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中顾委上任的时候,已经71岁了。离任时,正好76岁。从年纪上说,我在中顾委工作的时候,也是一个老年人,但在中顾委的老一辈人中间,我还算“年富力强”的。

接到任职通知的时候,我感到压力很大,有畏难情绪。一是自己年纪大了,刚退居“二线”不久,是国家体委的顾问,怎么又上第一线呢?再是中顾委机关岗位重要,责任重大,但它是一个新机构,许多事还在初创期间,工作该怎样做,心里没底。三是老干部们资格老、功劳大,是开国功臣,怕服务工作不好做,完不成任务。

当时分管中顾委日常工作的是薄老(薄一波同志)。我找薄老谈了自己的顾虑。薄老告诉我,这是中央的决定,你要服从,把工作承担起来。情况不清楚,有困难,不怕,边干边摸索。大政方针小平同志都确定了,具体工作他很放手,这是他的领导作风。你就放手干。薄老的话,使我打消了不少顾虑,增强了信心,全心全意投入新的工作。我深知责任重大,五年如一日,丝毫不敢懈怠。

在此期间,在中顾委主持日常工作的,一直是薄老。在中顾委刚成立的时候,小平同志就说过,“顾问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请薄一波同志主持,我想减轻一些负担”。小平同志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全党、全国这个大局上。所以,中顾委机关的日常工作,都是向薄老请示、汇报,在薄老的具体领导下展开。

在五年中顾委的日常工作中,我时刻感受到,我们的工作,始终是严格贯彻中央的决定,严格遵循小平同志为我们确定的工作原则,执行小平同志给我们下达的任务。

小平同志在历次讲话中提出的部署和要求,实际为中顾委设计和规定了一个工作的框架。中顾委的日常工作、中顾委组织机构的设置,都是在这个框架中进行的。

小平同志对中顾委机关的建设也有具体要求,“不要建立什么大机构,要简化,几个人就够了”。所以,中顾委机关人不多,如果不算薄老办公室的人,从我到服务人员和司机,全机关总共才二十几人。

根据党章的规定,中顾委设有常委。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设有顾问委员会。但它们和中顾委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都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之下。

为了让老同志们能更好地发挥助手和参谋作用,中顾委的在京委员编成几个党支部,定期召开会议,老同志们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充分交流情况和发表意见的场合和机会。京外的委员,按全国大区的划分,编成几个组。每年都开一两次会,让这些老同志能及时交流情况,发表意见。

我们还随时为老同志们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保障和服务,安排老同志们参观、考察一些重要项目。针对一些老同志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就组织专题报告通报情况或实地考察,让老同志们能更多地了解情况,提出他们的意见或建议。老同志们也随时可以到机关来看文件,查资料,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及动态。

凡是老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都及时整理上报有关方面。在这方面,中顾委机关大量的工作,就是要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准确无误,畅通无阻。

按照小平同志的要求,中顾委会同有关部门,对中顾委委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都按规定做了详尽的安排,使相关工作落到实处,让老同志们满意、放心,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中顾委机关的日常工作,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好“助手和参谋工作”的各项保障。再就是最大可能地为老同志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把他们照顾好。总之,中顾委机关工作的性质,就是为老同志们服务。

在中顾委工作期间,我深深感受到,小平同志在老同志们心目中享有着崇高的威望。他们尊敬他,爱戴他,把他看做“主心骨”。有什么话,都希望能告诉小平同志;有什么问题,都希望能听听小平同志的意见,真诚地响应他的号召,听从他的教诲。而小平同志则是这一代老同志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在实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大问题上,他自始至终坚持原则,以身作则,成为全党的表率。

中顾委刚成立,他就对在座的老同志说,“我想减轻一些负担”。两年后, 1984年,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会上,他又更明确地说:“我的工作方法是尽量少做工作。它的好处就是:第一,可以多活几岁。第二,让年轻一些的同志多做工作”。“两年前我就说过,我希望带头退休。”

事实证明,小平同志是这样说的,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小平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走好这一步,使全体老同志心悦诚服。可以说,小平同志自身伟大的榜样作用,是中顾委得以顺利完成其历史使命的关键。

在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上,小平同志主动提出并经大会批准,辞去了中顾委主任的职务。当时,的确有许多老同志都希望他再继续担任主任。党内外许多人也都希望小平同志不退,什么职务都不退。这些意见,既是从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来考虑,也有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所以,在小平同志退休的问题上,是有阻力的。拿小平同志的话来说,“遇到的是一片反对声”。但小平同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态度非常坚决,力排众议,忠实履行他的诺言,带头退。

小平同志在个人退休问题上的决策和实践,充分显示了他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政治魄力,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是小平同志的一大历史贡献。他的高风亮节,博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由衷的爱戴和崇敬,永远值得我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