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与北京、上海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对比研究

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

【内容摘要】西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市禀赋,2009年,国家正式提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是立足国家战略发展层面的全盘考虑,更是西安综合优势和基础条件集聚使然。虽然西安和北京、上海两个国内典型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居民生活水平、质量上都有着明显的客观差距,但在目前政府大手笔运作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规划进程中,既要促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让西安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也要让城镇居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西安城镇居民生活的消费现状、结构和特点等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劣势,找出与北京、上海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差别,梳理出西安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在西安向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中,增强西安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西安城市价值,进一步优化居民生活消费结构,提升消费理念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既反映城市能为市民以及外来人口提供的所有能感受和拥有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设施、环境、技术、服务等的客观状况,又反映社会和个体的心理特征。2006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按照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编制完成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分别对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城市政府为居住者提供的生活所需要的设施、环境、服务等的客观状况)、主观方面(城市居住者对其自身生活状况及其所在城市的主观看法)进行了探索性的描述,研究设计了一套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本文以此为基础,在综合考虑指标可获取性等因素后,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适当调整,选择从客观指标角度对西安与北京、上海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研究。

表1 2009年西安、北京、上海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

注:1.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北京、上海为2007年数据,西安因口径原因不可比。

2.体育场馆数为体育系统口径。

二、西安现状及特征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西安市城镇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收入的持续增加,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已从生存型的温饱消费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的富裕消费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居民的生活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生活的理念上都有了飞速提高。

(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体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格局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经济效益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分布上,即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也逐渐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逐渐减弱,而第三产业的推动力逐步增强,使经济走向高效、低耗、优质的更高水平。从2000—2009年的10年间,西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连续10年保持着13%以上的高增长,最高的2008年增速达16.3%,年均增速15.5%。特别是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24.3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468.9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6.3%,快于同期第一产业的9.5%和第二产业的15.2%的增幅。由表2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50.20%提高到53.93%,上升了3.7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了2.9和0.9个百分点。而且,进入1994年后,西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及其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跃居第一位,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由此可见,西安的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已处于主导地位。

表2 2000—2009年西安GDP及构成分析(亿元、%)

(二)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持续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安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持续改善和优化,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人均GDP为32411元(4744美元),比2000年增加22927元(见图1)。

图1 2000—2009年西安生产总值及可支配收入趋势图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攀升和消费能力的大幅度提高。2009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12亿元,比1978年增长107.8倍,平均每年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59.8元,人均消费支出12734.3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39倍和30.4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3.6%和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倍和7.4倍。从收入和消费增长轨迹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每隔一个时期就跨上一个新台阶(见图2)。

图2 西安城镇居民不同时期收支变动图(元)

注:2010年城镇居民收支为1-9月数据。

(三)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

伴随西安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逐年提高,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快速提升。2009年,西安城镇居民生存型消费的比重(食品消费)为37.1%,比1980年下降16.4个百分点;而属于发展和享受内容的消费比重(包括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消费支出)却由1980年的20.7%上升为2009年的38.7%,提高了18个百分点。表明西安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吃、穿等“生存型”消费比重逐年下降,住房、交通通信、文娱旅游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重逐年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水平全面升级。

(四)不同收入家庭消费全面增长

据西安市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30年来,西安市不同收入家庭消费全面增长,特别是近三年来,消费支出增速加快,且低收入家庭消费增长快于全市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水平。2009年,西安市城镇高、中、低收入家庭消费性支出分别增长9.3%、0.5%和18.8%,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消费支出增长比全市平均水平(9.8%)高9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五)居民收入结构日趋合理

调查资料显示,30年来,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渠道拓宽,社会保障措施的逐步完善,收入结构日趋合理。2009年,西安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12051.1元,占家庭收入比重为67.9%,是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比1980年的人均429元增加了11622.1元,其占比下降了17.7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为4776.8元,占比为26.9%,比1980年提高25.9%个百分点;而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合计为923.9元,占比为5.2%。

三、横向对比及评价

目前,国家明确定位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只有三个,即北京、上海、西安。

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按照2005年颁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即到2050年左右,将北京建成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之列。

上海是一座新兴的国际大都市,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是国际金融、航运中心。近期又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把上海打造成国际旅游中心,这也是后危机时代,上海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确立发展服务型经济思路的必然选择。

西安处于我国内陆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是西北地区的商贸、物流、会展和金融中心。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西安建设成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无论是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还是从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及西安自身发展需要看,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总体评价

从近三年西安与北京、上海城镇居民消费对比看出,西安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1.产业结构各有侧重

从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看,西安的一产、二产所占比重均高于北京、上海。第三产业北京占比最高达75.5%,分别高于上海16.1个百分点、西安21.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的第三产业以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主;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占比北京、上海分别为13.2%、8.7%和12%和8.2%,均高于西安5.9、4.1个百分点和4.7、3.6个百分点。

表3 2009年西安、北京、上海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近年来,西安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09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达208.82万人,其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已达53.9%,从业人员比2007年的175.47万人增加了33.35万人,占比提高4.9个百分点。虽然低于北京、上海,但在西部城市处于领先地位,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科技实力居领先地位

西安的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2009年,西安有3000多个科研单位,9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4万名专业技术人员,47名两院院士,76所各类高等院校(机构),大专以上人口82万人。2009年,西安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1%,比北京、上海分别高出1.4和0.7个百分点。

3.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增速高

2009年,西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达10.1%,比北京、上海均高出2个百分点。但绝对量仍有很大差距,分别相差10178.7元和12278元,且差距呈逐年拉大之势。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在缩小,由2007年的1123.8元缩小为2009年的614.9元。

从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其占比在不断提高。2009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2051.1元,占总收入比重为67.9%,比2007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65.7%高2.2个百分点,但比北京的68.8%、上海的71.5%分别低0.9和3.6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为4476.8元,占比为26.9%,比北京的25.7%、上海的22.6%分别高1.2和4.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23.9%高3个百分点。

4.恩格尔系数高于北京和上海

从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变化来看,西安市城镇居民家庭呈现出明显的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的53.5%降到2009年的37.1%。表明西安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同时,西安市在向实现惠及全民的全面小康迈进的征程中向前更进了一步。

按照恩格尔系数划分贫穷与富裕的标准,即39%以下为富;40%—49%为小康;50%—59%为温饱;60%以上为勉强度日。按照此标准,北京、上海、西安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已属于富裕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异,早在1993年,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11.4%,法国18.3%,加拿大15.7%。

2009年,北京、上海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2%和35%。西安分别高出北京3.9个百分点和上海2.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36.5%)也高0.6个百分点。随着西安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将会进一步下降(见图3)。

图3 西安、北京、上海2005—2009年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

5.肉类、水产品消费支出偏低

从北京、上海、西安城镇居民主要食品消费结构看,居民主食减少,副食丰富,肉禽蛋、水产品、奶及奶制品、水果的消费支出显著增加(见表4),反映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吃讲“营养均衡”和“安全绿色”,更加注重食品质量的提高。2009年,西安城镇居民消费肉禽及制品632.6元、干鲜果401.9元、菜407.1元、奶及奶制品支出272.5元,比2007年分别增加112.4元、129.4元、94.8元和72.2元。北京、上海、西安城镇居民粮食、菜、蛋、干鲜果和油脂类等生活基本食品支出相差不大,而对肉禽及制品、水产品类消费差距明显。受消费习惯影响,上海居民的水产品、肉禽及制品支出人均分别为727.6元和1071.6元,比北京高出481.6元和170.0元,比西安分别高612.7元和439.0元。

表4 西安、北京、上海居民主要食品消费支出(元/人)

6.享受型家电消费倾向偏低

从表5看出,西安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与北京、上海有着明显特征。除在传统家电如洗衣机、电冰箱、移动电话等拥有量上相差不大外,城镇居民在享受型消费如彩色电视机、组合音响、空调、家用电脑、照相机、摄像机、家用汽车、钢琴等方面,西安与北京、上海差距明显。2009年,上海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组合音响50套、钢琴6架,均比西安高出1倍;彩色电视机185台,空调190.9台,家用电脑123台,分别高出西安51台、76台和48台。而由于受地方政策限制等因素,上海家用轿车拥有量为14辆,比北京少16辆。

表5 西安、北京、上海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辆、台、部)

7.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等支出占比偏高

在八大类居民消费支出中,西安城镇居民无论是其消费支出绝对额还是消费构成都有着明显特点。表6显示,在西安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吃、穿的比重相对较高,两者合计高出北京3.9个百分点和上海4.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类消费支出相对偏低。2009年,西安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和交通通信类支出为710.8元和1316.3元,两者合计分别低于北京1966.5元、上海2837元,且与北京、上海差距呈拉大趋势。表明西安城镇居民享受型消费不足。而医疗保健类和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明显偏高,其占比合计达22.8%,分别高于北京0.2个百分点和上海3个百分点。其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1876.1元,占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1.3%,高出北京1.4个百分点和上海0.4个百分点。一方面说明西安城镇居民在消费结构逐步改善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西安城镇居民由于社会对知识型人才重视及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城镇居民用于发展型和保障型的消费支出负担较重(见表6)。

表6 2009年西安、北京、上海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及构成

(二)生活质量对比

尽管西安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与北京、上海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有些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

1.人居环境不断向好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速推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安加快实施城镇居民住房制度的改革,大力推进商品房建设和中心城区旧居住区改造,经过10多年的努力,西安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2009年,西安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房和建房支出为937.9元,比2000年增长2.6倍。人均住房面积也由2000年的11.1平方米增加到20.1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比2000年增加2.8平方米。但与北京、上海相比,人均住房居住面积比北京低1.5平方米,比上海高2.9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比北京、上海分别低4.2平方米和0.1平方米。此外,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和人口密度也远高于西安,表明庞大的人口数量加重了城市交通和环境压力,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因而,在日前全国有30个城市参加,调查覆盖全球6大洲100多个国家的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评选中,西安被选为“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立体地描绘了西安的国际化新形象。其中西安的“投资价值”指标位居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充分证明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安在国际友人眼中的“含金量”不断上升,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

2.教育水平优势明显

教育的发达与居民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联系。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无论是社会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还是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上力度不断加大。同时,随着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西安各级各类教育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西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09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教育学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3342所,其中有高等教育学校49所,中等教育学校678所,小学1666所,幼儿园896所,特殊教育学校7所。有17.9万教职工(其中:4.1万名专任教师)承担着全市220.1万名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2009年,西安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为21.6%,比北京、上海分别高3.6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每万人在校本、专科大学生人数为834人,远高出北京193人和上海395人。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为976.48元,高出北京(人均924.67元)51.81元,低于上海(人均1191.24元)214.76元。居民较高的素质一方面为西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另一方面也彰显西安居民对外来居民与游客的包容程度。

3.市民健康状况有待提高

平均期望寿命是指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每个人实际寿命不同,它是按照一个群体平均计算得出的,是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由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决定,而不仅仅是医疗条件的改善。2009年,西安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是76.4岁,低于北京4.1岁和上海5.3岁。人均药品费支出571元,低于北京135元和上海171元。每万人拥有医院数为0.3个,与北京相同,比上海高0.1个。婴儿死亡率为4.8%,高于北京1.3个百分点和上海1.9个百分点。随着城市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不断提升,西安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将不断提高。

4.社会保险覆盖率尚显不足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近些年来,西安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分层次、卡持续”的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由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五个险种构成的社会保险,其触角不仅对每个公民的生、老、病、死实施保障,还对工伤后、失业中等特殊人群进行保障。2009年,西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70.12万人,比上年增长8.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7.47万人,下降8.2%(受统计指标口径影响);城镇职工失业保险人数参保人数为124.11万人,增长1.8%;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4.11万人,增长8.6%;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81.95万人,增长10%。尽管社会保险人数逐年增加,但与北京、上海相比,西安社会保险覆盖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西安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提高对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减少其后顾之忧,进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安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09年,西安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6.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3.9%,公共交通客运量28693万人次,人均邮电业务总量3545.9元,移动电话1120.1万户,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与北京、上海相比差距明显。相信随着西安铁路北客站的建成,高铁、地铁融入市民生活,西安将会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方便居民生活,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四、对策建议

西安的国际化程度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既是中国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世界对发展中的西安城市的期待。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规划、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十二五”规划的出炉和实施,西安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会不断加快。

1.做好资源整合,做大经济总量

要集聚西安—咸阳等周边资源要素,发挥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要把强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尤其是做大做强企业规模作为重中之重”;二是要做精做优第三产业,快速提高西安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大力发展金融、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三是全力提升开放水平,西安由于是内陆城市,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0%左右,应以国际港务区这个国际化最核心区域为平台,以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抓手,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西安第三产业结构已日趋合理。在第三产业内部各层次中,与科技、金融有关的行业发展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仍以传统行业为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上的滞后仍然是制约西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后危机时代的结构调整中,战略性产业政策的选择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尤其是作为现代服务业先导产业的旅游产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愈加凸显。西安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应把发展振兴旅游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并制订出相应的发展计划。

3.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

要利用2011年西安举办世园会的有利时机,整合发展旅游存量资源,大力宣传、提升西安旅游城市形象,以吸引大量国际旅游资源,直接拉动相关产业和周边经济,有助于刺激本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旅游业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大大提升,也能为西安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跨出了关键一步。

4.优化收入结构,拓宽居民收入渠道

较长时期以来,西安城镇居民家庭的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近70%,而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者不到6%。近三年来,西安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平均为5%,而全国平均为9.9%。与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的上海形成了反差。因此,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降低民营经济进入门槛,并通过融资、税收等优惠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从而扩大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同时,要创造一个获得财产性收入的良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加速普通居民家庭可增资财产的积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撰稿:梁玲 焦卫冬 王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