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人生三会:会说话 会办事 会做人
- 胡宝林
- 2605字
- 2021-03-31 10:55:19
瞅准对象说好话
讲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听,要使人家能听懂、听清、听进去,你就应该注意说话的对象。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一些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使人在心理上、在意识上等方面有一些不同的特点,而由此又决定了人们对于语言表达的内容、方式的选择和接受的某些取向。
正因为如此,同一个意思,不同的人可能就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我们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反应。
这样,说话要看对象就成了口语交际中必然而又重要的要求了。如果忽略了或无视这一要求,就必然会给交际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还会使交际无法正常进行。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多方面的,就口语表达和接受而言,最大的现实差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而口语交际中的“不看对象”,也主要表现为对以下一些方面的“不注意”:
1.不注意年龄差异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小孩之间的吵架常常是由于互相诋毁导致的。“阿军,你为什么又跟小亮打架呢?”妈妈问道。“谁叫他骂我是个秃子!”阿军愤愤地说。
“你长得真像个包子!”一个小男孩对旁边的女孩说。女孩马上反驳道:“你以为你长得美呀,哼,芦柴棒一根!”
年龄的不同,会导致听话者对话题反感的程度不同。像小孩,你就不能指责他;而对于老人,最忌讳提及“死”字。例如,几位年轻工人去看望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师傅:“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79,快80了。”“好呵,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老宋才是冠军,他活了85岁。可是年岁不饶人,他前不久去世了。”“唷,这回该轮到您了!”
老师傅一听这话,脸色陡然变了。
不要把听话者一视同仁,你不仅要考虑他的性别,还要考虑他的年龄。
2.不注意语言差异
世界上有许多种语言,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大部分人只能掌握和运用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即使是本国或本民族语言,还存着方言不同的问题。如汉语,使用它的人遍布全国各地,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这给口语交际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说,交谈时要注意对象在语言上的差异。
有些人不注意这一点,在不同地域的人面前也用方言,结果闹出笑话,有时候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有个广州人在北京排队买东西,他对站在最后的一位女青年说:“同志,你最美(尾)吧?”中国女子不像某些西方女子那样喜欢人家公开夸她漂亮,特别不喜欢素不相识的异性同她搭讪或夸她漂亮,结果,那个女青年白了他一眼。那个广州男子见她不出声,就顺口又说一句:“我爱(挨)你站着!”这一下可把那个女青年惹火了,劈头盖脸就骂:“你这个人咋的,想耍流氓吗?大白天的,又不认识你,什么‘美’呀!‘爱’呀!想到派出所去是不是?”那个广州人挨了一顿骂,有口说不清。后来,一位到过广州的女同志才给那个女青年解释清楚了。原来那个广州人说的是:“同志,你排的是最后一个吧?”他把“最后”说成“最尾”,“尾”字和“美”字,广州人用普通话表达不容易分得清;同样,“挨”和“爱”字也容易混淆。
我们国家疆土辽阔,文字同而言语异,南人不习北语,北人不懂南话,这不仅影响了社会交际,而且每每闹些误会,令人啼笑皆非。上述故事正反映了这种现实。
可见,进行口语交际时,如果不注意交际对象在语言上的差异是会妨碍交际的。
3.不注意文化层次差异
一位大学毕业生分到一家厂子工作,起初感觉不错,但没过几个月,发现车间主任对他越来越冷淡了,他很迷惑。后经一位好心师傅指点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学校待惯了,说话爱用些术语,像什么“最优化方案”、“程序化”、“目标管理”等,而车间主任只上过技校,最烦别人在他面前咬文嚼字、卖弄学识。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当你与不同层次的听话者说话时,你就必须用他所具有的文化水平说话。一般来说,文化层次越高的人越喜欢用一些典雅的言辞。
4.不注意心理因素
人们由于性别、年龄、经历等方面不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例如有人性格开朗,有人性格内向;有人是多血质,有人是抑郁质;有人爱好玩乐,有人爱好学习,这些都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交谈时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也容易出问题。
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是一句老话,指的是在交际中,一方提到了另一方最不想提的话题。而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这样的人确实不少。某学校分配住房,一位青年教师“谎报军情”,本来没有登记结婚,填表时却写上已登记,结果取得了分房排队的资格。到分房子的时候,排在他后边的人揭穿了他,使得他当场被宣布取消了分房资格。
说话要注意风俗习惯的差异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域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如果不注意交谈对象的风俗习惯,也可能会造成失误,影响交际。
在西方国家,如果你问对方吃过饭没有,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对方就餐或吃点东西。
“您吃过早饭了吗”本来是一句典型的中国客套话,可是外国人理解不了,很容易造成误会。
因此,说话要注意区分对象,注意交际中的习俗,即使客套话也不例外。
当天,这件事情就传开了,很多人都知道了。这天晚上,这位青年教师的一位同事遇到他,关切地问了一句:“听说你这次分房遇到了点儿麻烦?”要说这句问话也够得上“委婉”了,因为并没有直接说出“作弊”之类的话,而只是说“麻烦”。可无论如何,这样的问话毫无疑问是有害而无利的,只能使对方陷入尴尬甚至痛苦的境地,并由此而不悦、上火、生气。因此,哪壶不开提哪壶是极不明智的,尽管你的出发点可能并不坏,但是绝对不会有好的效果。像遇到上边那种情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说点别的什么,甚至于什么也别说,点个头、打个招呼也就可以了。
跟得意人谈你的失意事,他至多作表面功夫,绝不会表示真实的同情,有时也许会引起误会,以为你是请求帮助,他会预先防备,使你无法久谈。所以要诉苦应向“同病”的人去诉苦,同病自会相怜,可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可以稍解胸中不平之气。你要谈得意事,应该向得意的人去谈,你捧他,志同道合。若你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事便要逢人告诉、自鸣得意,结果让人骂你小人得志、笑你沾沾自喜,也许无意中引起别人的妒忌。另外,偶有不如意事,你觉得抑郁牢骚,有如骨鲠在喉,总想一吐为快,最好的办法是:得意事要放在肚里,失意事也要放在肚里,不要随便对人乱说。
总而言之,你要说话先要看准对方,他是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吗?如果不是,还是不说话为妙;这个时候,是你说话的时候吗?如果不是时候,还是沉默的好。说话的成功跟失败与时机有关系,多说话未必当你是能干,少说话未必当你是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