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构建生产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宝鸡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家统计局宝鸡调查队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就是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大力增强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已成为“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目标。为此,我们就宝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

一、宝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第三产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国际统计中也称为服务业。若按照服务对象划分,学术研究中一般将其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和建筑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配套服务性产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当中,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商品批发、信息传输、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房地产、公共设施管理等八个服务业大类。

依据以上分类标准进行统计测算与对比分析表明,“十一五”时期宝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水平、结构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发展成就与问题并存,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主要发展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总体规模有所扩大,但所占比重依然较低。2009年,宝鸡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5.90亿元,比2005年增加48.38亿元,增长62.4%;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4.7%,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5.6%,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3.7和3.0个百分点。

(2)发展速度有所提高,但横向比较依然较慢。“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2.9%,比“十五”时期年均增幅加快了3.7个百分点;而全市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却达到18.0%和14.7%(指名义增长速度,未扣除物价因素)。两相比较,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依然落后于全市GDP和第三产业。

(3)对三产贡献有所提高,但对GDP贡献份额依然较小。“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9.67%,比“十五”时期加快2.98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2.38%,比“十五”时期下降0.12个百分点。

(4)行业结构有所调整,但优化步伐依然较慢。“十一五”时期八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变化呈现“四升三降一平”趋势。金融保险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6.3%上升到2009年的15.3%,商品批发业比重由22.3%上升到23.8%,商务服务业比重由1.4%上升到2.3%,科技服务业比重由1.5%上升到1.7%;交通运输业比重则由46.4%下降到35.8%,房地产业比重由12.5%下降到11.7%,公共设施管理业比重由2.2%下降到2.0%;信息传输业比重维持7.4%不变。显而易见,传统型服务业仍占主体,信息、科技、商务服务和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依然较慢。

(5)行业成长有所加快,但增长亮点依然较少。“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率与“十五”时期相比,八大行业增加值增减变化趋势表现为“五升三降”格局。金融保险业由2005年的-11.4%上升到2009年的40.8%,商务服务业由17.1%上升到27.4%,科技服务业由5.5%上升到16.6%,房地产业由1.5%上升到11.2%,商品批发业由12.7%上升到14.7%;交通运输业则由15.3%下降到5.8%,信息传输业由16.2%下降到12.9%,公共设施管理业由16.4%下降到10.0%。值得关注的是,科技、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成长性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总水平,特别是物流、信息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率出现明显回落。

(6)投资力度有所加强,但速度提升依然较慢。2009年,宝鸡市生产性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67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33.9%,比“十五”时期年均增幅加快了10.3个百分点。同期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额占第三产业比重为54.7%,占全市GDP比重为15.6%,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3.7和3.0个百分点。而“十一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年均增幅为38.2%,比“十五”时期加快了18.3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幅提升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市总投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亟待加力提速。

(7)单位个数有所增加,但就业人数依然下滑。2009年年底,全市共有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单位1195个,与2005年相比增加77个,增长6.9%;分别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总数和第三产业单位数的19.2%和21.8%,与2005年相比分别提高2.2和2.3个百分点。同年全市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3.64万人,与2005年相比减少1.29万人,下降34.8%;分别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从业人员总数和第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数的12.6%和26.3%,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0.9和9.4个百分点。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规模和水平亟待提高。

(8)工资水平有所提升,但增资幅度依然偏低。2009年,宝鸡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6125元/人,与2005年相比累计提高10205元/人,年均增长13.2%,增幅比“十五”时期回落0.5个百分点。而同年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26156元/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534元/人,与2005年相比分别提高12162元/人和13065元/人,年均增长16.9%和18.5%,增幅比“十五”时期提升4.6个和6.8个百分点。相比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虽有一定提升,但平均水平和增资幅度明显低于全市在岗职工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二、宝鸡生产性服务业制约因素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公认的观点是:生产性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运用合理商业模式、采用现代管理方法与方式的服务产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相比较而言,它具有六个方面的突出特征,一是配套服务性,它是寄生于物质生产与消费部门的需求制约型产业,其大规模发展必须以一、二产业和消费者的旺盛需求为前提;二是技术性,它的发展是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既表现在传统服务业的升级与换代上,也表现在新兴业态服务业的发展上;三是知识性,它更加注重知识型人力资源、知识型资产以及知识型组织的应用,重视品牌化和人性化服务;四是效率性,它更加重视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企业治理结构优化,保持企业经营机制活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点;五是集聚性,它运用合理的商业模式,通过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六是科学性,政府宏观调控坚持将政策支持的连续普惠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相结合,更加注重各种要素市场的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更加注重内外保障条件的全面建设。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征来分析,制约宝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以下六个主要因素。

(1)市场需求水平相对偏低。2009年宝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6.56亿元,在全省十地市中排名第4位,较2005年退步1位;人均GDP为21526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4.3%。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水平相对不高,这势必造成生产服务需求相对不足。特别是许多制造企业长期“小而全”,物流靠自办、商务服务靠自营、公共设施靠自管,生产服务业务很少外包专业化服务公司,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扩大。

(2)行业技术进步步伐比较缓慢。由于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资金紧张,技术改造与推广投资项目普遍较少,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升级换代和现代服务业的新兴技术应用缓慢。除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外,信息传输、商务服务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的标准化技术普及程度低下,商品批发、物流、科技服务等行业的信息化技术普及水平薄弱。

(3)中高级人才短缺问题比较普遍。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和技术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科技、信息、物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人才短缺问题,既缺乏创意、规划和设计的高端人才,又缺乏一大批拥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蓝领。

(4)产业组织结构缺乏活力。产业组织结构中过度垄断与过度市场化现象并存,金融保险、信息传输、科技服务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长期国有垄断经营,产权改革和企业改制缓慢,经营活力不足;房地产、商品批发、物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则过度市场化,行业自律和有序竞争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企业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不健全,致使经营效率低下,产业竞争力不强。

(5)市场运营模式落后于客户需求。由于企业隶属条块分割等原因,服务行业之间及内部的产业关联较为松散,商业模式的运用基本趋同,不同规模的同类企业缺乏层次性专业分工,协作配套水平较低。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程度不高,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顺畅实现难度较大,市场运营模式落后于客户需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强。

(6)资源配置效率比较落后。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非核心业务,工业设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行政审批环节过多且多头管理,执法尺度宽严不一,重复检查、收费欠规范等现象,给企业带来很多困扰。农业科研、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服务业水、电、气等使用价格比较高,使企业经营负担重、生产成本高、盈利能力差。部分服务行业的开放限制较多,开放度较低,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效率还比较低下。

三、宝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

国内外经济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从发展重大意义看,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更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从未来发展前景看:(1)工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及居民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知识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技术密集性服务业进程;(3)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使制造业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一些环节独立出来,研发、设计、信息、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加速崛起;(4)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逐步提高了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这种竞争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领域;(5)未来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热点与难点将会聚焦于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可以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效果可期、机遇难得。

(一)理清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中省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始终把生产性服务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普惠公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划布局,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具体实施中,一要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实现传统服务业的升级与换代;二要依据相对优势,大力发展有区位竞争优势、特色明显的现代服务业;三要在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兼顾传统服务业;四要加大催生服务业新业态的力度,大力发展基于网络服务的新兴服务业;五要加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园区的建设,实现集群化发展。

(二)明确发展目标

建议“十二五”时期总体目标是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把宝鸡建成全省三个“国家级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示范城市”之一,使宝鸡真正成为关中—天水经济规划区现代商贸物流副中心城市。基本目标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扩大总量、提升地位,优化结构、合理布局。以确立“集散、创新和服务”三大城市功能为导向,以扩大开放、借势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为手段,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增长极,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整体跃升,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上。

(三)突出发展重点

(1)现代物流业:加快“一园五中心”(陈仓现代物流园区、中国钛材交易集散中心、西部物流公司集装箱配送中心、东岭集团和华誉公司金属材料配送中心、秦川机床集团机电设备配送中心、陕汽集团重型汽车生产及零部件加工配送中心)等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建设,打造现代化的物流网络交易平台。

(2)商贸流通业:重点建设与城市分区配套的、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扶持、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网络化服务集聚区。进一步加强批发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以及各专业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商业新框架和商业聚集区,构筑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商贸流通发展格局。

(3)高端商用服务业:重点抓好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为主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咨询策划设计等创意产业;依托宝鸡高新区与蔡家坡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信息技术外包中心和业务流程外包中心以及知识流程外包中心。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宝鸡市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4)金融保险业:支持和引导外资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来宝设立分支机构;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现有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支持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发行短期融资券和民间资本直接投资实体经济等。支持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短期融资券。鼓励和引导保险业体制机制创新,财产险业务要紧贴市场变化与客户需求不断进行产品和管理创新。

(5)其他生产服务业:重点发展各类商务主体;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公共设施管理业发展;规范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积极推进农资、科技、良种、信息等农业服务业体系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完善发展措施

(1)科学制订发展规划。一是本着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进行全面统筹,整体设计,合理布局建设项目;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入驻,积极发展具有较大吸纳和辐射功能的现代综合园区;三是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培养中高级专业人才,加强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宝鸡工作。

(2)不断优化政策举措。一是加强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统一高效、职责明确的部际联系协调制度和管理机构;二是结合宝鸡市实际,尽快出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放宽资金投入限制;三是规范市场准入,改进市场监管,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四是完善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法律规环境,依法引导企业向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服务平台。一是确定若干街区和园区,坚持高(建设起点高)、全(支持政策全、服务体系全、机构设置全、服务功能全)、特(特事特办、特色明显)、快(手续办理速度快、建设速度快)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专业园区;二是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采取政策扶持、投资推动、典型示范等办法,创新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物流服务体系及企业运行机制;三是加速构建全市综合信息网络,整合现有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设施,促进三网融合;四是加快建立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以国际标准为标杆、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

(4)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一是选择有较好基础的区域和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作为重点龙头企业,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其优先发展;二是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现代服务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三是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建立民间资本准入机制,消除一些行业的体制性、政策性、管理性障碍,促使非公有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四是出台企业改制政策规定,扶持国有大型服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营机制,提高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5)规范管理服务市场。大力宣传现代理念,实现从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的观念更新。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介绍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服务业发展。大力推动工商企业转变观念,充分运用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手段。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实行主辅分离,通过改组、重组等形式,逐步将等自办物流、自营服务、自管设施业务进行分离外包。加快组建现代服务业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作用。

(6)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加大项目整合与审批力度,积极推行引导服务、延时服务、连续服务、上门服务、即时服务和规范服务,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健全行政效能投诉体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物流业发展提供良好政务环境。设立宝鸡“现代服务业发展基金”,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省市协调作用,研究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快服务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和服务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撰稿:段积仓 尹永平 郭虎林 周明霞 王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