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

(《周礼》)

汉字身世小档案

■《说文解字》:“弓,以近穷远。”周代时,弓箭之制早已大备。

■《周礼·考工记》载:“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可见制弓有严格的要求。

“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汉字都与弓箭有关。我们来看看“弓”是怎么造出来的,冷兵器时代,在古代中国地位极其重要的“弓”都有哪些有趣的讲究。

弓,甲骨文字形,很明显是一张弓的象形,弯曲的部分为弓体,上面的一撇是松弛的弓弦。因此,这是一张弛弓,没有拉开的松弛之弓。而且这还是一张反曲弓,即弓体中央的弧形部分向里凹进,发射威力更大。清代学者孔广居说:“弓藏则弛。兵为凶器,藏之时多,故取其象也。”甲骨文字形,这是一把张开的弓,而且还是一把复合弓,即用多层竹木制成弓身,上下用兽筋缚紧,区别于用单层竹木制成的单体弓。金文字形,张弓。金文字形,弛弓。小篆字形,紧承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而来。

《说文解字》:“弓,以近穷远。”弓箭的发明者其说不一,《山海经》云“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还有的古籍称是黄帝的大臣发明的,或者是射日的羿发明的。不过考古发掘显示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了弓箭,当然是最简陋的单体弓。

周代时,弓箭之制早已大备。据《周礼》载,周代有“司弓矢”一职,“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其中六弓为:“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质者,夹弓、庾弓以授射犴侯、鸟兽者,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使者、劳者。”

“甲革”指皮革所制的兵甲;“椹(zhēn)”是斫木制成的垫板,“质”是箭靶,“椹质”即厚木板的箭靶。甲革和椹质厚而坚硬,因此要用王弓和弧弓这两种强弓来射。“犴(àn)”是一种野狗,“侯”是箭靶,“犴侯”即用野狗皮所制或装饰的箭靶。射犴侯和鸟兽不需要用最强的弓,夹弓和庾弓射力较弱,用之即可。唐弓和大弓则是强弱程度中等的弓,适合学习射术者、使者和勤劳王事者所用。

制弓还有更严格的要求。《周礼·考工记》载:“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六材的取用要合乎时令。何谓“六材”?“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干”即弓干、弓身,讲究的是射得远,因此要在冬天斫木制成,取其坚硬;“角”即弓角,指缚在弓干中部、增加强度的兽筋片,讲究的是射得快,因此要在春天用水煮角,使其柔韧;“筋”即弓弦,讲究的是射得深,因此要在夏天制筋,取其弹性大,又不会紊乱;“胶”即黏合的弓胶,“丝”即缠绕使之坚固的弓丝,“漆”即外涂防寒的弓漆,秋天的时候用这三种材料将弓干、弓角和弓筋组合在一起,经过一个冬天,整张弓就不会变形。

此外还有用弓的种种礼仪,极为烦琐,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