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理资本,做自己的HERO

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实验人员将一只小白鼠丢入装满水的杯子,一般来说,它的生命只能维持8分钟左右。但是,如果在小白鼠挣扎到5分钟左右的时候,放入一个跳板,使它可以爬出杯子,活下来,那么,若干天后,再将这只大难不死的小白鼠放入同样装满水的杯子时,它竟然可以在里面坚持24分钟,是原来的3倍!

基于此,心理学家认为:没有逃生经验的小白鼠,只能凭借自身的体力挣扎求生;而有过逃生经验的小白鼠,却多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它相信会在某一个时刻,有一个跳板出现,把自己救出去,所以它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


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积极心态,或者说,是小白鼠在前一次成功的逃生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种心理资本——“希望”。

心理资本HERO是什么?

对心理资本的研究,最初源于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2002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概念。200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路桑斯(Luthans)等一批组织行为学者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主要框架,提出了心理资本的具体概念。

路桑斯把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韧性、乐观等四种引导正向的力量。这四种心理能力的首字母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词“HERO”。

其中,“H”代表希望(Hope),指的是面对工作和生活时的意志,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比如,你决心要做一件事情,你愿意花上数月时间,坚持不懈,直到完成。

“E”代表自我效能(Efficacy),也就是对于成功的信心,指的是个体是否相信自己在从事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这是自我认知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

“R”代表韧性(Resiliency),指的是心理弹性。当身处逆境和被困难困扰时,个体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原来的自己取得成功,这就是韧性。韧性是一种“可开发的能力”,它能使人从逆境、冲突及失败中快速回弹和恢复过来。

最后的这个“O”,代表乐观(Optimism),指的是个体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方式。这里的“乐观”,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者不切实际的自我膨胀,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灵活的乐观,是一种从自律、剖析过去、权变与未雨绸缪中获得经验的现实能力。

心理资本这些丰富内容,吸引了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与关注。

心理资本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心理资本是一股储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永不衰竭的力量,它能够帮助个体调节由于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带来的心理与生理问题,提升个体的幸福感、满意度等正能量水平。

心理资本决定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心理资本被它的提出者路桑斯称为“继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之外的第四大资本,超越了现有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其中,人力资本指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获得,也会随着时间和经验不断积累,解决的是“你知道什么”的问题。社会资本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也就是“你认识谁”的问题。

而心理资本关注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人”或“你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相对于资金、市场和技术而言,心理资本是实现人生发展的原动力,能够为个体乃至组织带来决定性的竞争优势。所以,对于个体而言,心理资本的价值可以超越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价值。

希望、自我效能、韧性、乐观这四种力量混合,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带来一系列积极的结果。比如,你是一个满怀希望的人,拥有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意志力”和“路径”,所以,当你遇到各种困难时,你会有更强的动力、更丰富的能力去克服困难,因而也会更有韧性。并且,在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越来越强,也就是说,对成功的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此时,你身上具有自我效能、希望、韧性这三个重要因子,它们会协助你把奋斗的过程理解为“可控的”,这是一种内归因的认知方式,有助于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哪怕你刚刚因为经济危机被公司裁员,这种乐观的思维习惯也会帮助你对未来保持积极态度,你会相信自己,相信经济环境终将改善,也相信自己会重返工作岗位。或者,这种乐观让你相信这也许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好时机。

心理资本关注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人”或“你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它是一种个体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韧性、乐观这四种正向的心理能力。这四种正向能力的首字母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词——HERO。

召唤我们内心的英雄(HERO)

提升心理资本是一种增强内心力量、促进个体成长的有效方式。具体措施,也需要从H、E、R、O这四个方面着手。

希望(Hope):坚定与变通

对未来满怀希望,必须具备两项密不可分的能力,一项是锲而不舍的精神(意志),另一项是及时变通的能力(途径)。

高水平的“希望”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有明确的目标;第二,有坚定的意志,能投入很多精力,相信自己可以掌控命运等;第三,即使既定目标无法达成,也能及时转移至替代目标,并继续追求。

而现实情况是,当人们在实现某目标过程中受阻时,不会及时变通、调整方向,舍不得自己之前的投入。经济学上会把这些已经付出、不能再收回的时间和精力统称为“沉没成本”。比如,一位教龄10年的小学老师告诉我,他其实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只是不舍得辞职,“毕竟付出了10年”。显然,他被“沉没成本”困住,放不下过去的投入,也就无法去追寻真正想要的东西。

自我效能(Efficacy):分解与学习

简单来说,自我效能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相信我能行”。

要想提升自我效能感,首先要擅长分解目标。当面对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部分,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然后一个个地达成,在这一过程中频繁地体验“小成功”,进而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比如,很多学英语的人会把背单词视为最困难的部分,那么不妨把一本厚厚的300页单词书分成30个部分,坚持每天只记住10页单词,不断体验这种“小成功”,累积对自己的信心,这是培养自我效能的关键。

其次,要充分地发挥榜样的作用。我们的认知经常被各种“不可能做到”所限制,这时,如果有人可以打破常规,那么我们就能从这一事件中汲取力量,激发“他能,我也能”的自我效能感。比如,班尼斯特被载入吉尼斯纪录,因为他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4分钟内跑完1英里。在他破纪录后的第二年,竟有300多人也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当然,这绝非田径选手的身体机能出现了跨越式进步,而是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奇迹被创造后,田径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在榜样的刺激下肆意增长!

韧性(Resiliency):接纳与转移

我的一个好朋友,遭受了一次重大的人生打击,我很担心她承受不了。没想到,她却展现出惊人的复原能力:先是选择去西部支教,后来又和别人在云南开了一家民宿。一年之后,当我再次见到她时,她朝气蓬勃,精神焕发。

在碰到磨难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一段时间来平复心情。只不过,有的人恢复得很快,“第二天又是一条英雄好汉”,有的人则会一蹶不振,久久无法从低谷中走出。

那些最终能够走出来的人,往往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接纳现实的能力,事情既已发生,所有的后悔愧疚都无济于事,还不如想想我能做些什么改变现实;二是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让自己不再胡思乱想,不再长时间沉浸其中。用一句话来总结:“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这句话,总能为我的心灵带来平静。

对于年轻人来说,我始终坚信,所有的打击都是人生财富,千锤百炼都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样子。一次次被打倒,一次次站起来,无论命运给我们的是什么,接招就是!有了这个信念,韧性就会慢慢提升。而我们的抗打击能力,其实比自己想象的更强。

乐观(Optimism):现实与灵活

其实,乐观才是人们讨论最多却理解最少的一项心理优势。比如,当取得成功时,盲目自信,功劳独揽,自吹自擂,这不是乐观;出现失败时,推脱责任,找“替罪羊”,将失败归于外部原因,这也不是乐观。

争功诿过不是真正的乐观,有效的乐观不应该走极端。所以,乐观不仅仅是指人们预期未来会发生积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当事情发生时,乐观决定我们对事情的更为现实和灵活的解释和归因方式。

我自己常用的一个方法是,以事实为依据来反驳自己的消极思维。比如,我现在产生了一个消极想法:“我总是不招人喜欢”,为了对抗这种消极想法,我就会寻找生活中的事例去和这一不合理信念辩论,证明这个想法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培养乐观还有很多方法,在本书第二章的《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远离“心身性疾病”》一文中有详细介绍。

小结

每个人都渴盼发展、成功和幸福,这不仅需要外界的环境支持和可能的机缘巧合,更需充分发掘我们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资本,是一种比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更重要的原动力,具有无限的提升空间。唯有像储蓄财富一样去储蓄心理资本,像投资教育一样去投资心理成长,才能将心理资本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成就自己心目中真正的“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