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人才发展蓝皮书(2015)
- 浙江人才发展研究院
- 10496字
- 2021-03-30 13:28:27
宁波市人才发展报告
2015年,宁波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蔚蓝智谷”和人才生态最优市为引领,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引进集聚高层次人才,努力把宁波打造成“类硅谷”人才高地,为建设“港口经济圈”、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全市新增各类人才19.4万人,总量达187.2万人,同比增长11.6%,提前5年完成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总量目标,其中,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1597人,总量达7401人,比2010年底增长了261%;高规格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出台富有“含金量”的人才发展新政策25条;“3315计划”影响力持续放大,预计13人、44人分别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两城两园”等重点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北仑区获全国首个“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区”称号。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创新推进
一是树牢人才优先发展共识。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浙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奇同志作重要讲话,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准确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与人才“第一资源”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起“抓人才发展就是抓城市竞争力”、“抓人才发展就是抓转型升级”、“抓人才发展就是抓城市软实力”的“三种共识”,并提出人才工作要对标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人才发展要迈入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更高目标,进一步强化了全市更大力度推进人才工作的紧迫意识、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是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宁波市委常委会2次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出台宁波市委、市政府领导联系重大人才平台(重要人才项目)和重点专家人才制度,充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拟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意见,编制“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建立重大人才平台季度会商推进制度,印发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年度工作要点,深化年度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重点高中海外学子联谊会、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民间人才“万人计划”等13项人才工作重点创新项目,推动全市人才工作高效运行,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持续加大人才发展投入,2015年市本级人才发展专项投入5.75亿元,同比增长11.89%,市、县两级人才专项投入均超过当年本级公共财政支出增幅,均占本级公共财政收入2%以上。连续5年获评省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市。
三是创新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出台宁波市人才发展新政策,实施引培升级、发展支持、评价激励、服务保障、责任落实等创新突破力度大、含金量高、集成范围广的25条人才政策,实现了首次制定人才分类目录、首次实现对各类人才全覆盖、首次建立了创业扶持的动态升级扩面机制等“九个首次”,对顶尖人才领衔的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对高级以上人才给予15万~300万元安家补助,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确立了人才发展政策优势,带动人才发展体制更广范围、更大力度改革。目前,人才分类认定办法、人才安家补助办法等核心政策已经落地实施。各地也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相关人才政策,如江北区出台建设“北岸智谷”意见。
(二)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人才引进增量提质
一是“3315计划”海内外影响力持续放大。围绕加快引进宁波市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精尖缺”人才,增强发展新动力,扎实开展2015年“3315计划”人才项目申报遴选,优化项目评审办法,增加知识产权真实性审查、尽职调查等环节,共有396个高端团队、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申报人才和项目数量持续增加、层次进一步提高、与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加契合。经评审,有27个高端团队和26名海外人才入选,预计有13人、44人分别入选2015年国家、省“千人计划”,累计可分别达73人、198人,市“3315计划”入选团队和个人将分别达到97个和333人;新增3个高端团队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累计入选7个团队。截至2015年年底,“3315计划”人才创办企业数从2014年的168家上升到207家,实现销售从110家上升到139家,实现盈利从61家上升到76家,2家企业已启动主板上市(其中1家已过会),5家企业已启动新三板上市(其中1家已过会),还有10家企业2015年将启动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2015年“3315计划”人才企业共实现销售27.1亿元,较2014年增长18.9%;实现利税4.5亿元,较2014年增长10%,为宁波市产业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首次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新引进“海外工程师”189人,累计引进1255人。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引才渠道,实施专业机构引育、人才海外孵化、以外引外、中介引才,举办第二届“3315计划”海外(圣地亚哥)创业创新大赛,探索建设离岸创业基地,开展3次赴海外专题引才和10余期海外留学人才创业行活动,举办王宽诚教育基金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创新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宁波行、“海智宁波之旅”、教育部“春晖杯”入围项目宁波人才项目对接洽谈会、美南中国专家协会联合会宁波行等引才活动,积极发挥人才工作海外合作中心、人才大使等引才荐才作用,高端人才引进更加精准、高效。有力推动了各地采取积极举措加快引进紧缺急需海外高层次人才,如镇海区加快建设镇海中学校友会,绘制校友人才全球分布图,落实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已有5个项目开展深度对接;慈溪市深入推进“上林英才”计划,在美国合作建立3家海外引才工作站,连续4年赴美、加引才,加快建设“上林英才”研发园、创业园、产业园链式平台体系,2015年海外引才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二是“泛3315计划”有序推进。着眼补足人才结构短板,研究制订“泛3315计划”意见,大力引进信息经济(电子商务)、港航物流、金融创投、文化体育、教育卫生、时尚创意、科技服务等城市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和团队,其中,电子商务人才和团队引进计划率先启动实施,共有98个高端团队、25名高层次电商人才申报,经评审,有4个高端团队、2名个人入选。
三是人才科技周引才聚智效应持续提升。以“人才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资本要素助推转型发展”为主题,集中开展了人才引进培养、科技项目合作、高端智力服务、人才发展论坛、“才·富”合作等5大系列20项分体活动,共有3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参会总人数2.1万人次,达成人才引进意向7100余人,人才培养合作项目意向361项、签约32项;达成科技合作、技术开发和投资项目意向210多项,签约49项、合同金额6.08亿元。各地积极衔接举办人才引进活动,奉化市举办第五届人才科技创新周、江东区举办第十四届科技人才周、鄞州区举办第四届“创业鄞州·精英引领活动周”等。
(三)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各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升级
一是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深入实施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采取分类量化评价方式,选拔第二批514人进行重点培养,组织132名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培养人员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浙江大学培训研修,着力提升人才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新型产业、新兴业态的能力,新增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累计入选5人,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累计入选12人,33人入选省151人才培养工程、累计入选542人。
二是大力培养企业家人才。全面落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规划,完成“双百双高”企业总裁培训班第二期培训、选拔100名企业家开展第三期培训,实施“市属国有企业精英人才培育工程”,共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70余期,培养8600余人;建立宁波创业创新学院,举办第四期“3315计划”领军人才CEO培训班,邀请业内大咖级创业导师授课,有力提升了企业家在新常态下引领企业转型发展、国际化发展能力。
三是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围绕提升“宁波智造”支撑能力,拟定《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和高技能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举办第二届“技能之星”职业技能电视大赛,新建4家高技能人才实训中心,累计达11家,其中国家级2家;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12家,累计达5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出台《关于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实施意见》,已有3000余家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其中示范企业100余家。年度共培养技能人才20.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2万人。
四是大力培养紧缺专业人才。着眼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相协调,积极推进各支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建设,制定企业专家工作站建设实施意见,建立6家市级专家服务基地。探索推进社会组织承接专业技术职称评价试点,完善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研究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与专业技术资格试点贯通办法。扎实推进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工程、文化艺术新秀工程,新增2人入选省“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累计入选20人。深入实施“甬江学者计划”,新聘请5位讲座教授,持续推进“9211人才专项支持计划”、“曙光工程”、“卓越工程”。深化医疗卫生“双优人才”培养工程,引进高层次及紧缺卫生人才241人。完善市金融人才发展政策,举办各类金融培训班20余期培训5000余人。落实加快引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意见,开展电子商务人才认定工作,培养电商专业人才1.3万余人。新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659人、农村实用人才1.1万人。赴全国20余个重点城市(高校)举办30余场大学生人才招聘活动。有序推进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开展大学生村官“亮绩择优”考核招聘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完成年度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举办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提升(电子商务)培训班。统筹推进法治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会计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建设。在海曙区、宁海县试点民间人才“万人计划”,激励支持民间人才扎根基层创业创新。
(四)提升平台高新内涵,人才虹吸效应加速显现
一是全力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大力提升新材料科技城引才聚才能力,推进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宁波众创空间等重点平台建设,举办黑马大赛全球新材料行业决赛,实施首届“高新创业精英”计划,加快集聚新材料领域高端人才和高科技项目,已集聚各类人才6万人,国家“千人计划”30人、省“千人计划”46人。挂牌成立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积极推进宁波海洋研究院、宁波大学梅山海洋科教园等建设,推动海洋科技领域高端人才和项目加快集聚。
二是大力提升宁波“千人计划”产业园余姚、宁海园区能级。余姚园区产业化基地启动区块一期正式投用,项目落地、投产进度不断提速,累计吸引35名国家“千人计划”、13名省“千人计划”前来创业创新,注册落户项目52个,新增5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达23个,初步形成了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等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建成宁海园区,围绕生命健康领域领军人才集聚,筹建生物产业基金,已引进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宁波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等24个重点项目,初步形成生命健康产业集群。象山县建成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已引进6个海洋高科技产业项目。
三是大力支持引进共建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引进共建了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诺丁汉宁波新材料研究院、中意(宁波)生态园、意大利CSMT(中国)中心、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宁波分中心、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浙江国千能源研究院、哈工大宁波产业化基地等60余个重点创新平台。出台学会宁波服务站建设意见,新建9家国家、省级学会服务站,累计建站13家。新建院士工作站13家、新增省级工作站3家,累计建站90家,其中省级21家,累计引进院士团队103个。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省级36家,累计建站100家。推进企业、科技、文化等三类创新团队建设,新培育企业技术创新团队40个、科技创新团队18个,累计培育340个创新团队,29个团队入选省级重点创新团队。
四是加快建设新型创新创业平台。抢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机遇,推动市场化主体建设“千人梦工场”、“量化金融小镇”、“基金楼宇”、“机器人小镇”、“海蓝宝”创客社区等新型平台。建成镇海大学科技园“珍珠汇”等28家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组建运行国内首家城市创业联盟,大力支持创客人才创业创新。江北区推动亚虎进出口公司建设运营大学生创业园,已集聚大学生创业企业42家,年产值超亿元。
(五)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才生态最优市建设加快推进
一是深化“妈妈式”人才服务。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运行机制,建设全市共享的“蔚蓝智谷”信息平台和专家人才库,为3100余人(次)提供了政策咨询、申请购房补贴、落户、子女入学、证件办理等便捷服务。出台“3315计划”助创专员管理办法,组建首批由22人组成的助创专员队伍,对人才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和组团式跟踪服务,帮扶满意率达到95.5%。实施“3315计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提升方案,联合全球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开设了“3315计划”企业人力资源领导力工作坊,举办“与千人同行、圆创业梦想”系列专场招聘会,帮助提升助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能力。以住房、家庭、健康为重点,实施“3H(Housing、Home、Health)工程”,落实人才引进安家补助办法,延长大学生购房补贴年限,落实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人才及家属落户、便捷就医等服务举措,为人才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有力提升市场化专业服务。以政府引导、机构运作、企业参与的模式组建“才·富”公社,开展“才·富”对话、设立首期2亿元“才·富”基金、建设“才·富”孵化营,建成慈溪、宁海、江东等“才·富”分社,推动产业资本高效投资人才科技项目,促进人才与资本融合发展、共创共赢。持续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举办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推动人力资源企业向“人才+资本+互联网”的全生态链创投企业转型,目前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超过750家(含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劳务派遣机构),年营业额超百亿元。
三是持续营造人才工作良好氛围。修订宁波市人才奖励办法,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集中表彰125名优秀人才,在全社会树立了重才爱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举办“才·富”对话第二季,以“众创共赢”为主题,邀请嘉宾互动对话,引导人才与资本共创共赢。持续加大人才工作调研和宣传力度,完成宁波“十三五”人才发展创新突破研究课题研究,编辑出版《宁波人才发展报告(2015)》,发布2015年宁波人才紧缺指数报告和紧缺人才培训导向目录,汇编人才政策,办好《宁波日报》“港城人才”专刊、《东南商报》“3315计划”人才巡礼专栏,在重点媒体和主流网站刊登人才工作宣传稿件200余篇。
二、工作展望
2016年,宁波市人才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按照全市人才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对标全国人才工作第一方队,以建设“蔚蓝智谷”和人才生态最优市为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开放理念,更大力度集聚培育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力争早日进入全国人才强市行列,为宁波市打造“一圈三中心”、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创新,有力激发“改革活力”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加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力度,健全领导小组人才工作职责分工制度,进一步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增强工作合力。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向领导小组报告人才工作、县(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项述职制度。落实党政领导联系重大人才平台(重要人才项目)和重点专家人才、重大人才平台季度会商推进制度。突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二是改革人才流动、评价机制。建成“人才创新港”,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支持科研人才转化成果、向创业创新一线流动。探索开展社会组织承接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职能试点,加快推进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的“两个自主”、“两个直接”,推进事业单位职称评聘改革。探索在甬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甬就业试点。积极参与区域人才合作。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支持市场在引进配置人才、孵化人才创业项目、服务人才创业创新等各方面发挥主体作用。继续举办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总结推广“人力资源+资本+互联网”模式,探索构建市场化人才引育、项目成长运行机制。打响“才·富”公社品牌,运行好“才·富”基金,建成“才·富”孵化器,继续举办“才·富”对话活动,开展“才·富”线上线下对接等活动,构建集对话、对接、孵化、投资、跟踪为一体的“才·富”链式合作机制,推动人才与资本共创共赢。
四是加强人才工作战略谋划和宣传。围绕宁波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及任务分工方案。编辑出版《宁波人才发展报告(2016)》、《宁波打造“蔚蓝智谷”:目标与路径》,发布2016年宁波人才紧缺指数报告和紧缺人才培训导向目录。完善“蔚蓝智谷”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健全数据共享的全市专家人才信息库,打造人才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平台和人才工作网络宣传平台。加强宣传策划,改进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渠道,继续办好《宁波日报》“港城人才”专版、《东南商报》“3315计划”人才巡礼专栏,加大人才工作经验成效和优秀人才典型的宣传力度。
(二)推进人才发展政策创新,加快释放“政策效力”
一是全面落实人才发展新政策。汇编出台人才发展新政策实施细则,研究制定部省属在甬单位引进人才政策保障措施,落实人才住房保障、人才分类认定等已出台政策细则,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落地、发挥成效。
二是深化实施升级版“3315计划”。围绕更大力度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制定实施“3315计划”升级版,健全申报遴选、引进落户、发展支持、服务保障机制,继续组织开展人才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继续开展赴海外专题引才、海外留学人才创业行、海智宁波之旅、“3315计划”海外创业创新大赛等引才活动,充分发挥人才工作海外合作中心、人才大使等引才荐才作用,争取设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宁波研究分院并承办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全球百名博士宁波行、海外专业人士协会会长联席会议、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计划研习班、香港工程师学会专业论坛等重大活动,加快引进宁波市创新发展急需紧缺的高端科技人才、新兴产业人才。继续做好国家、省“千人计划”、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申报工作,加大海外工程师、设计师、规划师、教授、研究员等引进力度。
三是全面实施“泛3315计划”。围绕突破宁波市城市发展重点领域和人才结构性短板,全面实施城市发展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泛3315计划”,开展申报遴选工作,大力引进信息经济(电子商务)、港航物流、金融创投、文化体育、教育卫生、时尚创意、科技服务等领域高端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推动城市发展软实力提升。
四是制定实施发挥企业引才育才用才主体作用政策。出台专项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引进集聚人才、培养使用人才、建设人才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企业人才工作主体地位。出台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实施意见,筹建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基金。继续支持企业人才攻读工程技术类硕、博士。
(三)推进人才引进模式创新,全面发挥“市县合力”
一是探索创新重大引才活动。联合“千人计划”联谊会、欧美同学会、王宽诚教育基金会,成立欧美同学会宁波分会、宁波海创千人服务中心,探索在每年5月召开“全球海归千人宁波峰会”,筹建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宁波人才与科技发展顾问团并组织开展宁波行活动。创新举办2016年人才科技周活动,进一步引进市场机制办会,推动人才、科技、资本等创新要素加快集聚、融合发展,有效指导各地衔接举办引才活动,把人才科技周和“全球海归千人宁波峰会”打造成宁波市两大综合引才品牌载体。
二是加快构建“网格化”引才平台。围绕精准、高效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统筹建设市级海外人才项目孵化器、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园、教育部“春晖杯”项目创新创业基地和全市海外引才联络点,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市级人才工作联络处,推动各地在国内重点城市布局建设引才工作站,构建全市共建、共享的“网格化”引才平台。继续推进甬港、甬台及国内重点城市、区域人才合作交流,举办宁波(香港)高端专业人才合作与发展对接洽谈会、第五届甬港澳台青年华商创业创新合作论坛、全国大中城市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等引才活动。
三是启动实施宁波籍学子“凤来雁归计划”。指导各地持续推进知名中学学子联谊联络会建设,加强与宁波籍在外学子联系,制订实施“凤来雁归计划”,吸引优秀甬籍人才回归。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契机,深化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大学生人才资源开发“百千万”工程,深化与内地知名高校人才合作,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组织内地50所高校和香港、台湾大学生来甬社会实践。
(四)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持续增强“人才潜力”
一是大力培养领军和拔尖人才。深入实施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深化培养导师制,组建专业学科组,实施针对性的年度培训和研讨交流,继续选送培养人选赴国外高校研修。完善《宁波市专家管理服务办法》,组织开展专家服务基层行动。继续做好国家“百千万”和省“151”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特级专家、省突贡专家等申报工作。
二是大力培养企业家人才。制订《宁波市“十三五”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启动新甬商精英培育工程,深化双百双高、百名精英企业家培养工程,推进国有企业精英人员培养工程、领导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建设企业家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着力打造一支适应创新发展和走出去战略需要、具有国际化管理创新和跨文化经营能力的企业家人才队伍。
三是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围绕宁波市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争创“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试点,出台《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和高技能人才“十三五”发展规划,启动实施“技能宁波”计划,举办第六届“百校千企”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大会、第三届“技能之星”职业技能电视大赛,加快推进技工院校建设,进一步发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效能,新建1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争取建立世界技能大赛训练基地,培训高技能人才2.6万人,加快打造一支支撑中国创造、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是大力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建立5家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开展15期创新能力培训和10期继续教育培训。推进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工程,出台文化明星工程实施意见,实施青年文化英才培养计划。继续推进“甬江学者计划”、“曙光工程”、“卓越工程”等教育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深化医疗卫生“双优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人才梯队建设。落实加快引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意见,推进电子商务人才三年培训计划。完善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构建金融人才继续教育网络体系。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法治专业人才及后备力量。以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电商等为重点,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次。落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推进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其他各类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五是全面实施民间人才“万人计划”。总结各地探索经验,全面实施市民间人才“万人计划”,组织开展遴选活动,选拔一批技术型、技能型民间人才,加大定向培养力度,激励和支持民间人才扎根基层创业创新、传承技艺。
(五)推进人才集聚平台创新,不断提升“虹吸引力”
一是全力打造“两城两湾”人才高地。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主动对接国际、国内高层次创新资源,积极推动重点科研平台引进落地、建设发展,加快集聚科技领军人才、高端科技项目,全力打造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和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人才高地。发挥区域地理环境优势,借鉴海外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做法,和有关县(市)区共同打造杭州湾、宁海三门湾两大湾区人才新高地。继续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建设人才高地。
二是持续推进“千人计划”产业园提升能级。着眼打响“千人计划”专家二次创业首选之地品牌,推动宁波“千人计划”产业园余姚、宁海园区提升影响力、软实力,加快项目落地、投产进度,发挥引领示范效应。筹建浙江国千人才产学研总院,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发区新建1~2家专业园区,建成“千人梦工场”,引导科技领军人才按照产业布局加快集聚、协同发展。
三是探索实施“一县一特色平台”工程。抢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机遇,指导推动各地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建设“四众空间”(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特色小镇、创业大街等人才发展特色平台,承载更多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高端人才创业创新,引进打造一支科学家、创业家、投资家、创客帮为主体的双创“新四军”。支持各地到重点城市建设人才创业创新园区。
四是统筹推进各类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合作力度,加快引进共建各类孵化器、研究院、产业园,着力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大力推进国家重大装置、航天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等重点人才项目引进建设。支持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统筹提升海创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会服务站等重点平台效能,深化科技、企业、文化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品牌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能级。
(六)推进人才服务保障创新,持续强化“生态魅力”
一是提升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效能。进一步深化“妈妈式”服务,全线运行服务联盟网站,强化宣传推广、拓展服务功能、规范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联盟效能。继续选派“3315计划”助创专员,实施人才创业项目跟踪服务和发展支持机制。探索建立专业领域人才互帮互助联盟,推动人才抱团发展。积极团结凝聚人才,开展“3315计划”领军人才CEO培训和HR专题服务培训,实施中小微企业人才公益服务。
二是深化人才生活服务“3H工程”。落实人才引进安家补助办法和人才就医、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政策,让人才安心创业创新。借鉴上海“绿卡”等出入境改革试点经验,探索实施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绿卡”、停居留等出入境便利措施。继续举办“3315计划”领军人才CEO培训班,组织开展专家体检疗养活动。
三是构建人才发展投入体系。探索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加大对人才创业项目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财政人才发展专项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共同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形成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自有资金与信贷资金共同投入的有效机制。运用政府采购和自主创新产品首购、定购等政策工具,加大对人才科技成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