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在其历代祖先积蓄力量的基础上并吞六国,统一天下,而后在国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对外伐匈奴、伐南越,为巩固国防而筑长城、修直道等,第一次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的过程,肯定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记载了秦始皇称帝后开始骄奢淫逸,修驰道、造宫殿、修坟墓而又求长生,奴役黎民、挥霍无度,只听歌功颂德,不听任何意见的种种错误做法;尤其是写了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秦二世以非法手段篡取政权,倒行逆施,终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将秦王朝彻底葬送的悲惨教训。文章的叙事结束于秦二世被赵高所杀,子婴又杀掉赵高,不久即降于刘邦。强盛一时的秦王朝在一片血雨腥风中萧然谢幕,司马迁感慨良多,所以引贾谊的《过秦论》以代自己之论赞,细论秦之成败。如果将这篇作品与《李斯列传》参照,就等于一篇详尽细致的秦王朝的兴亡史,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作品篇幅很长,文章精彩、故事生动,是《史记》中的名篇。

《秦始皇本纪》写了昙花一现的秦王朝的始末,也相当细致地写了秦始皇的一生。司马迁是将秦始皇作为一个因缺少历史经验而招致失败的悲剧英雄来进行写作的,笔下有无限惋惜之情。

我们在这里选取的是秦始皇称帝后建立、实施一系列制度与措施的片段,表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与恢宏气度。司马迁对此尽管也有批评、不满,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赞扬的,这与《六国年表》所说的“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观点一致;文章亦表现出高屋建瓴的气势。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1):“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2),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3),已而畔约,击我南郡(4),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5)。今名号不更(6),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7):“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8),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9),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10):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11),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12)。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13)。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14),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15),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注释】

(1)丞相:此时的秦丞相为王绾(wǎn)。御史:此指御史大夫,掌监察、纠弹,地位仅次于丞相。此时秦的御史大夫为冯劫。

(2)李牧:赵国的最后一位名将。

(3)荆王:楚王。青阳:即今湖南长沙。

(4)击我南郡:楚反秦于南郡在楚王被虏后,非在楚王被虏之前,此与事实不合。

(5)“六王”二句:按,此处秦王所说秦灭六国之原因多为歪曲事实。所谓“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事,《韩世家》不载;“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事,亦不见于《赵世家》与李牧本传;“魏王始约服入秦”事,《魏世家》不载;楚“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楚反秦于南郡实在楚王被虏后,此处与事实不合;“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事实是后胜前乃受秦收买,哄骗齐王亲秦;迨秦兵击齐,“齐王听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这样说只是为了见出秦之师出有名,六国被灭是其咎由自取。

(6)名号不更:指还像以前那样称“王”。

(7)廷尉斯:即李斯。廷尉,九卿之一,全国最高的司法长官。

(8)“昔者”二句:指自天子的都城向四周辐射,千里之内是“王畿”;再向外辐射五百里为“侯服”;再向外辐射五百里为“甸服”;依次向外辐射,每五百里为一“服”,有“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这当然只是一种空想的安排,实际上无论五帝时,即至春秋战国,戎、狄等民族的聚落或国家与天子的封国是交错在一起的。五帝,史公以为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五人。

(9)残:残忍。贼:害,凶狠。

(10)博士:官名,帝王身边的侍从人员,以知识渊博者为之,掌参谋、议论。

(11)泰皇:即人皇。

(12)制曰可:前面的一大段文字是记载始皇与群臣讨论的过程,“制曰可”三个字才是皇帝下达的命令。从现有的标点本看,人们通常是作如此理解,但联系《三王世家》,可以认为从“令丞相、御史曰”至“他如议”,是由丞相、御史等共同起草的一个文件,其中记载了帝王与诸臣讨论该问题的过程;文件形成后,交由帝王审批,“制曰可”中的“可”字,即帝王最后在该文件上的批语。

(13)庄襄王:秦始皇之父。

(14)太古:此处犹言“远古”、“上古”。有号毋谥:光有生时的帝号,没有死后的谥号。

(15)以计数(shǔ):以数字相称。计,算,这里即指数字。

【译文】

秦统一天下后,秦王对丞相、御史下令道:“前者韩王交出土地,献上玉玺,声称愿做秦国的藩臣,但不久又背弃盟约,与赵、魏联合起来反叛秦国,所以我们兴兵讨伐他,俘虏了他的国王。我认为这很好,差不多可以永远结束秦、韩之间的战争了。赵王曾派他的丞相李牧来签订盟约,所以我们归还了他们作为人质的公子。但不久他们背弃盟约,在太原反叛我们,所以我们兴兵讨伐他,俘虏了赵国的国王。赵公子嘉又自立为代王,所以我们兴兵消灭了他。魏王当初约定服从秦国,不久又与韩、赵合谋袭击秦国,我们于是派兵前往讨伐,终于把他们击败了。楚王献出了青阳以西的土地,不久又违背约定,袭击我国的南郡,所以我们派兵讨伐他,俘虏了他们的国王,平定了楚国之地。燕王头脑发昏,他的太子丹竟然暗地里派荆轲前来行刺,我们只好派兵前去讨伐,灭了他们的国家。齐王建采纳后胜的计谋,与秦国断交,想作乱,我们派兵前往征讨,俘获了他们的国王,平定了齐国土地。我这么一个渺小的人物,居然能兴兵讨平暴乱,倚仗着列祖列宗的威灵,六国之王都已服罪,天下已经大体平定。如今若不更改名号,就无法与我们取得的功业相称,无法使之流传后世,你们讨论一下我应该用什么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一起上书说:“过去五帝直接管辖的地区方圆不过千里,千里之外是‘侯服’、‘夷服’的地区,诸侯有的朝贡,有的不朝贡,天子无法控制。如今陛下起义兵,讨残暴,平定天下,整个国家实行郡县制,一切命令都由朝廷统一发出,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连五帝也无法企及。我们慎重地与博士商量认为: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尊贵。因此我们大胆建议,大王您称为‘泰皇’,您的命令称为‘制’和‘诏’,您自称为‘朕’。”秦王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并采用古代的‘帝’字,合称为‘皇帝’。其他就按你们的意见办。”说罢便在他们的上书上批示曰“可”。于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皇帝下令道:“我听说远古之时只有生时的帝号没有死后的谥号,中古之时生有帝号,死后根据生前的表现加上谥号。这样做就等于是儿子评议父亲,臣子评议君主了,很没道理,我不采取这种做法。从此以后,取消谥号。我就叫‘始皇帝’,后世以数字相称,从二世、三世直到万世,让它的传递无穷无尽。”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1),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2)。方今水德之始(3),改年始(4),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5)。数以六为纪(6),符、法冠皆六寸(7),而舆六尺(8),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9),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10),然后合五德之数(11)。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注释】

(1)终始五德之传: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周而复始,引用到历史朝代的相承相变上。德,古代五行之说。指一种相生相克循环不息,当运时能主宰天道人事的天然势力。相传为帝王受命之符,帝王或朝代代表一“德”。

(2)从所不胜:应该依从周“德”不能战胜的“德”。秦人认为周朝是“火德”,能灭火的是水,因此秦朝是“水德”。

(3)方今水德之始:据《封禅书》,秦文公获黑龙,以为水瑞,秦始皇因自谓水德。

(4)改年始:指始皇改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

(5)衣服:指帝王在祭祀、朝会时所穿的礼服。旄(máo):饰有羽毛的旗帜。旌:编羽而成的旗帜。节:帝王所派使者所持的信物。旗:画有龙虎以及各种图案的旗帜。皆上黑:阴阳五行家以五行与五方、五色相配,说秦既是水德,其方位则在北,其颜色则主黑,故秦朝的服饰、旌旗皆以黑色为上。上,通“尚”。

(6)数以六为纪:什么东西都以“六”为单位。纪,准则。

(7)符:符节,皇帝使者的信物,以竹、金等为之。法冠:祭祀、朝会等隆重场合所戴的礼帽。

(8)舆六尺: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即车宽)为六尺。

(9)戾深:暴戾,酷苛。

(10)刻削:谓执法严酷。

(11)合五德之数:意谓秦朝的行政、司法,一切都与其“水德”相一致。

【译文】

始皇帝按照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相克的原理,认为周朝得火德,秦代替周的火德,就应该依从周德不能胜的水德。现在是水德的开始,应更改每年的起始月,群臣入朝贺岁都从十月初一开始。衣服、旗帜、符节的颜色都崇尚黑色。数目以六为单位,符节、法冠都是六寸,车子的宽度为六尺,六尺为一步,驾车的马用六匹。黄河改称德水,以此作为水德的开始。为政应果决酷苛,一切都取决于法律,执法严酷不能讲仁慈宽大,这样才符合水德的要求。于是施行严厉的刑法,对犯罪者从不宽赦。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1)。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2),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3),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4),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注释】

(1)毋:通“无”。填:通“镇”,弹压。

(2)周文武所封:实即武王所封,因武王灭纣时文王已死,武王乃托父命讨伐殷纣。

(3)皆为郡县:早在春秋时期各国已开始设立郡、县,但当时是郡县与有土封君相互错杂。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遂大规模地实行郡县制,但极少数的国内封君也还存在。

(4)公赋税:国家收敛上来的赋税。

【译文】

丞相王绾等人上书奏道:“诸侯国刚被消灭,燕、齐、楚地区偏远,不在那里封建王侯,无法维持那些地区的稳定。请立各皇子为王,请您准许。”始皇把这个意见交给群臣讨论,群臣都认为这个意见好。廷尉李斯则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封的子弟及同姓很多,但是后来亲缘关系疏远,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互相诛杀征伐,周天子也无法制止。如今海内仰赖陛下的威灵而统一,各地都设置了郡县,皇子功臣们都用国家收来的赋税加以重赏,很容易控制住。天下人都没有别的想法,这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好办法。封立诸侯不好。”始皇说:“天下人苦于无休止的战争,就是因为有诸侯王的存在。如今仰赖先祖的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又要建立诸侯国,这是埋下战争的种子,再想寻求国家的安宁,难道不是很难吗!廷尉的意见正确。”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1),郡置守、尉、监(2)。更名民曰“黔首”(3)。大酺。收天下兵(4),聚之咸阳,销以为钟(5),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6),车同轨(7),书同文字(8)。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9),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10)。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11)。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12),作之咸阳北阪上(13)。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14),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注释】

(1)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按,这只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刚统一六国时的数字。

(2)守:郡守,郡里的最高行政长官。尉:郡尉,郡里的武官,主管治安,缉捕盗贼。监:监郡,皇帝派驻该郡的监察官员,由御史担任,主管监察该郡的吏治。

(3)黔(qián)首:按,以“黔首”称百姓,不始于此时,然全国统一称黎民为“黔首”则自此时起。

(4)兵:兵器,当时多为铜制。

(5)(jù):夹钟,也是钟的一种。

(6)一:统一,划一。衡石:指重量单位。衡,枰砣。石,重量单位。丈尺:长度单位。

(7)车同轨:两轮间的距离一致。

(8)书同文字:指规定凡刻石一律用小篆,官方文件一律用隶书。

(9)北向户:指今广州、南宁等地区,因其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门窗往往向北开。

(10)“北据河”二句:此即令蒙恬筑长城事。塞,城障。并(bàng),挨着,沿着。辽东,秦郡名,其辖区约当今辽宁东部直达今朝鲜平壤西北。

(11)诸庙:秦国历代先王的祭庙。章台:秦宫名。上林:即上林苑,秦朝的皇家猎场。渭南:渭水之南。

(12)写放(fǎng):模仿,仿照。写、放,都是仿效,模仿的意思。

(13)作:建造。阪:山坡。六国宫殿在秦时咸阳城北部的宫城北侧。

(14)雍门:地名,当时咸阳城的大西南。泾、渭:泾水与渭水的汇流处。

【译文】

于是把天下分成三十六郡,每个郡设置郡守、郡尉和监郡。把黎民百姓改称为“黔首”。让天下人聚集饮宴以示庆贺。收缴天下的兵器,汇总到咸阳,熔铸成若干大钟、大,又铸造了十二个大铜人,各重千石,放在宫廷内。统一法律和度量衡,统一车轨的尺寸,统一全国的文字。秦朝的版图东境到达大海及朝鲜,西境到达临洮、羌中,南境到达门窗要向北开的地区,北境以黄河作为要塞,沿着阴山直至辽东。把天下十二万户富豪迁到咸阳。秦朝历代先祖的祭庙以及章台宫、上林苑都设置在渭水南岸。秦每灭掉一个诸侯国,就模仿那个国家宫殿的模样,在咸阳城北的山坡上建造一座。这些建筑向南对着渭水,从雍门以东直到泾水、渭水的汇合处,殿宇之间有天桥与各殿长廊相连相通,把从各诸侯国获得的美人、钟鼓,都安置在这些宫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