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光大道统的亚圣
孟子的历史地位
一、给予孔子以先圣的定位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战国时期就已著名于世。《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孟子列为儒学之一派。《韩非子·显学》称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即有“孟氏之儒”。《史记·儒林列传》云:“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但是其学并不为当政者所重,故太史公谓时人“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大体上孟子与荀子并列,被世人视为诸子百家中一流学者而已。汉唐之间,《孟子》依然是子书之一,孟学不甚发达。
然而诸子百家功用有所不同,正如牟宗三先生所指出:孔孟之儒学,其宗旨在为社会“立教”,确立人生价值之基本方向,而于现实政治问题之解决有所忽略,故当时不切实用(参看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法家现实感强烈,能够富国强兵,故受到当政者欢迎。不过,法家缺少文化价值理想,其工具理性之法、术、势,可以作为治国的手段,难以作为信仰而普及和长久。儒学则相反,它在先秦不被列国诸侯所欢迎,而在汉以后的二千多年中,却一跃而成为官学和学术主流。因为它开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为政治和人生提供了一种令人向往的价值理想。孔子在汉代即被社会公认为圣人,不过人们习惯于把周公和孔子列在一起,并称周孔。荀子之学重礼乐制度,故其礼学在汉代颇为兴旺,以其学能服务于汉代宗法等级制度之建设。
孟子之学重心性修养,内在生命深厚,被充分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故其学初不显耀而后续力强大,越来越为社会所看重,其文化地位与日俱增。唐代韩愈首次大力推尊孟子,以为荀子和扬雄皆“大醇而小疵”,只有孟子是“醇乎醇者也”,其定评为“功不在禹下”(《与孟简尚书书》)。宋至元,随着新时期哲学主题向心性之学的转移,孟子的地位上升为亚圣,人们并称孔孟,《孟子》则由子书上升为经,列为“四书”之一,学者所必读。以后,不仅孟子在儒学史上具有了不同于诸子的崇高地位,而且他的思想和精神渗透和扩展到一般士人和民众之中,从而成为一种中华精神,对社会一直发挥着积极影响。
历史上著书立说者多矣,时兴而时湮者不知凡几,能领风骚上百年者屈指可数。时愈久学愈彰而光照古今者世所罕见,孟子就是这样的出类拔萃者。时至今日,孟子不仅仍活在人们心中,他的言行风貌更展现出空前鲜活的魅力,激励着当代有识之士向上、向前,孟子的精神生命是不死的。
二、打造孔子儒家的道统
孟子一生最服膺孔子,谓“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孔子乃“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他的愿望就是“学孔子”。《孟子》一书常引《论语》,或依孔子的学说而立论。孟子晚孔子二百年,却是孔子后学中最能领会和继承孔子思想精髓的学者。例如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三代开国圣王为楷模,曾赞颂“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孟子则反复称赞尧舜禹汤,认为尧舜以仁心爱民、以德服天下,大禹治水有功,汤与周文武吊民伐罪,他们实行王道,永为后世法则,故言必称尧舜。
孔子的学说以仁学为核心,强调仁者爱人,爱人的体现则为忠恕之道,其在家族则为孝悌,其在政事则为惠民、富民,其在友朋则为诚信崇德、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孟子之学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仁义并举,进一步发扬了仁学的精神,他将仁爱的内涵揭示为“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谓“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则仁学即是人学;又谓“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此即孝悌之义;仁心发为仁政,则需制民之产;当生命与正义不可得兼时,要“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
孔子重义利之辨,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人应“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取之有道;孟子说梁惠王“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又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孟子·尽心上》),为善者即合于义者也,可知孔孟皆主以义导利,同时又皆以私利为利,以民利为义,故孔子讲“其养民也惠”(《论语·公冶长》),孟子讲“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认为自己肩负着天的使命,为人间传承文化,故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孟子亦以天命之承担者自居,故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在道德修养上孔子强调自省自责,故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的话,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而孟子更是反复强调自我批评的重要性,他认为出现了不理想的事情,要先检查自己是否做得妥当,故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这就形成了儒家严于律己的修身态度。
孔子、孟子皆是教育大师。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学生循循善诱,以私人讲学的方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孟子继承孔子的事业,在参政受阻之后,致力于民间教育事业,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为人生之大乐,并总结出教育的五种方式:“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才)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他的教育思想是生动活泼的。
以上种种,都足以说明孟子是孔子的忠实学生,在思想上与孔子一脉相承。
孟子之所以成为亚圣,与孔子并列为早期儒家的主要代表者,不仅在于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更在于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许多新观念,有独特的精神风貌,补充了孔子的思想,光大了儒家的道统,提高了儒学的水准,给后来儒学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并且使一般士人和民众受其泽惠。孟子在历史上有其特殊的贡献,是一面鲜艳的思想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