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 孙久文 肖春梅等
- 3096字
- 2020-08-30 03:04:13
一、工业布局概述
1.第二产业布局
从表4—1可以看出,2007年,第二产业在全国的集中指数为63.82,说明第二产业在全国显现集聚特征;集中度的绝对值为0.32,说明第二产业总产值排名前三位的省区总和占到了全国的30%多。1997—2007年,第二产业在全国的集中指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集中度的绝对值却呈上升的趋势,说明全国各省区第二次产业都有了蓬勃的发展;排名前三位的省区发展的尤其迅速,其总和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上升。
图4—1展示了1997—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产值分布的变化,从各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来看,排名前三位的省区为广东、山东和江苏,这三个省区第二产业产值之和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排名在全国后十位的省区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之和仅为8.5%。1997—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产值正在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从方向上来看,逐步由东北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并且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除个别省份外没有明显的变化;从具体省份来看,黑龙江、辽宁、四川等省区的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在逐渐降低,而广东、江苏和山东上升幅度明显。
图4—1 1997—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产值分布变化图
数据显示,2007年各省区的第二产业区位商差异很大,最高的上海接近3,而最低的西藏为0.3;绝大多数省区的区位商都低于1,占省区的三分之二,多为中西部省区;而高于1的省区多为东部沿海发达省区。并且区位商较低的多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而稍微较高的多属于东部省区。从1997年以来各地区区位商的变动趋势来看,自1997年以来,区位商增长幅度较大的省份有内蒙古、江苏、山东等,这些省份经济发展比较快;而一些经济发展活力比较弱的地区如新疆、云南、广西等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表4—2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东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占全国比重基本在上升,而西部及东北地区在下降,中部地区则波动不大。其中,东部地区上升了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0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下降0.05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则下降3个百分点。数据显示,1994年以来,第二次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1)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显著上升。2007年,广东、山东和江苏三省第二产业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东北三省第二产业11.52%、10.68%和10.34%,三省占32.54%。在全国的地位明显下降。2007年辽宁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已经下降到4.23%,黑龙江和吉林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下降到2.67%和1.79%;三省合计占8.69%。(3)西部省份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总体上有所下降,并且大部分省区在全国的排名都比较靠后;(4)四大直辖市的第二产业占全国比重也呈下降趋势,2007年,上海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已经降为4.1%。总体来说,第二产业集聚的趋势还表现在:1994年第二产业占全国比重超过7%的省份有3个,而低于3%的省份有17个。2007年,第二产业占全国比重超过7%的省份变成了4个,而低于3%的省份增加到21个。第二产业主要聚集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从第二产业份额排名中可以看到,尽管不同年份排名前四位的省份有所变化,但前四位的省份全都属于上述两大区域(见图4—2)。
图4—2 1997—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产值分布对比图
2.工业布局现状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它担负着为其他部门提供设备、能源、原材料及为人民生活提供各种必需品的任务。实现工业的合理布局,这不仅关系到工业的效益,而且还关系到农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2007年工业在全国的集中指数为64.03%,说明工业在全国显现集聚特征;集中度的绝对值为0.34,说明排名前三位的省区工业所占份额之和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强(见表4—3)。
从表4—3可以看出,自1997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外,工业在全国的集中指数总体稳定在64%左右,但集中度的绝对值却呈上升的趋势,说明全国各省区工业都有了蓬勃的发展,但处于工业排名前三位的省区发展得尤其迅速,其总和占全国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了。
2007年全国各省市区工业分布的差异性较大。产值最高的广东是最低的西藏的539.84倍,全国各省市区工业产值的均值为3281.3,低于此值的省区有18个,占省区总数的近三分之二。
2007年,工业产值排名前三位的省区为广东、山东和江苏,这三个省区工业产值之和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排名在全国后十位的省区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之和仅为8.01,远不及排名第三的江苏一个省区的工业产值大。
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工业变化明显。从图4—3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体而言,我国工业分布正在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从方向上来看,逐步由东北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并且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除个别省份外没有明显的变化;从具体省份来看,黑龙江、辽宁、四川等省区的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在逐渐降低,而广东、江苏和山东上升幅度明显。
图4—3 1997—2007年我国工业分布变化图
3.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聚集趋势
从表4—4可以看出,2007年各省区的工业区位商差异巨大,最高的上海超过了3,而最低的西藏为0.1,并且绝大多数省区低于1,占省区的三分之二,多为中西部省区,而高于1的省区多为东部沿海发达省区,说明工业在省区间的专业化程度不均衡。并且区位商较低的多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而稍微较高的多属于东部省区。从1997年以来各省区区位商的变动趋势来看,自1997年以来区位商增长幅度明显的省份有内蒙古、山东、天津等,这些省份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区市;而一些经济发展活力比较弱的省区如辽宁、黑龙江、湖北等省份下降程度明显。图4—4显示了我国1997—2007年工业产值的分布变化趋势。
图4—4 1997—2007年我国工业产值分布图
自1997年以来,工业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占全国的比重有显著的上升。2007年,广东、山东和江苏三省第二产业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12.09%、10.87%和10.55%,这三个省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二是东北三省工业在全国的地位明显下降,2007年辽宁的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已经下降到4.22%,黑龙江和吉林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下降到2.7%和1.76%,而1994年这三个省工业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91%、4.07%和1.89%;三是西部省份的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总体上有所下降,并且大部分省区在全国的排名都比较靠后;四是四大直辖市的工业占全国比重也成下降趋势,2007年,上海的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已经降为4.3%。总体来说,工业集聚的趋势还表现在,1997年工业占全国比重超过5%的省份有8个,而低于3%的省份有17个。到了2007年,工业占全国比重超过5%的省份变成了6个,而低于3%的省份增加到21个。
1994年以来的工业积聚主要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从我们计算的第二产业产值份额排名中可以看到,尽管不同年份排名前四位的省份有所变化,但前四位的省份全都属于上述两大区域。
4.工业在四大板块的分布
1997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在上升,而中部和东北地区则在下降,西部地区工业产值在全国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工业在全国分布呈集中化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上升了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了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了3个百分点,见表4—5。从1997年到2007年,东部、中部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差由32个百分点扩大到41个百分点,扩大了9个百分点;东部、西部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差由38个百分点扩大到44个百分点,扩大了6个百分点;东部、东北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差由42个百分点扩大到51个百分点,扩大了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由1997年比西部地区高6个百分点到2007年比西部地区高3个百分点,缩小了3个百分点;中部和东北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在1997年和2007年没有变化,说明这两个板块下降幅度相同。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差由4个百分点扩大到7个百分点,增加了3个百分点。可以得出,东、中、西部及东北四大板块工业发展是非均衡的,比较而言,则是东部工业产值在提高,并且东部地区提高速度较快,中部和东北地区工业比重在下降,西部地区基本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