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二段体

二段体是由“主歌”和“副歌”两个乐段组成的曲式结构,是歌曲中最常见的段落结构。第一段一般都是铺叙,称为A段,又称“主歌”;第二段是高潮,称为B段,又称“副歌”。二段体的特点是内容简洁、明了,感情色彩层次分明,两段之间有着显著的对比性。例如:

梦醒时分(李宗盛)

A

你说你爱了不该爱的人 你的心中满是伤痕

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 心中满是悔恨

你说你尝尽了生活的苦 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

你说你感到万分沮丧 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B

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 你又何苦一往情深

因为爱情总是难舍难分 何必在意那一点点温存

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 在每一个梦醒时分

有些事情你现在不必问 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

(1)A段写作要领

A段是“主歌”,也是叙述段,起呈示作用,为作品的主题做铺垫性陈述。一般情况下,A段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抓住具体的事或物,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用来交代歌词的人物、事件、情景以及各种细节。要以小见大,尽量用小事情、小镜头来制造歌词的画面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通俗地讲,A段就是“讲故事”,一定要讲得细致,讲得生动,让人能够从你的叙述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真实的情感。例如:

我愿意(姚谦)

A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如影随形

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 转眼吞没我在寂寞里

我无力抗拒特别是夜里 想你到无法呼吸

恨不能立即朝你狂奔去 大声的告诉你

B

愿意为你 我愿意为你 我愿意为你忘记我姓名

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怀里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我愿意为你 我愿意为你 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

只要你真心拿爱与我回应 什么都愿意 什么都愿意为你

A段所描写的全都是主人公如何思念对方的细节,例如“思念如影随形”“出没在我心底”“我无力抗拒”“无法呼吸”“恨不得立即朝你狂奔去”,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切切实实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我们在思念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表现出来的情绪,所以A段的描写既细致又真实,很容易引起听者的共鸣。

第二,A段的叙事中,一定要抓住所叙之事的典型性、普遍性,也就是要找到大家都能感受得到的、具有共性的事情或感情来叙述。例如上例《我愿意》的A段:

第一句: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如影随形

该句说明思念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却又随时随地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如果你思念过一个人的话,这种感觉我想你也一定会有体会。所以这就是思念给人的一种普遍感受。

第二句: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 转眼吞没我在寂寞里

用“无声无息”来形容思念,非常形象。如果你也曾思念过谁,我想你一定会感受到“转眼吞没我在寂寞里”的这种思念的寂寞感觉吧?这是作者在A段给出的第二个“思念给人的普遍感受”。

第三句:我无力抗拒特别是夜里 想你到无法呼吸

作者在这一句采用了一个“夜”的环境。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每当到了深夜,思念的情绪是不是会显得更加浓烈?我想大家的回答肯定是一致的。所以,这是作者给出的第三个“思念的普遍规律”。

以上几个“思念”的描述是大家都能感受得到、体会得到的实实在在内心感觉,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能感觉得到,所以这种典型性描述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

再如,笔者创作的《老同学》的A段。

老同学(尤静波)

A1

你是我的同桌 你是我的班长

你是我搁浅多年的青春的念想

你是我的初恋 你是我的死党

你是我心里戒不掉的淡淡忧伤

A2

这些年你可忙 这些年你是否变样

你可记得那一年我们挥手的模样

我们不再轻狂 我们也不再心慌

但我们也偶尔会在午夜扯下青春祭奠忧伤

作者在A1采用了“同桌”“班长”“初恋”“死党”这四个典型形象来叙述对同学的想念。只要你上过学你就会感受到,每个人都有“同桌”,每个人都有“班长”,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死党”,虽然不是每个人在上学时都会遇到“初恋”,但是在很多人的心底都会有一个“初恋”的对象,或是表白过的,或是一直埋在心底未曾表白的。正是因为这四个形象唤起了大家心目中的同学印象,所以它就比较容易引发听者的感情共鸣。

而在A2,“你可忙”是同学见面时普遍会问的一句问候语,具有典型性;“你是否变样”也是同学之间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不再轻狂”和“不再心慌”这两个形容,是所有同学从年轻时代进入中年之后都会出现的一种改变,所以也具有典型性。因此,这“两句问候”和“两个改变”也都是老同学见面时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一种体会。因为它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所以也比较容易引起共鸣。再如:

走 样(十一郎)

A

我用着羡慕眼光看着她轻轻将外衣披在他肩上

那将要见底的杯总是他一回一回添满

他们小小的恩爱其实我曾经在心里千想万盼

但在你身上 我不敢勉强

B

什么时候开始 一点点寻常的嘘寒问暖 竟然变得如此稀罕

当初我对爱情的想象 如今全都走了样

等到回头发现再没有可以相爱的力量 我们能用什么去换

就算站在世界的顶端 身边没有人陪伴又怎样

该词描写的是“爱情出现问题而走样”的故事。A段只用了“她为他披上外衣”“他为她添满饮品”这两个典型而细致的小动作的描写,就描绘出了一对情侣的恩爱画面,以这温暖的画面来衬托B段“我们爱情走样”这个不完美的结局。这两个动作,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而典型,以此来说明问题,大家都能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对情侣的恩爱和温暖。

第三,A段一般都是为B段做铺垫的段落,要为B段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不要把所有的内容在A段全部道出,要把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内容留到B段。简而言之,就是要适当地“藏起”主题。再如上例《我愿意》,A段只是在描写思念的情绪,而没有“露”出一点“我愿意”的主题,主题“藏得”非常好。正是A段的“让道”,所以当B段一出现“我愿意”的主题时,情感就显得非常集中,以至于一下子就将情绪推向了高潮。

(2)B段写作要领

B段是“副歌”,也是主题段、高潮段,起明确主题的作用,整首歌词中最浓郁的情绪一般都集中在这个段落。B段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突出主题,点明中心思想,可通过重复主题的手法来加深主题印象。一般情况下,B段的第一句往往都是歌词的主题句,也就是整首歌曲的记忆句,为了使大家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记住主题,加深印象,最常见做法就是在B段的第三句(或复段第一句)再重复一遍主题句。这种做法既简单又有效。例如《我愿意》的B段:

愿意为你 我愿意为你 我愿意为你忘记我姓名

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怀里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我愿意为你 我愿意为你 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

只要你真心拿爱与我回应 什么都愿意 什么都愿意为你

第一句为主题句,明确表达出“我愿意”的主题,第三句重复了“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这个主题,只是采用了“同头换尾”的变化重复手法,使这两句的内容既统一又有变化。

第二,B段的文字要简练、明了,要精炼地概括出全词的中心思想,集中表达歌曲的主要情绪。这一段不再适合作过于细致的描写,要用简洁的语言,直截了当地道出你想要表达的主导思想。

第三,B段在内容和情绪上,要考虑到和A段的照应。既要展开来写,又要和A段保持连贯性和统一性。例如《我愿意》的A段主要是在描写“思念”的细节,而B段通过连续的“我愿意”的表达,体现出对思念情绪的回应和承诺。B段在情绪上得到了很大的展开,但又和A段的“思念之情”保持着高度统一性。

下面我们通过《我的心太乱》这首歌曲来分析一下AB段的写作手法。

我的心太乱(丁晓雯)

A

夜里难以入睡 用什么可以麻醉 情绪太多怎堪面对

不是不要你陪 有些事你无法体会 卸下了防备孤独跟随

我想要一个自己的空间 能够好好想想我们之间的明天

如果爱情不如我们想象的甜美 那么所有的罪让我来背

B

我的心太乱要一些空白 你若是明白让我暂时的离开

我的心太乱不敢再贪更多爱 想哭的我却怎么哭也哭不出来

我的心太乱要一些空白 老天在不在忘了为我来安排

我的心太乱害怕爱情的背叛 想哭的我像是一个迷路小孩 迷路的小孩

该词的A段主要以细节描述为主,讲述的都是心里烦乱的具体细节,这些铺叙都是在为B段“我的心太乱”的主题设下伏笔,具有很好的铺垫作用。从段落层次上看,B段和A段的情绪形成了显著对比,而B段反复出现的主题句“我的心太乱”正好又是A段“夜里难以入睡”这些细节的照应,具有很好的统一关系。B段连续四次出现“我的心太乱”这个主题,通过多次重复,加深了主题印象,使其成为这首歌曲中最有特点的记忆句。

(3)歌名与主题

在众多歌曲中,大部分歌曲的歌名都是全词的主题,一般情况下,B段第一句往往都会出现歌名,例如《你是我的眼》《我是一只小小鸟》《如果云知道》等歌曲均在B段第一句出现了歌名。这种写法叫作“歌名点题法”。前面提到的《我愿意》和《我的心太乱》的B段采用的也都是“歌名点题法”。

也有一些歌曲,在B段第一句不出现歌名,而是在其中不太重要的某一句偶尔出现一次歌名,有些作品甚至在B段都不出现歌名,而歌名则通过对A、B段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而来。这种写法叫作“歌名总括法”。例如上文曾列举过的《梦醒时分》的B段只是在第三句尾部出现了一次歌名“梦醒时分”。

梦醒时分(李宗盛)

B

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 你又何苦一往情深

因为爱情总是难舍难分 何必在意那一点点温存

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 在每一个梦醒时分

有些事情你现在不必问 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

再如:

大雨带我逃亡(许常德)

A

教我怎么相信爱你是不对 心碎流泪

雨丝一片一片都下成泪水 不能收回让我沉溺你心扉

一心只想将思念走完 一意只想将泪水流干

一路我却跌跌撞撞在逃亡 逃到世界只剩下凄凉

B

大雨狂奔狂飞带着我的心碎

往事哭瞎我的眼睛也没有感觉

爱你爱到不能后退 走到哪里都是崩溃

埋葬我的善良纯洁 竟然是你的后悔

这首歌词的歌名并没有直接在B段出现,而是从A、B段的内容中概括而来。

(4)单二段体

单二段体是由单独的两个段落构成的二段体形式,即A段为一个单独段落,B段为一个单独段落,即:A+B形式。它的特征是内容简洁、层次分明。例如:

朋 友(刘思铭)

A

这些年 一个人 风也过 雨也走

有过泪 有过错 还记得坚持什么

真爱过 才会懂 会寂寞 会回首

终有梦 终有你 在心中

B

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 一辈子 一生情 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你会懂

还有伤 还有痛 还要走 还有我

再如上文列举的《梦醒时分》《我愿意》《我的心太乱》《大雨带我逃亡》等歌曲均属于单二段体。

(5)复二段体

复二段体是指“主歌”(A段)或“副歌”(B段)中,必须有一个是由两个段落组成的二段体,例如“A1+A2+B”或“A+B1+B2”;或者是“主歌”、“副歌”均由两个段落组成的二段体,例如“A1+A2+B1+B2”。复二段体从段数上看它由三个或四个段落构成,但是从曲式来看仍属二段体。在流行歌曲中,大部分歌词都属于这种复二段体。

例如,姜育恒演唱的《再回首》属于“A1+A2+B”的复二段体,“主歌”为复段,“副歌”是单段。

再回首(陈乐融)

A1

再回首 云遮断归途

再回首 荆棘密布

今夜不会再有 难舍的旧梦

曾经与你有的梦 今后要向谁诉说

A2

再回首 背影已远走

再回首 泪眼朦胧

留下你的祝福 寒夜温暖我

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

B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

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再回首 恍然如梦 再回首 我心依旧

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例如,笔者首张个人专辑中的主打歌曲《将小调进行到底》属于“A+B1+B2”的复二段体,“主歌”为单段,“副歌”是复段。

将小调进行到底(尤静波)

A

黯淡的 忧郁的 浪漫的

温柔的 委婉的 缠绵的

含蓄的 内敛的 腼腆的

褪色的 怀旧的 爱哭的

B1

我决定将小调进行到底

我喜欢她的浪漫和忧郁

她就像我的女友 充满内涵的美丽

B2

我决定将小调进行到底

我喜欢她的色彩和感情

她就像我的心情 总在孤独时偷偷伤心

例如,周杰伦演唱的《东风破》属于“A1+A2+B1+B2”的复二段体,“主歌”和“副歌”均为复段。

东风破(方文山)

A1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A2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B1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B2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有些作品“主歌”和“副歌”均有两段构成,但是根据内容需要排列顺序不是“A1+A2+B1+B2”这种方式,而是“A1+B1+A2+B2”的方式。这么排列的复二段作品也非常多见。例如:

存 在(汪峰)

A1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B1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我该如何存在

A2

多少次荣耀却感觉屈辱

多少次狂喜却倍受痛楚

多少次幸福却心如刀绞

多少次灿烂却失魂落魄

B2

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

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6)复二段的写作要领

复二段也就是A2或B2,之所以要出现复二段,其目的是为了使“主歌”或“副歌”的内容得到更加完整和细致地描写。也就是说,一段歌词还不够完善,所以才出现复二段,而这两段歌词则共用同一段旋律。

在写“主歌”(A段)复二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A2和A1的句式、节奏和字数要保持相对统一。形式上的统一可以起到内容集中、语言精练的效果。也能够使两段歌词在共用同一段旋律时,显得更为自然和流畅。下面我们对《再回首》的A1和A2各句的句式和节奏进行排列对比,大家便能发现两段之间的统一性。

A1第一句 再回首 云遮断归途(3+5)

A2第一句 再回首 背影已远走(3+5)

A1第二句 再回首 荆棘密布(3+4)

A2第二句 再回首 泪眼朦胧(3+4)

A1第三句 今夜 不会再有 难舍的旧梦(2+4+5)

A2第三句 留下 你的祝福 寒夜温暖我(2+4+5)

A1第四句 曾经与你有的梦 今后要向 谁诉说(7+4+3)

A2第四句 不管明天要面对 多少伤痛 和迷惑(7+4+3)

在句式、节奏和字数的统一上,“副歌”的复二段和“主歌”一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例如《东风破》B1和B2各句句式和节奏的排列对比。

B1第一句 谁在用 琵琶弹奏 一曲 东风破(3+4+2+3)

B2第一句 谁在用 琵琶弹奏 一曲 东风破(3+4+2+3)

B1第二句 岁月 在墙上剥落 看见 小时候(2+5+2+3)

B2第二句 枫叶 将故事染色 结局 我看透(2+5+2+3)

B1第三句 犹记得 那年我们 都还很年幼(3+4+5)

B2第三句 篱笆外的 古道 我牵着你走过(4+2+6)

B1第四句 而如今 琴声幽幽 我的等候 你没听过(3+4+4+4)

B2第四句 荒烟漫草 的年头 就连分手 都很沉默(4+3+4+4)

B1第三句和B2第三句的语言节奏略有不同,但是字数相同,这是无法完全统一而求其次的一种方式;B1第四句和B2第四句,这两句前半部分节奏略有不同,但字数相同。像这样句式和字数相同,而节奏略微不同的情况,并不影响两个段落的统一性。这种微小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忽略。

在创作中,最忌讳的做法是A2完全脱离A1的句式、节奏和字数,重新再写,这样会让A2和A1脱离关系,使段落显得散乱无章。如果是这样,复二段的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例如,下面这首《走到最后》是我学生创作的一首歌词,从她的创作意图来看,她想将A段写成复二段,但是由于句式不统一,这两段看起来并不像复二段的关系,而使这首歌词的结构显得比较散乱。

做到最后(原词)

A1

静静的坐在钢琴前

白键它连接着黑键

左右手之间 忘记了时间

一转眼又是一天

A2

偷偷看你侧脸

笑容不自觉蔓延

仿佛听见你说下课后

我们一起去操场坐你爱坐的秋千

后来经笔者修改,在尽量保持其原意的基础上,将这两段的句式变得相对统一,使这个“主歌”成为复二段。

走到最后(修改版)

A1

静静的 坐在钢琴前(3+5)

白键它 连着黑键(3+4)

左右手之间 流动着誓言(5+5)

一转眼 又是一天(3+4)

A2

偷偷地 看你的侧脸(3+5)

笑容它 变成苦脸(3+4)

我和你之间 休止着小节(5+5)

一转眼 只剩誓言(3+4)

第二,A2的最后一句句式、节奏和字数可与A1最后一句不同。因为在前几句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最后一句不同,这正好体现了“同中求变”的创作理念,符合音乐创作的规律性。有时候,在创作中明明可以将A2的最后一句和A1写成完全一致的句式,但是基于“同中求变”的思路,故意将A2的最后一句和A1形成字数不等的对比,使其在句式上产生长短不一的差异性效果。例如:

朋友别哭(陈乐融)

A1

有没有一扇窗 能让你不绝望(6+6)

看一看 花花世界 原来像梦一场(3+4+6)

有人哭 有人笑 有人输 有人老(3+3+3+3)

到结局 还不是一样(3+5)

A2

有没有一种爱 能让你不受伤(6+6)

这些年 堆积多少 对你的知心话(3+4+6)

什么酒 醒不了 什么痛 忘不掉(3+3+3+3)

向前走 就不可能 回头望(3+4+3)

该词A1和A2的前三句句式和节奏完全一致,唯独第四句不一致,A1第四句八个字,节奏为3+5,A2第四句十个字,节奏为3+4+3。

第三,在内容上,A2和A1可以采用“并列式”发展模式,即:A2换一种方式继续表达与A1类似的内容,例如《朋友别哭》《哭砂》《孤独的风琴手》《很多年以后》均为这种方式;A2和A1也可以采用“承接式”发展模式,即:A2接着A1的内容继续展开,例如《曲终人散》就属于这种方式。

如《孤独的风琴手》A1通过“黑夜”“花园”“月光”等意象描写了“一对恋人因错过而始终没能在一起”这样的内容;A2依然保持A1中“黑夜”“花园”“月光”等意象,并增添了“琴声”这一意象,继续描写“这对恋人因错过而没能在一起”的内容。两段属“并列式”发展模式。

孤独的风琴手(尤静波)

A1

风吹过 夜黑 月很高

花园里 我在月光下思考

那一年 明明该相互拥抱

我赶到 花园里 落花飘飘

A2

风吹过 夜黑 月已老

花园里 我在月光下寻找

那一年 明明是琴声在舞蹈

我赶到 人已散去 琴声萧条

再如《曲终人散》A1描写的是婚礼现场,主人公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孩嫁给了另一个男人,他给女孩戴上了戒指,而自己却只能隐身在热闹的人群中,来掩饰内心的伤感。A2采用了“承接式”发展手法,继续描写婚礼现场接下去发生的事情:新郎新娘来敬酒,主人公跟着别人一起祝贺,但是心里却极度忧伤,只好借酒消愁来掩饰内心的伤痛。A2和A1在内容上具有连续性,属“承接式”发展模式。

曲终人散(十一郎)

A1

你让他用戒指把你套上的时候

我察觉到你脸上复杂的笑容

那原本该是我付予你的承诺

现在我只能隐身热闹中

A2

我跟着所有人向你祝贺的时候

只有你知道我多喝了几杯酒

我不能再看你 多一眼都是痛

即使知道暗地里你又回头

下面再介绍一下写“副歌”(B段)复二段时,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第一,B2与A2的写法基本相同,前面介绍的A2写作手法同样适用于B2。

第二,在写B2时,有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B2的第一句最好能够重复一遍B1的主题句,以突出主题,加深印象。这是在“副歌”制造“记忆点”最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例如,前面列举的《将小调进行到底》B2重复了B1第一句“我决定将小调进行到底”;《东风破》的B2也重复了B1第一句“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再如:

剪 爱(林秋离)

A1

人变了心 言而无信

人断了情 无谓伤心

我一直聆听 我闭上眼睛

不敢看你的表情

A2

满天流星 无穷无尽

我的眼泪 擦不干净

所以绝口不提 所以暗自反省

终于我挣脱了爱情

B1

把爱剪碎了 随风吹向大海

有许多事让泪水洗过更明白

天真如我 张开双手以为撑得住未来

而谁担保 爱永远不会染上尘埃

B2

把爱剪碎了 随风吹向大海

越伤得深越明白爱要放得开

是我不该 怎么我会眷着你眷成依赖

让浓情在转眼间变成了伤害

B2第一句重复了B1第一句“把爱剪碎了,随风吹向大海”,通过重复,突出“剪爱”的主题。

有时候,为了“同中求变”,在重复时也可采用“同头变尾”或“同尾变头”的方法,在保证主题得到重复的基础上,将重复句的部分词句进行变化。

例如:

如果云知道(许常德 季忠平)

B1

如果云知道 想你的夜慢慢熬

每个思念过一秒 每次呼喊过一秒

只觉得生命不停燃烧

B2

如果云知道 逃不开纠缠的牢

每当心痛过一秒 每回哭醒过一秒

只剩下心在乞讨 你不会知道

B2第一句重复了B1的主题“如果云知道”,但后半句有所变化,属“同头变尾”的手法。B2“逃不开纠缠的牢”在语意上比“想你的夜慢慢熬”要显得更加深刻,进一步体现出了“深陷思念的伤痛之情”。

朋友别哭(陈乐融)

B1

朋友别哭 我依然是你心灵的归宿

朋友别哭 要相信自己的路

红尘中有太多茫然痴心的追逐

你的苦我也有感触

B2

朋友别哭 我一直在你心灵最深处

朋友别哭 我陪你就不孤独

人海中难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

这份情请你不要不在乎

B2第一句重复了B1的主题“朋友别哭”,通过重复再次点题。但是作者采用了“同头变尾”的手法,将后半句进行了变化,B2“我一直在你心灵最深处”相比B1“我依然是你心灵的归宿”在语意上显得更为深刻,在感情上显得更为浓烈。这就是“变化重复”所体现出来的递进效果。

曲终人散(十一郎)

B1

我终于知道曲终人散的寂寞

只有伤心人才有

你最后一身红 残留在我眼中

我没有再依恋的借口

B2

原来这就是曲终人散的寂寞

我还想等你什么

你紧紧拉住我衣袖 又放开让我走

这一次跟我彻底分手

B1第一句是“我终于知道曲终人散的寂寞”,而B2第一句在重复该主题句时,采用了“同尾变头”的方法,将其变为“原来这就是曲终人散的寂寞”,既使主题句得到了重复,又使重复句的句意发生了微妙变化。“我终于知道”说明主人公才知道“曲终人散的寂寞”,而B2将其变为“原来这就是”说明主人公已经深深地体验到了“曲终人散的寂寞”,语意得到了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