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国家统计调查市、县优秀报告集萃(2006—2015)(上下)
-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
- 5867字
- 2020-06-25 14:30:31
宝鸡就业增长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发展是就业的前提和基础。面对当前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复杂形势,宝鸡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协调发展,我们进行了一些比较分析研究,供参考。
一、宝鸡就业增长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
(一)经济与就业增长率差距有所扩大
(1)宝鸡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全市GDP总量从2000年的195.3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545.91亿元,13年间翻了近三番,年均实际增速达13.5%。其中,“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1.9%,“十一五”时期增速提升到14.6%,“十二五”头三年平均增速14.2%,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图1 宝鸡历年GDP总量及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图
(2)宝鸡就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就业人员数量从2000年的201.65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213.34万人,累计增加11.69万人,年均增长0.4%。其中,“十五”时期年均增长0.4%,“十一五”时期年均下降0.2%,“十二五”头三年平均增长1.6%,基本保持稳中有升趋势。
图2 宝鸡历年就业人员数量及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图
(3)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偏离度小幅下降。2011—2013年全市GDP与就业人数平均增速离差为13.1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时期离差11.5个百分点,到“十一五”时期扩大为14.8个百分点,“十二五”头三年回落至12.6个百分点,经历“先升后降”走势,处于小幅回落态势。
图3 宝鸡历年GDP增速与就业人员增速比较图
(4)职工工资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01—2013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3.7%,人均GDP年均增长13.2%,职工工资较经济增速高了0.5个百分点,总体同步。其中“十五”和“十一五”时期职工工资较经济增速分别高0.5个和3.4个百分点,“十二五”头三年低了3.9个百分点。
图4 宝鸡历年人均GDP与职工工资增速比较图
(二)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拉动能力有所回升
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拉动能力的指标,其含义是指经济每增长1%,就业能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越高,说明经济发展对就业拉动能力越强。
表1 历年宝鸡市就业弹性系数
注:就业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当年GDP增速除以就业人数增速。
从上表数据对比看,宝鸡就业弹性呈现三个特点:
(1)总体就业弹性系数波动回升。“十五”时期就业弹性系数为0.03,到“十一五”时期下降为-0.01,“十二五”头三年又回升至0.11个百分点,说明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拉动能力逐步增强。
(2)各产业就业弹性水平差距拉大。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处于负值,且呈连续降低趋势。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先升后降,呈走低趋势。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变化波动较大,“十二五”达到最高,总体呈上升趋势。
(3)各产业就业弹性升降潜力各异。工业和建筑业的加速发展,对吸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科技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步上升,未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弹性将越来越小。第三产业作为服务于生产、生活和公共管理的行业,已日益成长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尤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服务企业就业潜力将越来越大。随着农业规模经营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重道远。
(三)就业增长对经济发展贡献程度有所提高
劳动生产率反映就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程度。从下表测算看,宝鸡就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显著提升。
(1)劳动生产率整体显著上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9687万元/人提高到2013年的72462万元/人,年均增速达到16.7%。分时期看年均增速,“十五”期为15.8%,“十一五”期加快至18.9%,“十二五”头三年为17.9%。
(2)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2001—2013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9.3%、15.5%和11.7%,普遍实现较快提升。到2013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分别登上了2亿、12亿和5亿台阶。
表2 历年宝鸡市全员劳动生产率
注: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当年GDP总量除以就业人数。
(四)宝鸡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协调性指标位居全省中等水平
表3 宝鸡市与全国及全省就业弹性系数和劳动生产率比较
注:就业弹性系数增速指增减百分点。
从上表看,宝鸡就业弹性系数和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全省比较的优劣:
(1)宝鸡就业弹性系数整体水平高于全国和全省,但提升速度较为缓慢。2011年宝鸡就业弹性系数分别较全国和全省水平高出0.13和0.23点,但提升速度比全国慢了0.08点,比全省快了0.03点。从三次产业比较看,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水平低、提升速度慢,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水平较高但扩张速度较慢,第三产业不但就业弹性水平高而且扩张速度快。
(2)宝鸡劳动生产率不论整体还是分类水平都低于全国和全省,尤其是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低。这表明,扩大就业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应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3)宝鸡就业弹性系数和劳动生产率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但增速比较靠后。下表显示,在陕西省十地市中,宝鸡就业弹性系数排在延安、渭南、西安、铜川之后居第5位;劳动生产率排在榆林、延安、西安、咸阳之后居第5位,均处于中等水平;两指标增速分别排名第7位和第9位。
表4 宝鸡市与省内各地市就业弹性系数和劳动生产率比较
注:暂缺杨凌区测算数据,就业弹性系数增速指增减百分点。
二、宝鸡就业增长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一)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够协调
(1)三次产业就业与经济结构偏离度较大。宝鸡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大致同向,均呈现为“二、三、一”纺锤形结构,但两者具体构成比例变化不够同步,而且偏离度较大。
表5 宝鸡市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偏离度比较
注:2013年全市就业人口213.34万人,较2010年203.7万人增长4.7%;三次产业增加值合计(即宝鸡GDP总值)1545.91亿元,较2010年976.09亿元增长58.4%。
对上表数据对比分析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相应出现变化,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工业化带动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农业增加值比重一直在10%左右,而第二、三产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特别是工业增加值占到经济总量的50%以上。
二是就业结构趋于非农化。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非农产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力军。
三是就业与产业结构偏离度扩大。近三年服务业就业与产业结构偏离度上升8.6个百分点,其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偏离度则下降6.5个百分点,其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显著降低;工业偏离度下降3.2个百分点,建筑业偏离度上升1.1个百分点,两个行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基本稳定,降低和增强幅度不大。
(2)非公经济就业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匹配度较差。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两个“非公36条”等扶持政策效应的不断释放,宝鸡非公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对扩大劳动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下表数据比较看,非公经济各产业的就业占比与增加值占比离差普遍较大,两者增减变化幅度基本同向但未同步。说明非公经济发展对扩大劳动就业的直接贡献率,超过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反映出非公经济发展中劳动生产效率和经营收益水平还不够高,尤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依然较大,非公经济进入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还不广不深。
表6 宝鸡市非公经济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偏离度比较
注:2013年全市非公经济单位就业人数195.44万人,较2010年183.31万人增长6.6%;三次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合计(即非公经济GDP总值)773.27亿元,较2010年471.30亿元增长64.1%。
(3)城镇化发展对就业拉动能力偏弱。从下图2000—2013年城镇化率与城镇就业人数占比对比看,宝鸡城镇化率提高的幅度明显快于城镇就业人数占比提高的幅度,两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之势。这说明城镇化的发展对城镇就业拉动不够理想,城镇化发展质量滞后于发展速度。
(二)经济转型对扩大就业形成新挑战
(1)经济发展“三期叠加”加大了就业难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如经济增长从高速换挡到中低速,一些行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化解产能过剩,一些落后产能被淘汰;一些中小微企业出现贷款难、资金使用成本高等问题,这必然对就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2013年宝鸡经济增长13%,增速较2012年下滑2.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增长0.7%,农民工数量下降3.2%,增速分别下滑1.1个和3.6个百分点,就业明显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据对宝鸡文理学院和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调查,2014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截至5月底签约率为77.2%,比2013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2)科技进步加快了一些行业机器替代人工的进程。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共销售工业机器人3.7万台,比2012年增长近2倍,预计2016年全国机器人保有量有望超过13万台。国家工信部2013年年底发布了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又在制订工业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这些都将大大提高制造业自动化水平。据了解,宝鸡卷烟厂、西凤酒集团、宝石机械公司等许多企业都在不断加大生产经营管理向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设备更新、技术升级、“机器换人”加快,企业组织结构大幅压缩和扁平化,这不仅对职工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劳动就业产生冲击。
(3)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就业形成挤压。从反映劳动与资本关系变动规律及机制特点的“资本有机构成”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内在激励和动力来自于劳动和资本要素双赢。但资本投入的持续扩大,使许多地方经济发展形成投资拉动为主的增长方式,对扩大就业产生挤压。从宝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来看,2013年企业资本净值比2012年增长17.2%,增幅上升3.8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平均人数减少12.3%,降幅扩大10.6个百分点,这“一升一降”表明资本在生产经营要素投入中上升,而劳动投入呈下降趋势。同时,资本利得明显高于劳动所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利润率由2012年的4.2%上升到2013年的5.5%,而职工平均工资增速由2012年的10.2%下滑到2013年的9.1%。
(三)就业形势变化对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态势
(1)人口红利转换对经济发展支撑模式带来影响。随着人口生产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增长势头放慢,劳动力资源供给也相应减缓。但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人口文化素质和技能大大提升,人口红利将由数量型转为质量型。这一方面使经济持续发展的劳动要素投入将充分利用“人才红利”来支撑,企业更多需要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另一方面缺乏技能的劳动力,在就业中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这也是当前“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原因所在。
(2)就业压力“三碰头”给经济发展带来新考验。当前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三碰头”,给经济发展带来新考验。从调查了解看,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用人单位能提供的职位数量增加不多,部分求职者所学专业与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不匹配,一些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意向和薪资要求与用人单位招工条件之间存在错位问题;深化国企改革和后金融危机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用工结构调整,必然产生职工分流现象;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加之农民工普遍知识和技能偏低,就业难度加大。三类人群出现的就业“三碰头”,对扩大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3)劳动保障机制和法规需要加大完善和落实力度。当前,劳动合同签订、集体工资协商、劳动条件保障、劳动时间和工资支付等,不同程度存在不规范、执行不到位问题,特别是一些私营、小微企业落实不如大中型企业。据有关部门资料,目前宝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8%,工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工资集体协议》的占到建会企业的85%,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机构按期结案率96%和95.5%,劳动保障法规执行总体良好,但其他行业和一些私营、小微企业执行力度不够,劳动保障程度比较低。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劳动监察执法、劳资纠纷调处等机制,加大检查监督,促进劳动力市场规范、良好运行。
三、宝鸡就业增长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和就业环境,应立足宝鸡实际,始终突出做大经济总量和做优质量两大要务,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切实从以下六个方面促进就业与经济协调发展。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就业。国家“十二五”规划把着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重大战略,出台实施了扶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用足用好政策,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上,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通过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扩大就业。
(2)提升传统产业扩大就业。长期以来,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居民服务、现代农业等传统产业一直是支撑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容量的“稳定器”。应切实加大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以及产业组织形态创新,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扩大就业容量。
(3)加快推进城镇化拉动就业。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部署,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小城镇发展,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有序推动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拉动更多劳动者稳定就业。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的重要途径。一要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和工商制度改革,加大减税降费支持力度,多为中小企业提供要素保障,有效解决融资困难问题,切实做好创业指导、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二要加快特色专业市场特色园区建设,为企业集聚提供空间平台和配套环境,着力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鼓励小企业借助龙头企业品牌优势打造“集群品牌”,更多地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三要优惠政策激励,支持中小企业挖掘岗位潜力,积极承担社会就业责任。
(5)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创业就业。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自主创业政策体系,建立创业扶持基金,切实从产业、税收、费用、贷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大学生、有一技之长者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项目选择、创业培训、技术指导、市场开拓、信息交流等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优良到位的服务。
(6)健全制度保障促进灵活就业。应从扩大和促进就业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促进灵活就业的扶持政策和制度保障措施。一要通过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岗位补贴等政策措施,培育市场有需求但需要发育成长的就业岗位;二要鼓励开辟更多的公益岗位,安排有特殊困难人员就业;三要加快完善有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为就业人员的权益保护、职业发展等提供制度性保障。
撰稿:段积仓 尹永平 郭虎林 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