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管理职能的深化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个基本职能,早在20世纪初管理学界就已有认识。到现在为止,这种认识仍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随着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客观环境对管理工作要求的变化,人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职能。更确切地说,是对原有四个基本职能的某些方面进行强调,从中分离出一些新的职能,如决策、协调和创新职能。

有人为了强调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把决策从计划职能中分出作为一个管理职能,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渗透到管理的所有职能中,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称作决策者。

有人将协调也视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包括对内协调和对外协调,对内协调的核心是沟通,对外协调的核心是公关关系。

伴随着新经济的发展,有人又将创新列为一个管理职能,认为创新是组织活力的源泉,关系到组织的兴衰成败,而且现代管理面临着动荡环境,新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创新是组织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所谓创新,就是指企业运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方式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和生产组织等进行重新组合,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和获得最大利润的过程。

鉴于以上观点,本书认为,管理的职能除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基本职能外,创新也应作为管理的职能之一。在计划职能中包含决策,在领导职能中包含协调。

第五节 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故事: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一个木匠,拥有一把锐利的斧头与惊人的体力,一天可以砍下20棵以上的树,但慢慢地,他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所砍的树却越来越少。他的朋友不忍心看他日夜不停地砍树,建议他说:“把斧头磨利一些再继续砍树吧!”他说:“我哪有时间磨斧头,我正忙着砍树呢!”

解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花点时间学习和领会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用来指导管理实践,会避免走许多弯路。

管理原理指的是管理领域内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它是以大量的管理实践为基础,经实践检验和确定,能够指导管理实践,能够反映管理行为规律性和实质性内容的道理。它对于管理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和权变原理。

一、系统原理

“系统”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语中,原意是指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从管理的角度定义,“系统”是指由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若干个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整体。该定义包含三层具体含义:第一,任何系统均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单个要素不能构成系统;第二,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形成了特殊的系统结构;第三,系统具有不同于各组成要素独立功能的新功能,也就是说,系统不是个别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一个具有新功能的整体,而且,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可以形象地比喻为“1+1>2”。

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系统,都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按一定结构关系构成,都与外部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系统内部都存在一定的纵向和横向分工。系统原理的主要思想是,要实现组织的任务和目标,一方面要根据环境条件对组织进行科学设计,使组织的社会职能、结构体制、权责配置、运行机制等与外部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另一方面要对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从整体的、相互关联的角度处理问题,而不能从局部的、孤立的角度处理问题。

二、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本的原理。它的主要思想是,人们在管理活动中要坚持一切以人为核心,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及组织的最重要资源,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体来说,人本原理包括以下内涵。

1.人力资源开发

在各种资本投资中,对人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人本原理角度的人力资源开发,表现在对组织成员的培养和激励上,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员工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工作中学习、交流中学习和专业培训。

2.引导性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本质上是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不需要权威和命令来组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安排资源等,而是以引导来代替权威和命令,注重情感沟通,最终有效地完成既定的目标。

3.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即管理者允许组织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管理,认真听取员工对工作的看法,积极采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员工参与管理会使工作计划和目标更加趋于合理,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以及对组织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4.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优秀的组织不仅在于它具有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人才,而且还体现在它的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上。企业文化对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引导、激励和凝聚作用。

三、责任原理

职责是整体赋予个体的任务,也是维护整体正常秩序的一种约束力。管理者为了完成既定的生产或经营任务,需要为每位员工分配工作任务,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各职位的任务,即职责。

职责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分工只是对工作范围做了形式上的划分,至于工作的数量、质量、完成时间、效益等要求,分工本身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必须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方式对每个人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首先,职责界限要清楚,应按照与工作目标联系的密切程度,划分出直接职责与间接职责;其次,职责内容要具体,便于执行与检查;再次,职责中规定协同配合的内容,即规定该岗位同其他部门、岗位的联系和要求;最后,职责一定要落实到个人,做到事事有人负责。

明确职责以后,就要赋予相应的权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支配、使用权。在职责和权限匹配上要做到责权对等,责大权小,任务不易完成,权大责小,会造成滥用职权。此外,还要和利益挂钩,确定职责的目的是实现工作目标,而目标的实现最终要给单位和个人带来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在给员工分配职责时,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超过员工能力的职责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低于员工能力的职责对员工没有激励意义。

四、效益原理

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效益高,才意味着管理有成效,管理必须追求效益的提高。

效益原理是指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都要以实现有效性、追求高效益作为目标。有效地发挥管理功能,能够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带来企业高效益;反之,落后的管理会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降低企业活动的效率,影响企业的效益。效益原理体现在以下原则:

(1)价值原则 即效益的核心是价值,必须通过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实现价值最大化。

(2)投入产出原则 即通过尽可能小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有效产出,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边际分析原则 即通过投入产出微小增量的比较分析,来考察实际效益的大小,以做出科学决策。

效益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社会效益会促进经济效益。管理应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