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万物
——老子(生卒年不详)
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老子,民间流传着的他的故事就像他自己的思想一样丰富。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老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他生于楚国苦县,即今天的山东鹿邑县。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就是管理“藏室”的史官。老子一向只注意研究学问,不在意个人荣辱得失,虽然学识渊博,却一直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公元前516年,在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争斗中,贵族王子朝失败,带着所有典籍逃走。老子再无“藏室”可管,于是骑着青牛,离开东周来到函谷关,在镇守函谷关的周大夫尹喜的盛情邀请下,写成了共有五千字的《老子》上、下两篇。老子写完书后,重新骑上青牛,出函谷关,从此不知去向。
《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提出了一个最高的哲学概念“道”,老子哲学就是由“道”推演出来的,他也因此成为道家的始祖。
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成为一个整体,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和伦理为轴心的局限。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对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中最大的闪光点是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世间万物有阴阳、刚柔、强弱、兴废等分别。他还发现对立的事物能够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了防止物极必反,导致衰落,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要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举动,始终保持着像“道”那样冲虚而不盈满的状态。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表现在军事战略方面就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同时还要注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他还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比如,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以水攻坚,没有攻不下的,以此来说明柔弱能胜刚强。
老子的道的本性是自然的,他提出了天道自然的观念。他认为天地的运行是自然而然、不假外力的。人也应该和万物一样,是自然的,人生必须消除主观和外在的干涉,使其自然发展。
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论。老子把人民的饥荒、贫困看作是多欲的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结果。人民起来为“盗”,轻生冒死,其责任完全在于统治者。老子主张用“天之道”来取代“人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这样就能够解决社会所存在的一切弊端。
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对统治阶级的“有为”进行揭露和抨击。老子提倡这种“无为”之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也就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千百年来,老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哲学、伦理道德、政治、文化甚至是中国人的思维,他的思想为战国时代的庄子等人所继承,形成了道家学派。《老子》也被奉为道教的三大经典之一,尊称《道德经》。老子还受到西方的推崇,《老子》的英译本多达40多种。老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可以说没有老子,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将是不完整的。
哲学家小传
老子八九岁时,太清宫南面的一座大山上,出现了一群怪物。它们的四只蹄子有碗口大,头上还长了两角,眼睛瞪起来像铜铃,叫声更能惊动虎狼,看上去很凶猛。其实,它们就是牛,可那时候的人们还不认识它们。
一天,老子和村里的孩子二子一起到南山下割草。突然听见“哞”的一声,山上冲下一头怪物,直朝他们扑来。老子举起镰刀,朝那怪物屁股上狠狠砍去。怪物痛得一蹦老高,撒开蹄子就往山上跑去,钻进一个很大的洞里。两人正准备跟着进去,突听一声吼,震得山坡直抖,另一头浑身铁青的怪物从洞里窜出来,它比刚才那头怪物还大一倍。它便是后来的那头青牛了。
青牛大叫一声,朝发呆的两人直扑上去。二子慌忙抱住了青牛的前腿,老子见状,猛窜上去,用自己的手镯对准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咔嚓”一声,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紧接着,老子一把抓住牛角,“噌”地骑上了牛背。老子摘下手镯,用力折断,将牛鼻子牢牢穿住,大青牛这才老实了。老子跳下牛背,捡起二子的镰刀将牛蹄子割成两半,大青牛彻底老实了。
老子和二子一起骑在青牛背上,把洞里的其他牛赶到村子东边的一片草地上,只许它们吃青草,教它们拉犁拉车,然后送给乡亲们使用,老子自己只留下了大青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