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的内涵

(一)情绪的概念

在心理学上,情绪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美国心理学者约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就曾说过:“只要没有人要求我们给情绪下一个定义,那么,每个人都知道情绪是什么。”LeDoux J. E., The Emotional Brain: The Mysterious Underpinnings of Emotional L ife. New York, US: Simon & Schuster, 1996. 换言之,情绪这种东西说起来人们都知道,但是要准确界定它则比较困难。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詹姆斯·拉塞尔(James Russell)也指出,情绪仅仅是我们作出的一种简单的分类,这种分类是基于我们感受到的某些体验的、经过讨论的结果。Russell, J. A., Bachorowski J., Fernandez D., et al., “Facial and Vocal Experessions of Emo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3, 54(1): pp. 329-350.

不过,尽管迄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让多数人一致同意的关于情绪的定义”燕国材编著:《理论心理学》,184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心理学界仍有很多学者在讨论和研究情绪问题。例如,西方早期的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情感,是与身体各部位的变化有关的身体状态,是明显的或细微的行为,它发生在特定的情感之中,并在内涵上将情绪区分为五个不同的方面:(1)把情绪当作一种可以从意识上加以区分的主观体验;(2)把情绪当作一种心理状态;(3)把情绪当作一种不适宜的适应性表现;(4)把情绪当作动机;(5)把情绪当作行为的一个方面。参见[美]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2~6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与早期心理学家的研究相比,现代心理学对情绪的界定多以实验研究为基础,因而也更为科学。不过,由于研究立场的不同,现代心理学对情绪的界定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取向。

第一种取向是心理取向,侧重于情绪的内心体验。坚持这种研究取向的学者一般不在定义上对情绪和情感作区分。如我国有学者认为,“情绪和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下册,4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一个人对当前所面临的事物与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就叫作情感”杨清编著:《心理学概论》,415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宋书文主编:《心理学名词解释》,317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情绪和情感是人脑以主观体验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关系的心理现象”杨巍峰:《对情绪情感定义的管见——兼与杨泽民同志商榷》,载《心理学探新》,1986(3)。。“情绪和情感,是指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机体对事物的有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反应”郭祖仪:《也谈“情绪”“情感”的定义》,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第二种取向是生理取向,侧重于情绪的生理唤醒。如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很早就提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该模式因不同情绪而有差异”Arnold M. B., Emotion and Personality(Vols. I & I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0. 。美国也有其他学者赞同情绪研究的这种取向,认为“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或持续的评价”Lazarus R. S.,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motion and Cogni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2(37): pp. 1019-1024.

第三种取向是综合取向,侧重于情绪的生理唤醒、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等因素的综合。例如,有学者认为,“情感是由非中性事物引起的并反作用于这个事物的非中性的意图和行为”杨泽民:《对情感理论的新探讨》,载《心理学探新》,1982(2)。,“机体在对自身需要有一定预期的基础上,会对客观刺激是否能够满足自身需要作出某种认知评价,而情绪则是由这种认知评价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功能性的反应,这些反应既可以被感知,也可以被测量”孙卉:《对于情绪定义的再探讨》,载《社会心理科学》,2010(Z1)。。情绪是“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这些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521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当前,有关情绪的综合定义逐渐成为情绪研究的一致认识。正如有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情绪是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21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激动状态;此种状态虽为个体自我意识所经验,但不为其所控制,因之对个体行为具有干扰或促动作用,并导致其生理上与行为上的变化”张春兴、杨国枢:《心理学》,160页,台北,三民书局,1980。。因此,情绪同时包含了内在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行为这里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广义上的行为,既包括了身体所体现出来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举止动作,也包括身体所展现的各种表情动作。三种成分。

关于情绪研究的上述三种取向尽管存在着研究侧重点上的差异,但从研究内容上看,相互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不同。如今,有关情绪研究的综合取向逐渐成为共识。根据综合心理学关于情绪的研究,情绪在内涵上大体涵盖了以下内容:

第一,情绪包含内心体验,同时也包括了生理唤醒和外在行为。毫无疑问,喜、怒、哀、乐、悲、恐、惊等情绪首先反映的是人们的内心状态,是一种态度体验。但情绪的内容并不限于人们的内心体验,还包括了与内心体验相伴随的生理唤醒和外在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情绪的定义必须包括生理基础、表情行为和主观体验三个方面:“你可能记得,在你感到愤怒时,你心跳加速,血液涌上脸和每一块肌肉。由于肌肉过度紧张,你有要爆发的冲动。当你过度悲伤时,身体感到异常压抑和沉重,肌肉松弛,虚弱无力。你的脸和胸口会疼痛,眼泪止不住地落下,你在抽泣中感到窒息。”Izard C. E., 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s.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1, p. 564.

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和表情行为:(1)愤怒时,血液流向手部,心跳加速,肾上腺素等激增,激发强大的力量。(2)恐惧时,血液流向骨骼和肌肉,脸部因缺血而变得惨白,身体僵立,动弹不得。脑部情绪中枢激发激素分泌,使身体处于警戒状态,并专注逼近的威胁,随时准备作出最佳反应。(3)快乐时,脑部抑制负面情绪的部位较活跃,能量增加。生理方面唯一的特征是较为平静,使身体能较快从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因此,不但身体得以休养生息,还能打起精神应对眼前的挑战与目标。(4)爱、温柔和性满足会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的警觉状态,这与愤怒和恐惧引发的打斗或逃避反应恰好相反,全身笼罩在平静和幸福感之中,有利于与他人合作。(5)惊讶时,眉毛上扬以扩大视觉范围,也可让更多光刺激视网膜,借以快速了解周遭的情况,研究最佳的应对策略。(6)厌恶时,上唇向一边扭曲,鼻子微皱。达尔文认为这个动作刚开始是为了闭紧鼻子以免吸入可恶的气味,或表示想吐出难吃的食物。参见陈少华编著:《情绪心理学》,10~11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因此,总体上看,情绪的内涵是综合的,包括了内心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行为等内容。

第二,情绪反映的对象具有客观性。作为一种反应,情绪所反映的对象自然是客观事物。只不过,在不同的情绪中,事物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它既可以是眼前的某种特定对象,也可以是不在眼前的非特定对象。通常情况下,听到别人的表扬后会产生高兴的情绪,受到别人侮辱后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这里的高兴、愤怒所反映的事物是特定的。不过,在有的情况下,情绪的产生可能并不基于某种特定的事物。例如,莫名的忧伤感通常很难有具体的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情绪就不反映客观事物。实际上,在这种情绪产生的过程中,外界事物是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发挥作用的,且通常不是一种,而是多种事物的共同作用,且不限于眼前的事物。例如,“夜深了,你独自躺在床上,难以入眠,脑海中充满了许多想法和情感。在白天的工作中,你有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可能伤害了某个人,这使你感到羞愧。你又想到身在另一个城市的父亲,他正在勇敢地与癌症斗争着。晚上看了一部电影,影片的诙谐幽默深深地感染了你,你发出了由衷的笑声。然而在让自己快乐的同时,你却有着一种内疚感。每当想到几个月前结束的一段感情,你便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这些都使得你睡意全无”同上书,31页。

第三,情绪是多因素、多水平整合的产物。从生理的角度看,情绪是脑的功能,首先发生在神经组织进化上古老的部位。丘脑系统、脑干结构、边缘系统、皮下神经核团等这些整合有机体生命过程的部位,都是整合情绪的中枢。随着人类的进化,大脑皮层尤其是前额叶的发展对情绪与认知的整合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保持在脑的杏仁核。与由杏仁核为核心的神经环路联系的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内脏系统、内分泌系统都参与情绪的发生、维持和变化。同时,大脑皮层的高度分化为情绪的分化提供了可能。由皮层运动区支配的躯体骨骼肌运动,尤其是面部肌肉运动,是人类具有多种精细化的情绪的直接机制。从心理的角度看,需要、感觉、知觉、思维等多种心理成分都能参与情绪的加工过程,并进而区分出不同水平的情绪,如感知觉水平上的感情反应和认知水平上的感情反应、与本能需要相联系的感情反应和与生物—社会性事件相联系的感情反应等。参见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5~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可见,情绪的产生既有生理因素的参与,也有心理因素的参与,是多种因素的整合结果,并根据其整合水平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情绪。

因此,情绪在内涵上既体现为一种内心的体验、态度反应,也体现为生理上的各种行为及表现在外的表情和行为。

(二)情绪与情感的比较

在心理学上,与情绪相关联的概念有许多,如情感、感情、内驱力、唤醒等。其中,最常混用的概念是情绪与情感。

事实上,一些心理学研究并不区分情绪和情感,许多学者在概念界定时也往往将情绪和情感放在一起。如有学者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33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按照这种界定,情绪与情感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样,“都是对需要满足状况的心理反应,是属同一类而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同上书,342页。。在实际生活中,情绪和情感在许多地方也常被通用,较难区分,例如“乐极生悲”、“破涕为笑”、“喜极而泣”等到底描述的是情感还是情绪,不好界定。

不过,现代多数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与情感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情感通常指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感受方面,也是情绪的意识部分和核心成分。情感有很多种,其中一些是基于情绪的,尤其是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另一些则是基于这五种基本情绪的微妙变体,依赖于体验。参见陈少华编著:《情绪心理学》,10~11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换而言之,尽管情绪与情感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情绪侧重于外部特征,而情感则侧重于内部感受,但在存在的范围上,情感是情绪发生过程中的一部分。从外界刺激作用于人体到人们表现出相应的表情和行为,情感是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内心体验,是情绪三成分之一。

当然,在概念的使用上,“情绪”与“情感”的词义侧重并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情绪”一词更侧重于感情性反应的过程,它是感情性反应作为心理活动过程的标示;而“情感”一词更侧重于感情性反应的感情内容(即那种带有享乐色彩的体验),并且多为具有明显社会性的高级感情。参见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7~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