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后天之本”,茯苓健脾最可靠

脾在人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怎么理解这个“后天之本”呢?我们不妨想一想土地。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汽车、电脑等,但是这些不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没有这些人类照样生活了几千年,那么什么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呢?那就是土地。在中医理论中,脾属土,它就是人的后天之本,是人体存活下去的根本。那么,作为父母,具体应该怎样为孩子护好这“后天之本”呢?

1.适当吃点儿健脾安神的茯苓

茯苓是菌科植物,生长在赤松或马尾松的根上,可食也可入药。《本草纲目》记载,茯苓性平、味甘淡,功能是益脾安神、利水渗湿,主治脾虚泄泻、心悸失眠、水肿等症。用茯苓做成的食物美味又健脾,下面为大家介绍两款:

(1)茯苓栗子粥

材料:茯苓15克,栗子25克,大枣10个,粳米100克。

做法: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粥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

(2)茯苓麦冬粥

材料:茯苓、麦冬各15克,粟米100克。

做法: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粥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

2.长夏养脾最关键

中医认为“脾主长夏”,夏季炎热又多雨,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症状表现可见腹脘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因此,在长夏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起居的应时应季变化,以预防疾病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除食用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苦瓜之类清热食物外,还要吃些薏米、芡实、赤小豆,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等。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所以大鱼大肉等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吃海鲜和烧烤时,也要注意新鲜。

3.思伤脾,及时发现孩子的心事

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思虑过多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呆滞、运化失常、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状。因此,父母一定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事,积极为他排除烦恼。

⊙育儿小贴士

山药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健康食品,外国人称其为“中国人参”。山药口味甘甜,性质滋润平和,归脾、肺、肾经。中医认为它能补益脾胃、生津益肺、补肾固精。

对于平素脾胃虚弱、肺脾不足或脾肾两虚的体质虚弱者,以及病后脾虚泄泻、虚劳咳嗽、遗精、带下、小便频等非常适宜。但是,山药也不能多吃,吃多了会引起胃胀,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