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仁学:儒学的当代理论转型
孔子在集夏商周三代礼文化之大成的基础上,提出仁学,把礼乐制度文化上升为礼义精神文化,以仁导礼,仁内礼外,使礼文化具有了鲜活的内在人学生命,昭示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人本主义方向,这是孔子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仁学是孔子儒学的精华所在,也是儒学在当今时代实现理论转型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回溯中国思想史,历代儒学思想家中,不乏对仁学作创新性解释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先秦之后不断出现的新儒家学派里,多数学者并不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建立在仁学的根基上,总是对仁学这条主脉有所偏离,而另立一核心理念,使孔子仁学不能以浩大气势直贯而下,却常常隐没在众多新理念之中,以至于到了近代,儒学变成礼学,有礼无仁、有理无情,成为束缚人性的礼教,被世人诟病。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儒学史上,植根于孔子仁学开出自己思想学说的,屈指只有两家:先秦孟子的仁义之说和近代谭嗣同的《仁学》。
今天的世界,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要求普遍伦理,另一方面一神教原教旨主义、物质功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却横行天下,因而族群冲突空前加剧,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空前严重,人类处在方向迷失和困境之中。时代在呼唤新人文主义出来推动文明对话,而孔子仁学最具有博爱精神与协调智慧,可以经过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发挥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正在和平崛起,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文化主干和代表中华身份的儒家文化将在民族文化复兴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这是毋容置疑的。
然而儒学必须在时代精神照耀下进一步展现其精华所在并实现新的理论转型,才能与时代同行,为儒家文化的更新与普及提供学术支撑。这是当代中国学者的历史使命。新仁学的构想和提出,就是自己在社会责任驱动下所进行的一种初步的理论探索,也是多年来自己所思所悟的一次整理和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