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殷周时期哲学思想的萌芽

(一)绪言

马克思曾指出:“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这是人类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在100万年前,原始人已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他们经过石器时代,从原始人群进化到氏族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再由父系氏族社会转变为奴隶制社会。原始社会的宗教崇拜已经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随着夏、商、周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的多神教转变成为一神教。这个至高无上的“一神”,在殷商时代叫做“上帝”或者“帝”,它对自然和社会具有绝对的主宰作用;在周代叫做“天”或“天命”。由绝对权威的“上帝”转变为“以德配天”的天命神学体系,是殷商的不成熟的奴隶制社会向周王朝的成熟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不管是殷商的“上帝”观念,还是周王朝的“天命”思想,实质上都是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的表现,是奴隶主贵族用以欺骗和麻痹广大奴隶的思想工具。

从西周末年开始,随着奴隶主的衰落,中国哲学逐步地从殷周天命神学的母体中产生和发展起来。从西周末年的怨天、恨天、骂天到春秋时代的“天德合一”、“民为神主”,再到子产、晏婴和范蠡的自然主义的天道观;由逐步地否定天命神学思想体系到自觉地探索与思考宇宙万物的本原,揭示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由此可见,从夏、商、周到春秋时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始终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一时代主题而展开的。只有紧紧地抓住这一时代主题,方可揭示殷周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趋向和本质。

研究殷周时期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坚持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保存着相当丰富的原始社会的宗教崇拜和殷周天命神学的资料,是研究殷周时期宗教哲学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但是,由于原始人没有文字,他们的社会实践和宗教崇拜缺乏直接的文字记录,我们只有结合近年考古学的发现和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残存的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遗风,加以综合考察,方可为中国早期宗教哲学思想的形成寻找出一个大略的发展轮廓。

研究殷周思想的主要历史文献有两类:一是甲骨文(卜辞)和金文。《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续编》等,收录有大量出土甲骨文。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是一部金文选辑。二是古典文献,主要有《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等。

本章分为四个小节,依次是原始社会的宗教崇拜、殷周时期的“上帝”观念、西周的“天命”思想、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只有把握每一历史时期的宗教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同时注意它们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寻找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思想演变的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