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安全生产监管的四大使命

安全生产监管主要肩负着四大使命,即生命安全健康、设备财产防损、社会稳定协调、经济持续发展。生命安全健康、设备财产防损是安全生产监管的首要的直接使命,安全生产监管必须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有效控制较大安全事故,切实减少一般安全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而社会稳定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安全生产监管重要的间接使命,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所有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与监管人员必须充分运用安全监管的特殊杠杆作用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生命安全健康

安全生产监管的首要使命就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与幸福,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评价安全生产监管效益时,需要从理论上对人的生命健康权、生命价值作出完整的解析。

(一)生命健康权

生命健康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身体组织、器官的完整和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的健康所享有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

生命权是公民维护其生命安全利益的权利,主要表现为生命安全维护权,当他人非法侵害自身生命安全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司法保护。生命安全是公民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前提和基本条件,生命一旦丧失,任何权利对于受害人而言均无价值。我们有权珍爱生命,维护生命安全。

健康权是公民维护其身体健康即生理机能正常运行,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权利。保护生命健康权,是刑法、民法、行政法等诸多法律部门的共同任务。非法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没有健康,家庭不会富有,企业难以发展;没有安全,家庭不会幸福,企业也难以稳定。无危为安,无损为全,安全是指不存在能够导致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危险的状态。安全也可以看作是人、机具及环境三者处于协调与平衡状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安全就不存在了。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即生产是生产经营单位的目标,安全为生产服务;安全是生产的前提,生产必须安全。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才能保证安全生产。

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生命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失去。安全是一种爱,安全的爱是领导对员工永远的牵挂;安全是一种美,安全的美体现于维系安全的行为过程之中;安全是一种情,安全的情是一种美好的感觉状态;安全是一种理,安全的理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用安全文化对生活方式的理性表达;安全是一种法,安全的法是文明的体现,责任的体现。安全,就像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安全,犹如阳光,我们无法承受失去它的痛苦。安全,它联系着我们每一个人。

生命需要安全,安全是生命与健康的保障。安全就是预知人类活动各个领域里存在的固有或潜在的危险,并为消除这些危险所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和行动的总称。工业生产中的安全就是防灾害,消除最终导致发生死亡、伤害、职业病及各种财物损失的存在条件。人为了生命的生存必须投入到劳动生产活动中去,而生产活动过程中又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不安全、不卫生的因素,这些都直接威胁着人的生命,毒害着人的健康。安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要,人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源于生命的存在,如果人们失去了生命,生存也就无从谈起,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必须由安全来保障。“智者是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是用事故总结经验。”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安全格言。因为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防范,从他人的教训中可以吸取经验。有了警惕,不幸的事故就会躲开;有了防范,不幸的事故才会远离。

(二)生命健康价值

现代社会,涉及公共卫生健康与公共安全的事故频频发生,各国政府无不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对公共卫生健康与公共安全等公共事务的监管,以减少人员伤亡,保护人的生命安全,维护人的生命价值。在倡导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当今中国,涉及人的生命安全的各种工伤、死亡发生时,如何赔偿,赔偿多少,如何全面准确阐释人的生命价值,从而科学评估安全生产监管效益,衡量安全生产监管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安全生产监管理论研究中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实践中,在评估安全生产监管效益时,由于监管经济学在研究生命价值时,往往忽略了哲学意义上人的人道价值、精神价值等,单纯强调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因而无法全面准确把握人的生命价值内涵,难以形成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管效益评价,导致政府财政资金在安全生产监管领域的配置失当,安全生产监管政策失灵,涉及公共卫生健康与公共安全的危机事件仍然屡屡发生。对人的生命价值内涵的不同理解,测算出的人的生命价值也不同。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往往用货币来衡量,指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最朴素的理解就是一条人命值多少钱。在人的生命价值的实际估计方法中,生命价值指的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平均人”的生命的价值,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人的生命价值。因对人的生命价值认识角度不同,经济学领域对人的生命价值理解差异较大,从而对安全生产监管效益也不能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人的生命价值有多个维度,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并不是人的生命价值的全部。如果用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取代人的生命价值,则是矮化了人的生命价值。就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而言,人的劳动能力或人力资本水平或创造的收入与财富也并不是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的全部。衡量安全生产监管效益主要就是监管这些监管行为多大程度上实现并保障了人的生命价值,仅仅衡量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并不能对安全生产监管效益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具有不可逆转性,人的生命是生命价值的载体,也是人的一切权利的载体,人的生命终止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权利也就无从谈起。由于生命不同于实物资产,不存在交易市场,也就没有生命价格。这就造成了在评价安全生产监管效益时评估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的困难,但至少知道有众多因素影响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例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政府的公共治理,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环境质量,个体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收入、遗产及所从事的行业等都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水平产生影响,而这些因素对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的影响是以人的生命存在延续为前提的。所以,人力资本水平或劳动力并不是影响或决定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的唯一因素。要全面合理评估人的生命价值,从而科学全面地评估安全生产监管效益,理论上首先要从本源上探索人的生命价值意蕴并厘清其与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从哲学角度吸取有价值的理念,丰富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意蕴。

人的生命价值是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与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的统一。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从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界定人的生命价值,很自然会将人的生命价值表述为:人的生命价值就是以人的生命作为客体,为满足自己、他人与社会而被自己、他人与社会需要的有用性。这种表述揭示的仅仅是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即人的生命作为手段、工具的价值。事实上,人不仅是手段,人还是目的,人应当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体。一切价值都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不管是手段还是目的,其前提必须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能够维持延续。所以,人的生命价值除了生命的效用价值外,还应包括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即人道价值。所谓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也称人的生命的人格价值或人的生命的存在价值,它指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即人活着,人就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形式。对于一般的对象来说,其存在与否,同其是否有价值是两回事。客观存在着的东西,对人来说未必都是有价值的。但就人而言,他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因为所有的价值关系都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建立起来的,人的生命存在是一切价值关系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强调的是某一生命个体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有用性,产生效用价值的基础首先必须是有人的生命存在。一个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的大小都是相对于人来说的。人的生命存在是价值产生的载体,有了人的生命存在,才谈得上主体与客体,谈得上某一生命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意义或有用性。一般而言,个人的生命活动对自己、他人与社会的贡献越大,人的生命作为客体对满足自己、他人与社会的需要程度越强,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越大。只要人的生命存在,即使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为零,但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也始终存在。尽管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不同,但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是等价的、平等的、没有差异的,是无法用货币衡量的。正是由于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存在,才使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等价的。所以,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是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产生的基础,人的生命价值是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与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相统一。

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是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对于作为主体的自身需要和作为主体的社会需要的满足。根据主体的不同,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可以分为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生命的社会价值,完整意义上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应是人的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生命的社会价值的统一。所谓生命的自我价值,是指生命活动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满足,是个体的生命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是指生命存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满足,是个体的生命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贡献。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其生命的价值也就越大。从生命的自我价值来看,人的生命活动越能满足其自身的各种需要,其自我价值就越大。人的生命的自我价值,受到人的生命长短制约,但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不受个人生命长短所限制,它既包括个人生命存续期所做的贡献,也包括死后其生前的成就、贡献和对社会的影响。有些英年早逝的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尽管其生命的自我价值短,但其对后世的贡献与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而其生命的社会价值是巨大的。在价值形态上,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又具有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两种形式。对任何人而言,这些价值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价值在不同的人身上体现是不同的。一个人活着,即使丧失劳动能力不能自食其力,不能为自己与社会创造任何财富,即使他活着是一种痛苦,感觉生不如死,但他活着对家人、朋友可以起到精神慰藉、寄托的作用或起到一种凝聚作用,尽管其生命效用价值中不存在物质价值与自我价值,但生命的精神价值与社会价值却依然存在。

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与哲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尊重生命、以人的生命为本,强调生命的人道价值与精神价值,结合哲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意蕴,丰富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内涵,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全面阐释人的生命价值,才能科学全面合理评估安全生产监管效益。

二、设备财产防损

设备财产防损也是安全生产监管的首要使命。先进的设备财产管理是保证安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设备财产管理是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财产的层次性和安全性,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对设备财产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设备财产风险控制是一项以安全工程、可靠性工程、风险识别与评估为基础的综合性管理,为降低风险指数,对设备财产的故障发生率实行可控管理。实施控制的三项基本方针为:坚持“依靠技术进步”的方针;贯彻“促进生产发展”的方针;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并要做到5个结合,即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首先,要确立设备风险控制目标,具体见表2-1。

表2-1 设备风险控制目标

其次,要强化设备使用管理。主要要求是:(1)合理配备:要求配套性、平衡性、适柔性。(2)合理安排生产:要求匹配适应性、满负荷但不超负荷。(3)加强工艺管理:要求工艺适应设备,设备保证工艺。(4)优化设备环境与条件:如防腐、防潮、防尘、防震、恒温、恒湿等环境和监测、抽检、警报、封闭、设施保障、人员着装等条件。(5)要建章立制:如使用守则、操作规程、维护保养规程。(6)强化检查监督:班组长、设备员、安管员要加强监管。

再次,要强化设备的检测保养维护。主要要求是:(1)要做好检测:如日常检测、定期检测、专项检测、精密检测。(2)要做好保养:操作保养,如对设备零部件经常进行润滑、过滤器操作清洗、设备报警安全系统、螺丝的锁紧、震动的监测、异常信号。定期性维修保养,如停机保养如润滑油及绝缘体的更换、过滤器及法兰更换、控制系统及安全系统的校正测试。预知维修保养,如电器设备的提前检测、电机绝缘电阻的测试、压力容器与管线的无损检测。

设备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它要求突出重点,但又要兼顾一般。有人总结出“七三制”与“六注意”的管理办法,对设备等级管理确实是个创新提升。

“七三制”:(1)在设备管理机构上要构建“三级网络”。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起以法人为核心的企业、车间、班组三级设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理顺关系。(2)在设备管理方式上要实行“三全管理”。即设备的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和全程管理。(3)在设备检修维护上要实行“三严”。即严格执行检修计划和检修规程,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设备的检查和维护;严格把好备品备件质量关,力求既保证质量,又经济节约;严格抓好检修质量和技改检修完工验收关,对设备检修和技改检修实行定人、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确保检修质量和技改质量。(4)在设备安全运行上要力求“三个坚持”。即坚持干部值班跟班制度。做好交接班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把设备隐患移交下一班,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人为的操作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操作者熟悉和掌握所有设备的性能、结构以及操作维护保养技术,达到“三好”(用好、管好、保养好设备)、“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对于精密、复杂和关键设备要指定专人掌握,实行持证上岗。坚持抓好“三纪”。安全、工艺、劳动纪律与设备安全运行管理紧密相联。(5)在设备的保养上要实行“三级保养”。指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日保)、一级保养(月保)和二级保养(年保)。(6)在设备事故处理上要做到“三不放过”。对一般设备事故按“三不放过”的原则处理,即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责任者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7)在设备改造和更新上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注意从关键和薄弱环节入手量力而行。对设备更新改造应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进行统筹规划、分清轻重缓急,从关键和薄弱环节入手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二是注意设备更新与设备改造相结合。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生产的设备同过去的同类设备相比,在技术上更加先进合理,但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具有投资小、时间短、收效快,对生产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强等独特优点,因此,必须把设备更新与设备改造结合起来,才能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注意设备改造与设备修理相结合。在设备修理特别是大修理时,往往要对设备进行拆卸,如果能在设备进行修理的同时,根据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生产的实际对设备作必要的改进,即进行改善性修理,则不仅可以恢复设备的性能和精度等,而且可以提高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大大节省工作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对设备进行改造时,应坚持科学的态度,尽可能地把设备修理与改造结合起来进行。

“六注意”:一要注意高温天气对设备的影响。在持续高温时,设备高效运转时需要注意温度过高的问题,防止设备燃烧和毁坏。二要注意雨水对设备的影响。进入雨季,空气潮湿,雨水多而勤,设备的防雨、防潮要提上日程。三要注意连续工作对设备的影响。野外工程项目,都在抢时间、争速度、连续作战,设备也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但设备保养、维护一定要跟上。四要注意设备状况。设备高效运转,难免因“疲劳”出现损坏或不在正常状态工作。切不可带病作业,必然造成大的损失。五要注意对“新手”的培训。生产大忙季节,难免招用一些临时工。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也陆续前来报到,对他们的工作热情应当鼓励,但是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使用的防护措施,一定要向他们交代清楚,经考核确定他们掌握这些技术后,方可上岗,否则,决不能开绿灯。六要注意加强对设备管理制度的学习。设备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必须经常学习,否则就是老职工也会淡忘,而不按制度规定领用设备,就难以落实设备管理制度,就有可能造成对设备的损害和对使用者本人的伤害。因此,要经常学习设备管理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开展工作。

三、社会稳定协调

安全生产是保护生产活动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宏伟蓝图的关键内涵。通过安全生产监管,全面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安全生产事关社会的安全稳定

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国家安全除了需要国防抗御“外患”外,在“冷战时期”,更需要重视“内忧”——技术风险(生产安全、信息安全)、自然风险(灾害、卫生事件)、社会风险(邪教、恐怖事件)、人为风险(治安与食品安全)等。安全生产状况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使所有劳动者拥有安全与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是社会协调、安全、文明、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安全问题不仅对生命个体非常重要,而且对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一就是人们都能安居乐业,有安全感。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安全和健康,对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成员的普遍安全感将对社会安全起稳定作用。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往往会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给受伤人员和死亡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终身难以平复的痛苦,使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突然失去完整。况且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独生子女将成为我国主要劳动力,这些人一旦发生伤亡事故和职业病,至少要影响3个家庭6个老年人的生活。即使实行高额赔偿、抚恤政策也很难消除人们的悲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罢工和游行示威事件,甚至酿成局部的动乱和全社会的不稳定。有的事故还会影响周边地区的安全,甚至超越国界,引起世界性的灾难和不安。随着人们生活的稳定、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需求关系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物质向精神发展。人们对于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的要求已经提高到为职工的生产劳动创造更为幸福、舒适的安全环境和秩序的一个更高层次。如今人们已把安全列为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则对人身的安全健康也就越来越重视,具体表现在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对劳动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某些危险度高、劳动条件差的企业和工作岗位招不到工,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安全保障的需求更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鞭策生产经营单位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劳动条件,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度,确保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二)安全生产事关中国国际形象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做好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提高职业安全健康水平和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是政府、国家和社会的重大责任与义务。如果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发生,职业病发病率过高,这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极为不利,也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提出安全生产标准国际化的要求背道而驰。中国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而作为社会进步重要标志之一的安全生产监管却滞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在矿山安全和交通安全方面尤为突出。落后的安全生产管理将对参加国际经济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无论从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出发,还是从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趋势,保证国际经济活动安全顺利的运行考虑,都应注重安全生产,否则将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安全生产水平反映我国“人权”标准

生命权和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保障劳动者、公众和个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落实安全生产方针、做好劳动保护工作,是重视人权、体现人权的最重要的原则。“劳工生命安全与健康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国际劳工组织推崇的基本理念。因此,每一个政府官员、企业生产经营人员或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站在人权的高度来认识安全生产工作。如果安全生产问题严重,将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指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安全生产现状一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每年的国际劳工组织大会上常有批评中国职业安全健康状况的发言,工伤事故与职业病问题也是世界人权大会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攻击中国“忽视人权”的借口之一。几乎每次中国发生重特大工伤事故,美国之音、BBC等国外媒体都大肆渲染事件的严重和影响。国外一些友好人士也对中国的职业健康安全状况表示担心和忧虑。1994年,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亚洲的死亡工厂》一文,对我国的南部特区“三合一”工厂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提出指责;当年,国际皮革、服装和纺织工人联合会秘书长尼·克内曾致函李鹏总理指责我国政府“没有使用有力的法律手段”,要求“政府制定相应的监察机制,并停止将工人宿舍设在工厂厂房内的做法”;进入21世纪,国际煤炭组织曾号召世界进煤国家联合起来,抵制进口“中国带血的煤”。这些事件都反映出安全生产问题对我国国际形象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问题表现出我国在维护工人的基本人权和安全健康事业方面还有较大不足,各类安全事故降低了我国公民的人权标准,使我国不得不承受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四、经济持续发展

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为两条边,安全是一条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这个三角形是不成功的。“经济发展再快,没有安全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任何一个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者、任何单位尤其是生产经营单位都要正确认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保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为经济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对任何国家、任何组织来讲,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物质保障

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频发,这些事故绝大部分发生在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过多依赖自然环境。因此,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增加安全投入,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必须有经济发展作后盾。所以,一定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安全投入,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提供经济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安全生产需要的大量投入,有赖于经济发展的支撑。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证明了这一点。众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l万美元时,事故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波幅很小;当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时,事故就得到有效控制。

(二)安全投资促进经济效益增长

安全是潜在的效益。所谓潜在,就是在初期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被发现或发觉,潜含在整个生产的全过程或结果之中。安全具有正、负效益的两重性,安全生产是潜在的正效益,不安全就是潜在的负效益。潜在的正效益来自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反之,都是潜在的负效益。正效益蕴含在整体效益中,不明显;而负效益非常明显,经济损失相当严重,有的甚至无法估量。即使经济效益好的生产经营单位,只有确保安全生产,平安无事,取得效益才是实实在在的,否则,就有可能产生负效益或效益的负增长。因此,我们要从安全与效益潜在的两重性中,进一步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把它看成生产经营单位整体效益的一部分。

安全效益的显现方式较为特殊,有“显性”和“隐性”效益。实施安全投入后,即可消除不安全因素,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益,或因工艺技术的改进,安全性能得以提高,产品产量也能大幅度上升,或产品质量提高而增加效益,这是显性效益,易被领导所接受。另一种安全投入看似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实际上却起着潜在效益的作用,其收益远大于其投入。投入的安全设施越好,伤亡、中毒事故的负损失就越少,相对增加正效益越多,企业安全度越高,越能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就越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就越能使精神力量变成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就越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为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打下扎实的基础,即为“隐性效益”。但这隐性效益往往是会被领导忽视的经济效益的增长点,我们决不可视而不见。因此,企业负责人应牢固树立安全防护效益观,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较高的盈利来自高效益,而高效益的前提是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企业要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好的安全环境对企业、对社会都有好的效益。劳动条件和环境的改善,能使职工在良好的安全环境下,心情舒畅地工作,伤亡事故势必减少,财产损失也会大幅度降低,工作效率相应提高,这是实实在在的长期效益,这在国内外的实践中已得到有效的验证。

可以断言,安全投资无论是人力投入还是资金投入,获取的经济效益都是可观的。安全投资和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有着一定的关系。安全投资少,会严重影响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进展速度和水平,另外,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制约。因此,生产经营单位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大安全投入。

(三)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安全是保护劳动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经济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的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没有安全的效益也只能是暂时的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同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经济发展与事故发生成正比,经济发展速度越高,事故发生概率就越大。但是,如果具备完备的安全设施、到位的预防措施,事故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

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如大型化工、冶炼、电站的投建和应用;大型建筑物的架设和施工,大型动力、机械设备的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数量和接触人数的增加;化工工艺的采用、高新技术的应用,等等,在给人类创造出巨大物质享受的同时,如不重视安全,同样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大型设备设施其危险源较原类似设备设施的类型增多,其能量剧增,如机械能、电能、热能、核能、化学能等,这些能量一旦失控,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频率就会明显增加,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如今安全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生产领域,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中。而这些大型设备设施一旦发生事故,更具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性。任何生产经营单位不能忽视安全风险,即面临造成人员伤亡、健康损害和设备、原材料、产品等财物损失方面的风险,也不能以资金短缺为由对安全不投入,更不能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急功近利片面追求产值。如果漠视安全,其结果必然是将安全风险转化为巨大的损失。

生产力三大要素中,人是最具决定性的要素。人类的生产活动自产生以来,便存在事故隐患,安全生产的本质就是不断消除隐患、遏制事故,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安全生产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而且行业风险越大,贡献也越大。生产是一种复杂的物质转换活动,活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类事故隐患。安全生产通过排除隐患、遏制事故,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