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纺织工业不能忘记钱之光本文是作者为《钱之光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所作的序。

1952年5月,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未经请示,擅自决定将纺织厂的生产劳动时间由每日两班制改为三班制,即每班由10~12小时制改为每班8小时制。由于事关重大,未经仔细谋划即仓促实施,结果造成生产工作混乱,各方面影响不好。中央发现后通报批评,并派钱之光同志到上海,协助中共中央华东局处理善后工作。当时我在华东纺织管理局局长室任秘书,具体负责接待并随同钱老活动。在钱老返京前夕,他问我愿意不愿意到北京工作,我表示服从组织分配。不久,收到调令,要我到纺织工业部报到。从这时开始,我先后在部长室、研究室、计划组工作,岗位和任务虽几经变动,但都一直接受钱老交代的相关调研课题和文字工作,直到1976年10月调离轻工业部去上海,先后在钱老身边工作20多年。长年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使我多角度地感受到钱老的忠诚为党、事业为重的光辉一生。他的对党忠诚、一心为国的革命情操,艰苦奋斗和开拓创业精神,一贯的实事求是作风,务实而从不张扬的品格,待人宽厚、清正廉明等高风亮节,都使我终身受教。毛主席曾经指出,讲中国近代工业、纺织业不能忘记张骞。我想,依据同样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讲中国现代纺织工业,更不能忘记钱之光。这是历史的定位。读者细读了《钱之光传》,必定会认同这个观点。

读者从《钱之光传》的经历可以看到,在他前半生的革命生涯中,每当中央面临重大历史关节,需要直接谋划经济和物资来源,以及相关政治活动时,钱之光都是临危受命,在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公开与秘密相结合的重大使命,而且都能不畏艰险,闯龙潭、入虎穴,圆满完成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俱兴,党和政府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设法积累资金,建设新中国。周恩来同志安排他主持纺织工业部工作,可谓知人善任。当年纺织工业是国家最大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陈云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过:“国家用一块钱收购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就可卖四块钱,如果用来生产针织品,回笼的钞票就更多。”陈云的讲话,对纺织工业在积累资金、供应市场和安排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了极为生动的说明。

钱之光

钱之光同志不负重托,主持纺织工业工作32年,仅用了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就把一个半殖民地的纺织工业改造发展成世界第一纺织大国,实现了中国人民丰衣足食的千年梦想。中国的史学界公认,汉武、开元、康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而其中又以开元盛世最为富足。即使如此,开元之后不久的天宝年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仍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乾元初年他在著名的《石壕吏》中也写道:“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些不朽诗篇,都生动刻画了劳动人民衣不蔽体的悲惨状况。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这个涉及亿万人民的衣食大计。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在发展农副业生产和消费品工业的领域,创造了诸多光辉业绩。在解决我国人民的“衣、食、住、用、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中,我认为,衣是解决得最好的。读者可以观察,现在不论是在中国的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内地欠发达地区,繁华的大都市还是边陲小镇,城市还是农村,甚至与发达国家相对比,人民群众的衣着状况都是丰富多彩的,在各类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是最小的。在构成我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八大类品种中,衣着类一直是最稳定甚至是下降的。中国的纺织服装已出口到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占到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量的24%,成了名副其实的“衣被天下”。这一切都来源于新中国发达的纺织工业,来源于钱之光同志带领的一代又一代纺织人的辛勤工作和巨大奉献。历史应当铭记这一切。

读者在《钱之光传》中,还可以看到,在钱老主持新中国纺织工业近三分之一个世纪中,始终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包括扭转了多年依赖美国棉花和进口成套设备、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局,同时又关注世界潮流,审时度势,及时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推进中国纺织工业现代化;既重视传统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的各类传统纺织业,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又十分重视科技进步,用工业化方法解决天然原料严重短缺的矛盾,集中力量发展化学纤维;既重视国内市场,又适时调整经营方针和生产理念,发展对外经贸合作,特别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出口各类纺织品,以及用成套纺织印染设备支援广大发展中国家,帮助它们振兴民族经济;既重视国家任务,注意积累资金,支援重工业发展,又关怀广大人民的切身衣着需要,坚持生产物美价廉的纺织品,让劳动人民买得起、穿得上;既重视生产建设中的物质条件改善,又重视人的因素;多方培养人才,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注意保护工程技术人员,坚持不懈地开展学习和推广先进模范人物的活动。所有这些,都是钱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钱之光传》的作者吴鹤松同志要我写序,我看了全部书稿的内容,结合我多年的感受,写了上面这些话,算是对钱老的怀念、追思和学习。我相信,《钱之光传》的出版,对于正在为实现中国成为世界纺织强国的广大纺织职工,必将成为一股激励志气、焕发智慧、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最后,我要借此机会,向本书的作者和编辑、审稿、出版诸同志,表示我由衷的敬意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