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板块,它为企业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当一种产品或服务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或企业处于衰退阶段时,企业创新就能力挽狂澜,创造二次爆发点,推动企业持续发展。此次追踪调查从总体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氛围、创新表现、创新能力及创新开放度等方面来展开分析。

1.3.1 创新投入与创新氛围

创新投入可通过企业科技研发人员数、科研机构数和研发投入来衡量。

如图1—23所示,在153家受访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科研人员在20人以内,占总样本的65%(其中0~5人的占25%,6~10人的占22%,11~20人的占18%,与上期调查大致相符)。此外,11%的受访企业在科研人员的投入上较为突出,科研人员达到100人以上。

图1—23 企业科研人员数量

图1—24反映了受访企业在科研机构方面的建设程度。调查结果显示,12%的企业尚未设立任何科研机构;48%的企业有且仅有一个科研机构;29%的企业设有2~5个科研机构,另有10%的企业设立5个以上科研机构。

图1—24 企业科研机构数量

此外,根据调研结果,受访企业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的比重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研发投入比重最高的企业达到总销售额的80%,而最低的企业仅为0%,研发投入的平均占比为16.80%。在创新绩效方面,新产品销售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均值为22.89%,其中,最高达到89%,最低为0。

除了硬性的科研投入,此次调查也考察了企业软性文化强调、鼓励创新的程度。调研数据显示,受访企业创新氛围(采用100分制,0分表示创新氛围非常差, 100分代表创新氛围非常好)平均得分69.5,说明整体而言企业的创新氛围较好。从科研机构数量来看,拥有2~5个科研机构的创新氛围最浓厚,没有科研机构的企业创新氛围最低,拥有5个以上科研机构的平均创新氛围甚至低于只拥有1个科研机构的企业(见图1—25)。这种结果可能暗示,科研机构数量与企业创新氛围没有确定的正向关系,甚至有可能是倒U形关系,这有待更严谨的实证研究来证明。

图1—25 拥有不同科研机构数量的企业的创新氛围

1.3.2 创新表现

为了衡量受访企业的产品创新水平,我们考察企业过去一年中实际的产品创新表现。从开展新业务、推出全新产品或服务、改进的产品或服务、新工艺与新技术、管理改进的新措施这五个维度进行统计,数据结果如图1—26所示。

图1—26 企业创新数量

由图1—26可见,受访企业最近一年在产品、工艺和技术方面的创新及与管理改进相关的新措施平均为7项左右,改进的产品或服务平均为8项。开展新业务的数量平均为10项,这一结果远落后于上年的20项。

1.3.3 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概念体系虽然在学术界与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商业模式在企业战略中的重大价值。从强调盈利模式、运营管理,到关注战略,最后再到强调系统,商业模式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不少阶段。现有主流的研究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整合了企业的盈利、运营和战略等方面。可以说,商业模式应该阐述企业如何通过对运作结构、战略方向以及获取利润逻辑等多种存量和变量进行整合得到竞争优势。商业模式,是企业为创造价值而设计的交易活动的组合方式。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现有商业模式的价值不断萎缩,企业需要设计更新颖的商业模式以捕捉市场机会,为客户和合作伙伴创造更多价值。商业模式的概念虽然笼统抽象,貌似无法把握,但是将商业模式系统解构成不同要素为企业管理商业模式提供了便利。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延续主流研究的趋势,将商业模式看做是包含企业价值主张、资源与能力、交易模式、盈利模式四个方面、十个维度的概念。

本次调研中,我们从十个方面评估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受访企业在十个维度上的创新程度得分均值如图1—27所示(采用100分制,0分表示在该方面创新表现非常不突出,100分代表在该方面创新表现非常突出)。

图1—27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由上图可见,受访企业在核心能力上的创新最突出,均分为69.2;而在成本结构及交易方式上得分最低,均分为65.6,但较上年同期表现有所进步。由此可见,这两个方面可能是企业创新的突破口或难点。

为了更好地研究企业创新,我们将企业创新十要素整合为四个模块,即价值主张创新、资源与能力创新、交易模式创新与盈利模式创新(见图1—28)。对比企业在不同模块的创新程度,调查发现,受访企业在资源与能力(包括合作伙伴、核心能力、所使用的技术)、价值主张(产品或服务、目标顾客或市场)方面的创新程度比较高,与上期调查一致;在交易模式(销售模式、合作网络和交易方式)方面的创新程度一般;而在盈利模式(收入来源、成本结构)上的创新程度最低。

图1—28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模块

以往研究表明,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战略、绩效的关系较为密切。可以说,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必由之路。此外,商业模式创新能颠覆现有的行业标准或经营模式,将企业带到真正的“台风之口”。因而,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面临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需时刻保持敏感性,包括对价值主张、资源与能力、交易模式与盈利模式的感知,抓住一切创业机会实现有效的商业模式变革。

以企业实施三种不同的战略为标准,将企业分为三种业务绩效水平,分别为高绩效、较高绩效及较低绩效,分别对应增长战略、稳定战略及收缩战略。调查结果显示(采用100分制,0分表示在该方面创新表现非常不突出,100分代表在该方面创新表现非常突出),三种不同绩效的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上表现不同。其中,取得高绩效的企业在价值主张上变化较大,而其他三个模块创新程度都低于绩效更差的企业。相反,较低绩效的企业在四大模块上都有创新,但是企业绩效相对较差(见表1—8)。这从侧面反映了,“各个商业模式的模块创新程度越大,企业的绩效就越高”是个伪命题。商业模式创新也需要追求效果,有时在数个商业模式模块上的革新效果不如专门在某一模块上进行变革。

表1—8 过去一年不同绩效的企业商业模式不同模块的创新程度

然而,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不管是初创企业、发展企业还是成熟企业,在识别商业机会的同时,更应该致力于通过变革商业模式开发机会,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商业机会转化为经营绩效。具体而言,从价值主张来看,企业需把握市场需求及保持对客户的敏感性,优化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或服务,并适时地对目标市场进行战略变革。从资源与能力来看,企业需要培养各种资源与能力,创造性地整合、配置资源,提升自主创造、创新能力,并通过合并、联合、游说、治理等手段获取商业模式创新所需的关键资源。从交易模式来看,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交易途径、提高交易效率等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从而稳定地提升企业绩效。从盈利模式来看,企业需要不断优化其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改进价值创造。企业需根据现实状况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模块进行创新。

1.3.4 自主创新能力与模仿创新能力

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与模仿创新能力两方面。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的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有机组合,而模仿创新能力是企业通过模仿较为成熟的创新产品或工艺,密切关注同行新技术、新业务与新管理方式而加以借鉴或改造的能力。自主创新是企业运用自身的资源与能力来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的实践,是由企业内部驱动的创新。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对企业的技术、资金要求较高。模仿创新是企业对已有的市场、技术知识进行加工,然后改善生产方式、完善管理流程或提升客户关系管理质量来迎合既有的市场和顾客。可以说,自主创新主要依赖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而模仿创新主要依赖于外部环境,并强调企业自身的技术与市场敏感性。本次受访企业的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得分如图1—29所示。

图1—29 企业创新类型

数据结果显示,相较之下,受访企业在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差异不大,均分分别为71.5和72.1。企业的模仿创新能力略优于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会密切关注同行技术的发展并加以借鉴。其实,相对来说,模仿创新是成本和风险较小的一种创新方式,适合资金、人力资源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采用。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两大支柱,二者的协同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绩效。此次数据调查中,我们发现初创期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而在维持期,企业的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能力达到峰值。在衰退期,企业主要依赖于模仿创新能力(见图1—30)。

企业需根据发展阶段来关注不同类型的创新能力,在初创期以后的一个较长阶段宜采用模仿创新策略,这种策略能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也可以保证企业不会立即被市场淘汰。这时,企业需要构建和谐、科学、合理的外部企业合作网络,在与其他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的互动中进行战略创新,提升企业动态竞争力。同时,企业需关注内部资源,积极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学习能力和知识记录与分享能力,构建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提升自主创新水平。企业在发展壮大后,其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开始崭露头角、引领市场。当然,这里需要提醒企业注意不要陷入创新陷阱,虽然强调创新,但要谨记,企业的首要目的是获得利益并长久存活下去。

图1—30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能力表现

1.3.5 创新开放度

开放式创新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hesbrough在2003年首次提出,它揭示了企业可以在组织边界之外进行创新活动。在开放式创新中,企业可以通过内部与外部渠道获得创意来源并使之市场化。开放式创新的关键是使创新的来源得以拓展,它是将企业传统封闭式的创新模式对外(包括企业内部与外部)开放,引入外部的创新思想或创新能力。企业创新是一个过程,识别创新思想的来源是这一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企业能否创新成功的先决条件。企业创新思想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源于企业内部。一般来讲,创新的内部来源是企业可以调整与控制的。传统的企业创新基本上是职能化的,创新任务由研发部门来负责。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这种职能分配早已不合适,企业的创新必须具备一定的开放度,要让全员参与进来进行创新管理。

调研数据显示,受访企业创新内部开放度较大,创新思想来自CEO及中高层管理者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2%和38%;同时,现代企业创新模式也对专业技术员工和一般员工开放,创新思想来源占比为16%和14%,有待提升(见图1—31)。整体来看,企业创新内部开放度较合理。

图1—31 企业创新内部开放度

如图1—32所示,企业从外部获得创新思想的来源较为广泛。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企业在过去一年内开放式创新的程度一般,均分为63.8,较上期略有上升,表明企业对创新外部开放度越来越重视。具体而言,受访企业进行外部开放式创新时,从终端顾客获取资源以支持创新的程度最高;从政府部门获取创新资源、开展创新的程度最低;从媒体、供应商、分销商、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机构获得创新灵感的程度较高。考虑到政府主导经济及标准制定者的战略地位,企业创新模式对政府的开放度有待提升。

图1—32 企业创新外部开放度

以往的研究表明,创新开放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复杂的,并不是单一的正比例关系。原因在于,一方面,开放式创新保证了企业信息的获取,企业能从内部与外部获得创新的思想,易于将新的技术信息进行市场化或利用创新思想改善商业模式、管理流程等,从而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过高的创新开放度容易分散组织的精力,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信息搜寻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开放度过高会引起内部技术知识或高效生产方式的泄露,增加企业运作成本。总体而言,创新开放度与企业绩效呈现倒U形相关关系,即开放度较低时,开放度的增加会促使创新绩效的提升;而当开放度超过某一阈值后,开放度的增加将使创新绩效下降。

我国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开放程度普遍较低,基本上没有达到U形曲线的阈值。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将创新开放度与创新绩效进行拟合回归发现,受访企业的外部开放性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 0.40, p<0.01),这从侧面验证了开放程度还没有达到阈值。因此,就我国企业而言,开放式创新整体上能帮助企业快速捕捉信息并进行知识分享,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并减少市场、技术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与终端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大学、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甚至竞争对手合作,获取创新的产品构想、生产技术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