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智慧法门:用佛陀的眼睛看世界

佛法、禅机并不艰涩难懂,智慧法门也并非高不可及。佛陀那双看透红尘的眼睛,我们也一样可以拥有。我们的“初心”里自有清净之水,我们的生活里满是般若菩提。睁眼,谛听;明心,见性。让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欣赏多彩的生命,融入自然的风景,同时别忘了珍惜时光,日益精进。这样,智慧之花自然会在我们面前悄然绽开,芳香扑鼻。

睁眼: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

还如瞽者望长安,长安在西向东笑。

——唐·皎然禅师

很多时候我们求知总是外指的,希望自己能够了解整个外部世界,却忽视了对自己内心的探求。禅修的一种观念是: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自我。无论是做事还是禅修,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了解外部的世界。

禅院里来了一个小和尚,虽年纪轻轻,但聪明勤快,他希望能够尽快地有所觉悟,于是常常去找智闲禅师,诚恳地向禅师请教:“师父,我刚来到禅院,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更快地有所悟,请师父指点一二。”

智闲禅师看到他诚恳的表情,微笑着说:“既然你刚刚来这里,一定还不认识禅院里的师父和师兄们,你先去认识一下他们吧。”

小和尚听从了禅师的指教,

接下来的几日里除了日常的劳作和参禅,都在积极地结识其他僧人。几天之后,他又找到智闲禅师,说:“师父,禅院里的禅师和师兄们我都已经认识了,接下来呢?”

智闲禅师看了他一眼,说:“后院菜园里的了元师兄你见过了吗?”

小和尚默默地低下了头。

智闲禅师说:“还是有遗漏啊,再去认识和了解吧!”

又过了几天,小和尚再次来见智闲禅师,充满信心地说:“师父,这次我终于把禅院里的僧人都认识了,请您教我其他的事情吧!”

智闲禅师走到小和尚身边,气定神闲地说:“还有一个人你没有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来说特别重要!”

小和尚疑惑地走出智闲禅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一间房一间房地寻找那个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但始终没有找到。深夜里,他一个人躺在床上仍在思考:到底这个人是谁呢?

过了很久,小和尚始终找不到对自己特别重要的那个人,但是也不敢再去问禅师。有一天下午,他打完坐,准备烧水做饭,打水时突然在井里看见了自己的倒影。他顿时明白了,智闲禅师让他寻找的那个人,原来就是他自己!

禅花解语 不用内心的清净洗洗眼睛,如何能把这个世界的美丽看清?

其实,很多人都像这个小和尚一样,好奇地打量着外部的世界,积极地探索着这个世界中的未知,却忽视了自己。连自己都没有真正认识的人,如何去了解这个世界呢?

只有完全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接触世界,但是认识自己比认识世界要困难得多。在认识自己的时候,要把眼睛生在心里,观察自己;要把嘴巴长在心上,评论自己。时时刻刻地认识自己,唯有如此,生活才不会疏远,感情和理智也会相得益彰,不会为自己制造麻烦。

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要先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再肯定自己的优点。这就跟我们照镜子一样,如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一脸灰尘、满是油垢就不想再面对镜子里的自己,那我们就看不清自己的长相。这种拒绝面对自己缺点的行为只会让我们自我膨胀。

现实生活中,只有认清了自己,知道自己有什么缺点需要改正,有什么优点需要保持,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这样,才能在由知转行的过程中走得更稳健,才能在行动过程中增加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从而在知行合一中获得禅悦。

世间有千种禅趣佛香,留一只眼睛看看自己心里的森罗万象。

谛听:婴儿啼哭是禅音

风行露宿不知贫,明月为心又是身。

欲问月中无我法,无人无我问何人。

——唐·鲍溶《赠僧戒休》

人,最难得是能永远保持着刚刚出世时的心境。

譬如,年轻人刚出学校,总是满怀希望、满怀抱负的。但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得久了,挫折经受多了,艰难困苦经历多了,于是善心被染污了,变坏了;或者本来很爽直的,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的,变得心理歪曲了;或者本来很有抱负的,最后变得窝囊了。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内心力量不够强大,不足以抵御冷酷的世界。而独立的人格、强大的内心的源头活水在何处?真正能帮助我们保持内心清净本色,不受外界侵扰的力量,正是清净的“初心”本身。

在佛陀的眼里,一颗质朴、纯净、不带一点功利色彩的心才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就像婴儿的啼哭、树枝的摇曳、花儿的绽放、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从前,有一个老者和一个小孩子生活在一起,奇怪的是,这个老者从来不教孩子各种礼仪和做人的道理,只是让他自然、健康地成长。

一天,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在老者家中借宿,见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教了他很多礼仪。孩子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晚上,孩子见老者从外面回来,于是恭敬地走上前去问安。老者十分惊讶,就问孩子:“是谁教给你这些东西的?”

禅解花语 一颗初心,智慧无垠;一声啼哭,般若常驻。

孩子如实回答:“是今天来的那个和尚教我的。”

老者马上找到和尚,责备道:“和尚你四处云游,修的是什么心性啊?这孩子被我捡来养了两三年,幸好保持了一片天然可爱的本心,谁知道一下子就被你破坏了!拿起你的行李快走吧,我家不欢迎你!”

当时已是傍晚,还下着淅沥的小雨,但生气的老者还是将和尚赶走了。

是啊,小孩秉持天然个性成长,和尚却用俗礼污染他,和尚被赶走不冤。一个人只有保持自己的本色,发挥自己的天然个性,才能顿悟通达禅的境界。

每个人刚走上社会都满怀希望与抱负,然而生活在世俗中,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这都是因为受了“俗礼”污染的缘故,想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守住自己的天然野趣,让自己的个性在岁月中自然流露。

拥抱最真实的赤子情怀吧!回忆自己最初尽情啼哭的感觉!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天然,在质朴中处世,在质朴中做人,时刻保留一份孩子般的天真和无邪才能在生活里收获快乐,在快乐里收获幸福的智慧。

明心:没有卑微的生命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世间生命多种多样,有天上飞的,有水中游的,有陆上爬的,有山中走的……所有生命,都在时间与空间之河里兜兜转转,时而汤汤,时而潺潺。生命,总是以其多彩多姿的形态展现着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若生命是一朵花就应自然地开放,散发一缕芬芳于人间;若生命是一棵草就应自然地生长,不因是一棵草而自卑自叹;若生命不过是一阵风则便送爽;若生命好比一只蝶,何不翩翩飞舞?”梁晓声笔下的生命有一种佛性般的怡然自得、超然洒脱。

芸芸众生,都平凡得像海中的一滴水、林中的一片叶。海滩上,这一粒沙与那一粒沙的区别你可看得出?旷野里,这一抔黄土和那一抔黄土的差异你是否道得明?

每个生命都很平凡,但每个生命都不卑微,真正的智者不会让自己的生命陨落在无休无止的自怨自艾中,也不会甘于身心的平庸。

你见过在悬崖峭壁上卓然屹立的松树吗?它深深地扎根于岩缝之中,努力舒展着自己的躯干,任凭阳光曝晒,风吹雨打,它依旧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积极的姿态。或许,它很平凡,只是一棵树而已,但是它并不平庸,它努力保持着自己生命的傲然姿态。

有这样一则寓言,让我们懂得,每个生命都不卑微,都是大千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一只老鼠掉进一个桶里,怎么也出不来。老鼠吱吱地叫着,发出了哀鸣,可是谁也听不见。可怜的老鼠心想,这只桶大概就是自己的坟墓了。正在这时,一只大象经过桶边,用鼻子把老鼠吊了出来。

“谢谢你,大象。你救了我的命,我希望能报答你。”

大象笑着说:“你准备怎么报答我呢?你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老鼠。”

过了一些日子,大象不幸被猎人捉住了。猎人用绳子把大象捆了起来,准备等天亮后运走。大象伤心地躺在地上,无论怎么挣扎,也无法把绳子扯断。

突然,小老鼠出现了,一番辛苦之后,它终于在天亮前咬断了绳子,替大象松了绑。

大象感激地说:“谢谢你救了我的性命!你真的很强大!”

“不,我只是一只小小的老鼠。”小老鼠平静地回答。

每个生命都有绽放光彩的刹那,即使一只小小的老鼠,也能够拯救比自己大得多的大象。故事中这只老鼠正是星云大师所说的“有道者”,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即使别人看不起他,把他看成卑贱的人,他也不受影响,因为他了解自己的人格、道德,不一定要求别人来了解、来重视。他会在自我的生命驿旅中将智慧的种子撒播到世间各处。

也许你只是一朵残缺的花,只是一片熬过旱季的叶子,或是一张简单的纸、一块无奇的布,也许你只是时间长河中一个匆匆而逝的过客,不会吸引人们半点的目光和惊叹,但只要你拥有自己的信仰,并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就会成为成功驾驭生活的勇士。

禅花解语 没有哪个人天生卑微地存在,正如没有哪朵花生来就是黑白的。

守拙:晦而弥明,难得糊涂

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

懒求施主修真像,翻说经文是妄言。

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

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

——唐·杜荀鹤《题江寺禅和》

禅宗有这样一句话:“晦而弥明,隐而愈显。”一个人的心境处在黑暗的现实中时,反而更加明朗;越是不动声色地隐藏自己的智慧,智慧的光芒就越是普照四方。

外表糊里糊涂的人可能才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的智者;看似手脚笨拙的匠人也许才是心灵慧明的能工巧匠。默时有似痴呆,所以如晦如隐;照时智慧灵然,所以如明如显。

孔子曾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机智,在国家政治混乱黑暗的时候就表现出很愚蠢的样子。他的聪明智慧我们也许能达到,但是他的“糊涂”我们怎么也赶不上。

生活中那些被称作“聪明”的人,算计来算计去,不过是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这些东西实在不足挂齿,况且聪明总被聪明误,他们不算是真正的聪明。与其陷在算计的聪明中,还不如糊涂一点,如此既不失智慧,又能拥有恬淡充实的心境,何乐而不为?

大文豪苏轼在《洗儿》一诗中这样写:“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对自己一生因聪明而受的苦刻骨铭心,自己深知聪明之害,以至希望自己的儿子愚蠢一点,才能躲避各种灾难。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糊涂一点的明哲保身之道,结果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赔上前途不说,甚至为此丢了性命。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三国时期,杨修是曹操门下掌库的主簿,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但他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恃才傲物。有一回,塞北送来一盒酥给曹操,曹操接到后并没有吃,只是在礼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自己就径直出去了。

这时,杨修正好进来看见那盒点心,便打开礼盒,把酥饼给众人分吃了。这个时候曹操进来见大家正在吃他案头的酥饼,马上脸色一变,大声问众人:“为何吃掉了酥饼?”杨修主动上前答道:“丞相,我们是按您的吩咐吃的。”“此话怎讲?”曹操反问道。杨修从容回应道:“丞相在酥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这分明是赏给大家吃的,难道我们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吗?”曹操心里非常不舒服,内心已经对杨修产生了极大的厌恶,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杨修把自己的小聪明运用在琢磨曹操的日常行为上,从而给自己埋下了祸根,终因“鸡肋”事件被曹操诛杀。

这很值得我们引以为鉴。时过境迁,对现代人而言,糊涂的意义慢慢从乱世求生变成现世求快乐、安好。我们所谓的糊涂,就是不用想太多,不用想后果,因为纠缠与思考是负担和枷锁。我们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糊涂的人往往更快乐,因为幸福会追着他们走,他们不必费尽心机争取,就可以随意享受阳光的热情。太过理性的人总是追着幸福跑,可用尽全力也抓不住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幸福。

禅花解语

晦而弥明,隐而愈显;水低为海,人低为王。

糊涂是大智若愚,是另类的聪明,是岁月在一个人身上沉淀下来的大智慧。难得糊涂是一种历经风雨后的豁达,也是卧薪尝胆的坚忍,更是心中有数的正派。

因此,生命不要总是算计,否则越算越短;固执也不能丈量,否则会越量越长,就像树木想要收获果实,必须舍弃满枝的蓓蕾。生需要取舍、需要迂回、需要变通,因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结果,只有必然存在的放弃;生活没有绝对的执着,只有随缘的意外。

见性:化繁就简任自然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唐·白居易《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做羹,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半语的法要。一天,崇信对师父说:“师父!弟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已经多年,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禅师听后,立刻回答道:“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你想想看,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修道的心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传授给我什么?”崇信讶异地问。

道悟并没有理会徒弟的诧异,淡淡地问:“吃过早粥了吗?”

崇信说:“吃过了。”

师父又问:“钵盂洗干净了吗?”

崇信说:“洗干净了。”

师父说:“去扫地吧。”

崇信疑惑地问:“难道除了洗碗扫地外,师父就没有别的禅法教给我了吗?”

师父厉声说:“我不知道除了洗碗扫地之外,还有什么禅法!”

崇信禅师听了,当下开悟。

禅就是生活。吃了粥去洗钵盂,很平常也很自然,但这里蕴藏着无限的禅机。其实,幸福也是如此简单,有人这样说过,“简单不一定最美,但最美的一定简单”。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应该记住这样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住在田边的蚂蚱对住在路边的蚂蚱说:“你这里太危险,搬来跟我住吧!”路边的蚂蚱说:“我已经习惯了,懒得搬。”几天后,田边的蚂蚱去探望路边的蚂蚱,却发现对方已被车子轧死了。其实,掌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远离懒惰就可以了。

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的时候,刚好有只乌龟经过,从此以后,小鸡就打算背着蛋壳过一生。它受了很多苦,直到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大公鸡。原来,摆脱沉重的负荷很简单,寻求名师指点就可以了。

一个孩子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一位农夫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农夫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而是在培养我的孩子。”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就可以了。

有一家商店经常灯火通明,有人问:“你们店里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灯管?那么耐用。”店家回答说:“我们的灯管也常常坏,只是我们坏了就换而已。”原来,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常常换掉坏的灯管就可以了。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原来,快乐很简单,只要放弃多余的包袱就可以了。

生活看似是烦琐的,其实很简单,因为人们不肯主动发问,主动寻求帮助,主动体会合作与和谐之美,才使整个生命变得复杂。

不如从今天起,好好修剪自己的生活,化繁就简,随性自然。在“任意妄为”中体悟本心、本性的自在圆满。

禅花解语 化繁就简,才能轻轻松松;自然而然,才能自由恣意。

惜命:一寸时光,一寸命光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杜秋娘《金缕衣》

禅宗说:“日日是好日。”一生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每一日快乐的积累。

如何才能过好每一日呢?星云大师说,每日说好话,每日行善事,每日常反省,每日多欢喜,只有今天把今天过好,明天把明天过好,才能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地过好,才会一生过好。日日是好日,每一日、每一分都理应珍惜。

两千多年前,先圣孔子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水不会重归,时间也不会重返,若想在每一天都获得充盈的快乐,就要珍惜从自己手指间溜过的每一秒。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急;时间就像一页书,看得快,翻得也快;时间就像一匹良驹,跑得快,过得也快。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讲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谜:“世界上有样东西是最长又是最短的,是最快又是最慢的,是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是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失,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

对于这个谜,众说纷纭,很多人都猜不透。

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查第格的智者猜中了。他说:“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无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使许多人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对于等待的人,时间最慢;对于在作乐的人,时间最快;它可以无穷无尽地扩展,也可以无限地分割;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时间可以将一切不值得后世纪念的人和事从人们的心中抠去,也能让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垂青史!”

这就是时间的珍贵所在啊!佛陀曾说,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而已。生命易逝,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时间呢?

人生百年,几多春秋。向前看,仿佛时间悠悠无边;猛回首,方知生命挥手瞬间。

时间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贵的,金钱买不到它,权位留不住它,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它一分一秒,稍纵即逝,与其每天长吁短叹,不如将其牢牢地把握,如此,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桎梏下获得最大的自由、最洒脱的幸福。

那么时间到底是什么呢?时间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时间是生命;对于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来说,时间是金钱;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时间是资本;对于无聊的人来说,时间是债务;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财富,是命运,是千金难买的无价之宝。

禅花解语 最吝啬时间的人,时间对他最慷慨。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凡事抓住今天,才能不依赖明天!

一寸光阴,不是一寸黄金,而是一寸生命啊!

精进:一种眼界,一种天地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宋·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人生的成功,尤其是成就开放式的人生,与视野开拓息息相关。视角越大,看见的世界越大,实现理想的机会也就越大。正因为视野决定人生的高度,才有了登高望远的名言,才有了坐井观天的警句。

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是老方丈,一个是小和尚。小和尚每天的任务就是砍柴挑水,十分单调。有一天他耐不住寂寞,跑去找方丈:“方丈、方丈,教我佛经里的智慧法门吧。”

方丈看了看小和尚,什么也没有说,回到房间里搬了一块石头出来:“这样吧,今天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市集上去卖,但是记住一点: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小和尚想不通:拿一块石头让我去卖,而且,有人买还不卖?百思不得其解,小和尚只好拿着石头下山了。

在市集里,有个妇女走了过来,看了看石头说:“我愿出五文钱买你这块石头,它可以在我丈夫写字的时候压纸,这样纸不容易被风吹走。”小和尚想,没想到一块石头能卖五文钱啊!但是,方丈不准他卖,小和尚只好说:“不卖!不卖!”妇女走了。

小和尚回到山上,说:“今天竟然有个妇女愿意出五文钱买这块石头,但你说不让我卖,我只好不卖。”

方丈问:“你能从中明白些什么吗?”

小和尚摇摇头回答:“不明白。”

方丈笑了笑:“这次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米铺老板那儿去卖,但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小和尚带着石头下山了。

小和尚来到米铺,见到了米铺老板。米铺老板拿着那块石头端详了半天说:“我出五百两银子买你这块石头!”小和尚吓了一大跳,一块石头值五百两银子啊!米铺老板解释:“这是一块化石,我愿意出五百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小和尚连忙说:“不卖!不卖!”抱着石头赶忙回去找方丈。

小和尚见了方丈,说:“方丈,米铺老板说愿意出五百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说这是一块化石。”

方丈问:“你能从中明白些什么呢?”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又是笑笑:“这次呢,你还是去卖石头。不过,这次是卖给山下珠宝店的老板,还是要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来到珠宝店,老板把石头拿过来端详半天说:“我只有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小和尚吓得“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上:“这么值钱啊!”

珠宝店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其实,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里面是一块无价的宝玉!”

小和尚吓得连忙说:“不卖!不卖!”紧紧抱着石头上山去找方丈。

“方丈,方丈,珠宝店老板说他愿意拿出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他说这里面是一块无价之宝……”

方丈问:“这次你明白了吗?”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禅花解语 打开眼界,才能通行无界。

方丈微笑着告诉小和尚:“同样一块石头,在一个妇女的眼中,只是一块压纸的石头,值五文钱;到了米铺老板那里,米铺老板认识到它的一些价值,觉得它是一块化石,愿意出五百两银子来买;而真正懂得它的价值的只有珠宝店的老板,知道它只不过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里面是一块无价的宝玉!”

同样一块石头在妇女眼里就值五文钱,在珠宝店老板那里却价值连城,可谓天壤之别。这其中的差别何在?对,是眼界!正如参禅悟道,有的人只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的人却能从中看出般若、菩提,其实都是眼界高低的问题。老和尚正是通过这个经历告诉小和尚,要想真正参悟智慧法门,就要提升眼界,认真修为,站到佛陀的高度才能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发现智慧、禅机。如果你还看不清自己灵魂里种着的佛性,看不见大千世界里蕴藏的禅机,那只能说明你站得还不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