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其他辅助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因此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价值。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演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可靠实用方法。心肌受损,供血不足、药物和电解质紊乱都可引起一定的心电图变化,有助诊断。
【临床意义】
1.P波:
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正常范围常表示心房肥大。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
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
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超过正常值,可能为右室肥大。如果六个肢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区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水肿、黏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4.Q波:
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死等。下移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伤。上抬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渗出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等。
5.S-T段:
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S-T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等。
6.T波:
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钾血症等。T波明显倒置且两支对称,顶端居中(冠状T波)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室肥大。T波轻度升高一般无重要意义,如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超急性期、高钾血症。
7.Q-T间期:
凡Q-T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0.03秒以上者称显著延长,不到0.03秒者称轻度延长。Q-T间期延长见于心动过缓、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力衰竭、低钙血症、低钾血症、冠心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Q-T间期缩短见于高钙血症、洋地黄作用、应用肾上腺素等。
8.U波:
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服用强心药洋地黄等。U波倒置见于冠心病或运动测验时;U波增大时常伴有心室肌应激性增高,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需要检查人群:作为心血管健康体检和各种心肌心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检查。经常感到胸闷,心悸、心慌、头昏、眼花、心前区不适或疼痛等症状时都应做心电图检查。
(二)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检查是通过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每一个活着的细胞都进行着生物活动,并在脑电图上产生特定的波形,如:α、β、θ、δ等波。关于大脑的生理病理状态就刻印在这些复杂的脑电活动中。脑电图检查是将脑的自发的生物电放大后显现或记录下来的一种检查脑功能的方法。它是CT与磁共振等检查不能替代的一种检查脑功能的手段。且科学、安全、无创。脑电图可直观的了解脑电波的分布情况。
正常脑电图可分以下四型:α形脑电图、β形脑电图、低电压脑电图、不规则脑电图。正常人的脑电图根据频率及波幅不同,可以分为α波及β波两种。
异常结果:异常脑电图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异常。
(1)轻度异常脑电图:
α节律很不规则或很不稳定,睁眼抑制反应消失或不显著。额区或各区出现高幅β波。Q波活动增加,某些部位Q波活动占优势,有时各区均见Q波。过度换气后出现高幅Q波。
(2)中度异常脑电图:
α节活动频率减慢消失,有明显的不对称。弥散性Q活动占优势。出现阵发性Q波活动。过度换气后,成组或成群地出现高波幅δ波。
(3)重度异常脑电图:
弥散性Q及δ活动占优势,在慢波间为高电压δ活动。α节律消失或变慢。出现阵发性δ波。自发或诱发地出现高波幅棘波、尖波或棘慢综合波。出现暴发性抑制活动或平坦活动。
脑电图异常对下列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1)意识障碍性疾病(嗜睡、昏迷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脑肿瘤、脑脓肿、脑转移癌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等。
(3)癫痫。
(4)颅脑外伤:脑震荡、脑挫伤等。
(5)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血栓。
(6)颅内炎症和脑病:病毒性脑炎。
需要检查人群:怀疑脑部有异常情况患者。
(三)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是通过肌电对疾病进行辅助检查的一种手段。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及应用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方法。英文简称EMG。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通过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安静情况下有无自发的电活动,以及肌肉大力收缩的波型及波幅,可区别神经源性损害和肌原性损害,诊断脊髓前角急、慢性损害(如脊髓前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疾病),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病变(例如肌电图检查可以协助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和预后)。另外对神经嵌压性病变、神经炎、遗传代谢障碍神经病、各种肌肉病也有诊断价值。此外,肌电图还用于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追踪疾病的恢复过程及疗效。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作肌电图的自动分析,如解析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以及巨肌电图等,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需要检查的人群:
(1)脊髓疾病。
(2)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3)神经根压迫症。
(4)肌源性疾病。
(5)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6)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疾病。
(四)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是给予受检者某种诱发刺激后,从受刺激的感觉器官以诱发反应的神经发放形式沿特定的神经通路向中枢传递。诱发信息在神经通路的不同水平上不断组合,最后到达大脑,并引起一系列的皮层电活动,经电子计算机平均叠加后以电活动的方式,在头皮电极中记录到。因诱发刺激信息与诱发反应间有恒定的时间关系,所以根据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通路的长度,便可判断诱发电位的每个波所代表的神经通路不同水平的电活动。当神经通路某一节段出现异常时,诱发电位的相应部分就会出现改变。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三类: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和听觉诱发电位。
(五)红外热像技术
临床红外热像技术是利用红外线辐射成像原理观察人体表面温度变化分布、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一门现代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产物。红外热像技术在国外临床已应用50多年,近20余年来我国临床应用与研究也有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疼痛临床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理论上讲,任何物体的温度只要高于绝对零度(-273℃)就会从其表面辐射出远红外线。正常人体能够维持一定的体温并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散红外辐射能。当人体患病或发生某些变化时,这种全身或局部的热平衡遭到破坏,就会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组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因此测定人体温度分布的变化,将有助于辅助疾病的诊断。
红外热像图(Infra-red thermogram)是利用红外热像仪摄取的机体功能温差显像图,它能够灵敏反映并精确记录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体表温度的变化和分布,是一项通过体温变化观察研究疾病的无创性功能检测技术。
1.红外热像检测主要反映机体组织功能变化,兼有形态学检查与功能检查相结合的特点。
(1)无损伤性:以往的影像学仪器,其成像原理都是借助射线或超声波、标记药物、造影剂来实现的,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而红外热像仪则完全不同,它本身不发出任何射线,所以对人体没有任何损害,对周围环境也无污染。
(2)非接触性:红外热像仪除了要求患者在稳定的环境温度下暴露被检部位外,没有任何其他要求。人体与摄像点的距离在0.3~3.0m之间,不用接触被检查者的身体表面,因而不会遭受任何检查痛苦。
(3)应用范围广:从理论上讲,凡是能够引起人体组织热功能变化的疾病,都可以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查,因而可用于健康查体、疾病提示、疗效观察和随访以及临床科研等。
总之,红外热像是一种比较灵敏、快速、方便、无创的显像技术。然而,同其他显像技术一样,红外热像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它是经计算机处理的彩色平面图像,不能立体定位。另外,一些非疾病因素也可影响体表的温度,如人种、性别、年龄、地域、胖瘦、不同生理状态(如妇女经期、孕期)、药物、精神状态等,因此在分析红外热像图时应加以注意。
但是要注意的是,红外热像仪只能客观的为医生提供目标部位的热分布情况,本身只是个热像测温仪,必须结合临床及其他临床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诊断。
2.应用范围:
(1)人群健康普查:由于大多数疾病都会引起人体组织的温度场变化,而且检查的成本低、无损害,所以可成其为体检和健康普查的仪器。
(2)临床辅助诊断:1)炎症与疼痛部位的确诊;2)肿瘤的提示;3)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病变的提示。
(3)疗效观察和随访:用红外热像仪可以随时观察病变部位的温度变化,因而能够较早发现治疗效果的倾向,判断疗效并及时调整方案,指导医疗过程。如星状神经节阻滞时患侧头、颈、前胸及上肢的温度升高,为阻滞成功的标志之一。又如腰腿痛伴有下肢发凉的患者,经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后,除了症状体征的改善外,红外热图的变化更能客观地反映疗效。
(4)临床科研:红外热像图直观地展示人体各部温度的二维分布场,这为生理学、病理学等研究提供了又一新的手段。
3.正常热图 人类虽然是恒温动物,但不同生理状态下的不同部位其体温是绝对不同且不断变化的。
红外热像图中可分为五个不同程度的温度区:
(1)温区:为机体正常温度区,也是观察温差的基准区,如正常上臂中段的温度。
(2)热区:温度高于温区的部位。可为正常的生理热区,也可为高于该部位生理温度的异常区域。
(3)高温区:温度明显高于该部位生理温度的异常区域。
(4)凉区:温度低于温区的部位。可为正常的生理凉区,也可为低于该部位生理温度的异常区域。
(5)冷区:温度明显低于该部位生理温度的异常区域。
一般说来,正常人的皮肤温度从头面到四肢,左右两侧是对称的。头面部、躯干部温度最高,四肢近侧端要高于远侧端,但手指、足趾有时反比肢体温度更高,上肢温度比下肢温度高约2~3℃。胸部左侧比右侧皮肤温度略高,脊柱近中线部位比躯干两侧温度要高。皮下脂肪多的部位皮温较低,软组织少的骨突起部位皮温亦较低。女性体温变异较大,乳房温度受月经周期、妊娠、产褥期影响明显,有时因血管分布的差异左右不对称。毛发多的部位温度较低。因此,应用红外热图诊断疾病首先要了解正常热图变异规律。同时应清楚,所谓正常热图也是相对而言,由于不同人种、性别、年龄、地域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会有相应的变异。
4.常见疼痛性疾病热图 当机体发生某些病变时,热图也会随温度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炎症或急性软组织损伤时,往往局部温度升高。慢性劳损、神经损伤、囊性病变或脓肿慢性期,局部温度降低。肿瘤细胞因代谢旺盛多数温度升高,而血管病变视病变部位的供血情况而异。
(1)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因繁多,症状复杂,以往无一种仪器可以直接客观描记疼痛,这给正确的诊断、治疗和深入研究带来相当大的困难。有研究表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腰背部的温差及患侧与临区温差明显高于正常人,红外热像为异常或明显异常。
(2)肩周炎:应用红外热像可以鉴别肩周炎急慢性期的病情变化:急性患者皮肤温度较正常人高出3~4℃,慢性患者皮肤温度较正常人低3~4℃,因此可为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3)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区与周围组织温差在0.3~2.2℃之间,平均温差1.2℃,并且发现其温差变化与血沉增快程度成正比,血沉愈快者,温差愈大。有研究表明,强直性脊柱炎的热图改变,比X线片、CT、ECT检查更为灵敏,对AS的早期诊断有指导意义。
(4)雷诺病:雷诺病是一种进行缓慢的肢体末端动脉痉挛导致的循环障碍性疾病。应用红外热图检查可见,手指温度差异特别明显。小动脉痉挛区呈暗黑色阴影或不显影;非痉挛区温度较高,辉度较亮,两者对比,反差强烈。有效治疗后,温差明显减小。因此,红外热图不但可以早期明确诊断,而且可以判断治疗效果。
总之,红外热像仪的操作简单,但红外热图的分析并不容易。首先要熟悉正常人体热图,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分析热图并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方能做出客观的描述和正确的结论。
(孙明洁 张 宁 刘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