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感性的语言更能打动人
有人曾评价乔布斯为“感性的完美主义者”,乔布斯年轻的时候便开始思考自己上大学的意义,甚至考虑人生的意义所在,为此跑去了印度去追寻那虚无的意义。乔布斯对于“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当他阐述这些理解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极具感性的话语。
以MacBook Air为例,乔布斯是这么介绍的:
“这就是它的模样,是不是令人难以置信(感性)?”
“这是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它有一个漂亮的13.3英寸的宽屏幕显示器和全尺寸键盘。”
“我为我们的技术团队能成功地设计出这一不朽的作品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为能在这里展示它而激动不已!”
我们再来看乔布斯如何拉另一名出色设计师入伙的。乔布斯带着对方在苹果公司转了好几圈,一直在讲解,在最后他说道:“我们正在创造未来,想象一下在海浪的最前端冲浪是什么感觉,一定很兴奋刺激吧;再想象一下在浪的末尾学狗刨游泳,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来苹果吧,你可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最后那位设计师也入伙了,他抵抗不了乔布斯这样感性的言词。
有的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会觉得“态度严厉一些”“声音大一点”“样子凶一点”“语气硬一点”,这样看上去才有能力,有魄力,才能更好地管理下属。其实感性的语言更能够打动人,更能激发别人的热情。
硬邦邦的数字,僵化的叙述方式会让效果大打折扣。那么什么是感性呢?感性一词的解释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相对词是“理性”。也就是说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描绘自己内心的感受,来把自己的语言丰富化,让对方也能充分体会到这种感觉,自然就会将之打动。
还有一种感性的语言是这样的,比如公司开会,讲到上季度业绩翻番,一般人都会这么说:“上季度业绩倍增,这意味着公司盈利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这是偏于理性的叙述,员工们会很高兴,但不会被打动。可以这样说:“上季度业绩倍增,这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你们的认真、勤劳让公司有了这么大的进步。”这样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感性语言,员工们会非常感动的。
杨振宁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水均益采访时,问他为什么要回清华园。他说:“这里每一棵老树,我小时候都爬过。”这就是感性的语言,他对清华园的情感呼之欲出,远比“报效祖国”“为了理想”要更打动人心,但多年来杨振宇为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们再来看2005年时任中国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在北大的演讲。
看到斯草、斯木、斯事、斯人,想到我母亲在这儿年轻的岁月,在这个校园接受教育、进修成长,心里面实在是非常亲切。她老人家今年已经96岁了,我告诉她我要到这边来,她还是笑眯眯地很高兴。台湾的媒体说我今天回“母校”,母亲的学校。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报道。
感性是相对于理性来说的,过于理性的话,道理是对的,但不一定入耳,甚至会让人有排斥感,觉得缺乏人情味。而感性的语言,就像剥洋葱,一片片剥下来,你的眼泪就会忍不住掉下来。
2009年,在一次演讲大赛中,央视主持人柴静以“认识的人,了解的事”为题演讲。她的演讲里没有慷慨激昂,也没有豪言壮语,甚至连表决心喊口号的话也没有,她只是娓娓道来,便足以打动人心。
开篇她讲道:“10年前在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这个女人患有重病,柴静继续说道:“下了飞机下着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的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
那个箱子里面装的是这个女人几十年间走遍青藏各地跟各种人交谈的记录,“她只是说100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
有人曾问柴静:“如果让你做新闻,你关心的是什么?”柴静答道:“我关心的是新闻中的人。”
所谓“感性”其实就是在叙述的时候加入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感想,这会让听众产生一种亲切之感。当你用柔和的语言,把某个经历或者某个人描述得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很奇妙的效果,能够一瞬间拉近说者与听者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让沟通变成一种心灵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