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
- 林光华
- 491字
- 2020-08-30 02:24:35
第一章 道的古代诠释范例分析
中国古代对《老子》的注释、诠释性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典范,且注释与诠释并没有完全分开来,多是一边注释一边带入自己的诠释,譬如河上公、严遵、王弼等。本章无意于厘清所有的代表性注释和诠释,而是挑选三个直接回应《老子》疑难并且在注释或诠释方法上非常独特的三个个案——庄子、韩非子与王弼。
庄子的思想主要秉承《老子》,将“道”的含义具体、感性、全面地展开,集中体现为“大”的观念,与老子的不同在于将宇宙论意义上的“大”转化为境界论意义上的“大”;韩非子《解老》一方面接受了老子思想的变化性、变动性,另一方面又将老子之“道”理则化,丢失了由道延伸出来的“自然”义、“朴”义与“无为”义;王弼以“无”代“道”,建构了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使概念更清晰,思想更系统,但丢失了道的恍兮惚兮的模糊性特征和发生性含义,在思维方式上偏离了老子“反”的思维。但三者都处理了为什么“常道”不可说的问题,即没有偏离《老子》的核心问题。三者的注释或诠释方法都很特别,庄子是秉承老子又自成体系,韩非子是挑选老子的重要语句为己所用,王弼是章句式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