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童之狂也且

(《诗经》)

汉字身世小档案

■“且”和“俎”指祭祀时的几案。

■ 将祭牲的肉盛放在专用的几案上祭祀祖先,就是“祖”,引申指祖先;在房屋或者祖庙之内祭祀祖先,就是“宜”,表示合宜、适宜之意。被借用为虚词之后,“且”的本义就只存在于“宜”“祖”“俎”这些汉字中了。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字典和网络文章将“且”这个汉字释义为雄性生殖器的象形。举例而言,比如谷衍奎先生在《汉字源流字典》中的释义:“甲骨文像雄性生殖器形,是初民生殖崇拜的体现。人类靠生殖繁衍,故或另加示,表示祭祀祖先。”

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对“且”的甲骨文字形想当然地望文生义;第二,未能考察古人祭祀祖先的程序;第三,没有把“且”系列的汉字综合在一起考量。

且,甲骨文字形,上述释义错误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想当然地把这个字形看成了男性生殖器的象形,但这个字形其实是盛放祭肉的几案的象形。

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综合多位学者的意见,认为盛放祭肉的几案由断木制成,“且”外面的轮廓像断木的侧视图,里面的一横或两横是增绘出的横断的断面,断面本应为椭圆形,但因为甲骨文是用刀具等锐利工具契刻在甲骨上面,无法契刻出椭圆形,只能契刻成一横或两横的形状。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则认为:“中有二横,犹今阁物之几,中有格板耳。其数或一或二,本无定式。”

其实,“且”里面的一横或两横,只是几案上用来隔开食物的隔板,起初并没有一格或二格的具体数量规定。

且,金文字形小篆字形,这个几案的样式更显美观,哪里像男性生殖器的样子了?

《说文解字》:“且,荐也。从几,足有二横,一,其下地也。”许慎的意思是说:最下面的一横表示几案可以放在地上;两足之间有二横,起支撑作用;所谓“荐”,是指荐物于上,把物品放置在几案之上。

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继续写道:“金文中俎字皆作且,亦用且为祖字。俎之所在,即所以祀祖也,义相成。”“且”这个几案上盛放了两块肉,就是“俎”,乃是礼器,为祭祀所用,故称“礼俎”。古人祭祀必杀牲,此即“俎”字左边两块祭肉的由来。这就是上述释义错误的第二个原因:未能考察古人祭祀祖先的程序。

上述释义错误的第三个原因,是没有把“且”“宜”“祖”“俎”这一系列的汉字综合在一起考量。假设“且”是男性生殖器这一释义可以成立,固然可以解释“祖”和“宜”的造字思维,比如说人类靠生殖繁衍,因此加上一个表示祭祀的“示”组成“祖”字,表示祭祀男性祖先;比如说将男性生殖器形状的祖先牌位或木主放置于房屋之中,有了安放之处,因此表示合宜、适宜之意。但这一释义却无法解释“俎”的造字思维,男性生殖器里面或上面放置两块肉干什么呢?有人认为这是表示将祭肉放置在代表祖先的男性生殖器之前,用来祭祀,但“俎”的字形中,两块肉都放置在“且”的里面或上面,从没有放置在“且”的前面。况且,完全无法想象祭祀祖先或神灵的时候,在祭台上放一根男性生殖器,简直是亵渎祖先和神灵!

因此,“且”和“俎”指祭祀时的几案,正如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的总结:“俎由切肉之器逐渐演变为祭神时载肉之礼器。”那么“祖”和“宜”也就很容易解释了:将祭牲的肉盛放在专用的几案上祭祀祖先,就是“祖”,引申指祖先;在房屋或者祖庙之内祭祀祖先,就是“宜”,表示合宜、适宜之意。

如果认同以郭沫若等为代表的学者释“且”为男根,那么对《诗经·国风·褰裳》中的名句“狂童之狂也且”就无法给出符合语境的释义。实际上,在这句诗中,“且”是作语气助词(或语辞)的。

被借用为虚词之后,“且”的本义就只存在于“宜”“祖”“俎”这些汉字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