,其余的“三园九区”建设初具规模。2014年上半年,所有县域工业园区共入驻企业181户,完成产值87.2亿元,同比增长24.26%,实现利税9.7亿元,利润20.4亿元,带动就业18747人。截至2014年末,入园企业达到300户,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4个百分点。此外,我市除黄龙县之外的12个工业园区,都被纳入省上重点建设的100个县域工业园区名单,迎来了园区建设的新高潮。

(二)产业定位清晰合理

调查发现,各县区都能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在充分考虑产业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产业园区。目前,我市园区主要为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能源、农产品加工和物流运输等五大产业,且入驻企业均为非石油和煤炭企业。如开发区紧紧围绕生产性服务业、装备制造、仓储物流、特色轻工等产业开展园区建设;产业园区紧密围绕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和现代物流发展园区经济。

此外,是否符合园区的产业定位,加上对企业规模、发展潜力和信用等级的综合考量,就成了申请企业能否获得批准、成功入园的前提条件。

(三)优质服务助力发展

一是资金扶持方面。2009年省政府相关部门给每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安排了10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2014年又两次对县域工业园区内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每个公司500万元的资本金注入,同时专门设立了7000万元的县域工业园区发展资金。地方财政方面,市财政于2009年拨付500万元对工业园区进行扶持,同时启动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每年1000万元),按照“捆绑使用”的原则,从2010年起向工业园区倾斜。

二是土地政策方面。我市园区多以遵循“统一规划、政府统征、确定基价、优惠出让”的土地政策。即由政府根据园区规划和用地计划统征土地,然后优惠出让给企业,并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一定程度上的优惠措施。同时各园区又各具特色,如开发区对一次性付清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企业,实行“先期缴纳50%,两年内缴完剩余部分”的措施。同时提出“入园企业,尤其是本市迁入企业,允许其在园区及其城区原占用土地上按照园区或城市规划自行开发建设”,在保障园区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由空间。志丹县农产品加工园则坚持“以奖代补”的优惠措施,对符合入驻条件且一次性足额缴纳土地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企业,给予5万元/亩的奖励;对资源型企业,入驻用地按市场评估价的三分之二进行奖励,降低企业入驻成本。

三是税收政策方面。产业园区根据税收政策及园区规划,通过减少所得税、或“免二减三”、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政策优惠,扶持企业发展,如开发区提出“对凡新投资兴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对入园投资新办企业,从获利年,三年免征所得税务;也可实行‘免二减三’优惠政策,即前二年免税,后三年减半征收”。

四是工商政策方面。简化程序,减少审批,加快审批流程,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和一站式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如安塞工业园区对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实行“一个头审批、一站式服务、一个口收费、一个人负责到底”的一条龙服务,并对所有入园企业实行挂牌保护,避免有关部门频繁检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项目协同推进,目前正式运营的产业园区均已实现“七通一平”。此外,开发区除对一期基础设施完成提升改造,还于2014年全面开展保障房、天然气气化、消防后勤保障大队等项目建设。

六是融资担保方面。志丹产业园区建立领导包项目、银企结对子机制,通过扶贫、工信等渠道帮助企业争取专项资金3500多万元,通过银企结对帮扶机制,为园区企业融资1.5亿元,并与建设银行开发的“助保贷”已发放贷款2100万元。开发区则积极协调交通银行、光大银行达成了总额20亿元的土储贷款意向,与中交四公局达成了5.6亿元的项目融资协议,与凯诺资本管理公司达成了10亿元经开区发展基金融资意向;此外,与交通银行的5000万元孵化基地项目贷款已经省行审贷会研究通过,并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规划贷款2000万元。

二、重点园区介绍

(一)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4年正式动工建设,2008年7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被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确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开发区实行“一区三园”模式,辖姚店、安塞、甘泉三个园区,总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中姚店工业园区为主体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安塞、甘泉工业园区为两翼区,规划面积各5平方公里。其中,姚店工业园以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特色轻工业、油气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为主要产业,重点依托石油资源优势建设石油装备制造及技术服务园区;依托优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园区。

开发区一期规划范围内的道路、供水、供电、防洪和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已全面建成,实现了“七通一平”。目前,开发区共吸引60余家企业入驻,建成投产35户,其中延安卷烟厂、陕汽集团、延长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深圳轻工产业园等骨干企业已初具规模。

2014年,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100.61亿元,同比增长20.95%(其中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1.59亿元,同比增长24.52%;安塞园区30.82亿元,同比增长13.27%;甘泉园区8.2亿元,同比增长25.9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1亿元,同比增长39.7%;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03万美元。新安置就业人员3.5万人,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二)志丹县产业园区

2007年,志丹县委、县政府基于调整产业结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解决“县强”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穷”的根本性转变问题的需求,按照“园区承载、项目支撑、招商拉动、集群发展”的思路,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规划并启动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精细化工园区、现代物流园区、陶瓷工业园区。“四大园区”规划占地4060亩,目前入驻企业14家,建成投产10家。2013年实现产值7.3亿元、利税8500万元,吸纳就业1569人。

农产品加工园区位于县城以南8公里处,占地1000亩。总投资4.6亿元,其中县政府投资1.2亿元,企业投资3.4亿元。目前,该园区入驻的9家企业已全部建成投产。2014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8.37亿元、增加值2.58亿元、营业收入7.56亿元,利润1.12亿元,税金4500万元,安排就业994人。

精细化工园区位于县城以南10公里处,紧邻农产品加工园区,占地1500亩。该园区重点发展以天然气液化、伴生气加工为主的精细化项目,计划总投资54.42亿元,其中县财政投资5.39亿元,企业出资47.03亿元。目前,该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拥有入驻企业4家,其中3家企业已开始入驻建设,另有一家企业正在办理前期手续。预计园区全面投产后,年可生产LNG144万吨、加工轻烃3.3万吨,实现年产值74.3亿元,利税9.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00多个,为志丹城乡统筹和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物流园区和陶瓷工业园区在建之中,其中物流园区规划占地460亩,计划投资6.1亿元,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农资农具、家具建材、机械产品等物流业务;陶瓷工业园区将于2015年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及入驻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9.7亿元,其中县财政投资3.2亿元,企业投资6.5亿元。

三、现存问题

(一)重“硬”轻“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各园区对入园企业的服务方式多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园区管理等“硬件”服务方面,而在针对企业发展的创业指导、市场开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园区文化等“软件”服务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服务方式开发不足。园区经济的优势在于“聚集”,便于服务管理的同时也便于企业间互通信息,创造商业机会,减少经营成本。但被调查园区均对企业间信息互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园区文化建设缺乏足够重视,亦未在此方面开发相应的配套服务。二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如志丹县产业园区意识到部分企业存在产品定位不准、市场开发不足、融资方式单一等问题,但受限于服务能力不足,在企业指导、咨询服务等方面尚未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

(二)企业孵化能力较弱,全民创业活动受阻

调查发现,我市众多产业园区企业孵化能力普遍较弱,对全民创业的直接带动能力较弱。一是“土地出让”政策无形中排斥中小企业入驻园区。“土地出让”有助于园区留住企业,快速形成规模效益。但另一方面,入驻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企业规模才能购买土地并在园区进行场地建设,这就在“无形”中阻碍了尚处于创业期、资金实力较弱、企业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的“入园之路”。如被调查的7个产业园区,除开发区借助延安深圳轻工产业园的建设帮助符合产业规划的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外,其他几个产业园区均未在此方面开展活动。二是大部分园区在入园企业审批中都对申请企业的规模提出一定标准,致使园区建设及其招商过程中重“大”轻“小”,进而使一些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活力的创业企业无法进行园区。此外,部分园区缺乏对“企业孵化”的足够重视和正确理解,加上对孵化服务的不了解,无形中为创业企业入园设置了一道门槛。

(三)产业结构单薄,重复建设时有发生

“油主沉浮”这一现象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中存在多年。除与煤、石油等与能源经济密切相关的产业外,鲜有其他较强竞争优势的经济产业。而园区建设又必须围绕当地具有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的产业展开。基于此,我市13个县(区)的园区建设多集中于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和物流运输等产业,致使全市园区产业结构单薄,重复建设时有发生。如与农产品加工相关的产业园普遍存在于各县区;如姚店工业园早期拥有数十家机械制造企业,但自从安塞工业园引入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后,这些企业的产品“出路”就成了一大问题。

此外,对入园企业来说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入园企业尤其是同行业或与其生产经营存在上下游关系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尚未建设,致使部分企业在市场判断、企业定位上出现偏差,也不利于企业间资源共享,节约运营成本;二是“土地出让”政策使部分企业前期建设投入过多,资金困境成为这些企业良性发展的掣肘;三是企业指导、市场拓展等软件性的服务尚未得满足;四是产业园区多处城郊,公共交通、经济适用房等配套设施未跟上园区发展步伐,成为企业留不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相关建议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升园区服务能力

一是将公共交通、经济适用房和园区安保等项目纳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将园区打造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产业新城”;二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狠抓创业指导、市场开拓、融资担保、公共信息平台和企业信息互通平台等“软件”服务,充分发挥“聚集”效益,将园区打造成服务配套、产业支撑、机制保障的“经济绿谷”,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二)完善企业入驻机制,提升园区孵化能力

一是强化创业基地建设。即采取更为灵活的“土地批租”或“标准厂房出租”等形式为新创办的中小企业提供经营场所及一系列配套服务,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二是园区规划中,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围绕更具市场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产业开展园区建设,并在入园企业审批和招商引资中,重点引入与园区规划相符的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在提升园区孵化能力的同时,助推全民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立足区域经济特点,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一是立足我市油气资源优势,敏锐地观察到油价下跌对高载能产业、油气化工等产业的利好一面,大力发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兴能源、高载能产业;二是立足我市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借助园区载体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三是立足丰富的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切实提高商品率,实现加工环节增值、流通环节增效;四是立足市场需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特点鲜明的产业园区,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撰稿:陈兴锋 李晓梅 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