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的治疗机制及作用

一、中医对本疗法的认识

刺血疗法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关针刺治疗的条文,几乎半数以上均涉及刺血方法。《黄帝内经》奠定了传统刺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使之成为刺灸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医家们都遵从刺络的基本原则,虽然现代临床已大大突破原来的治疗范围,但它的基本应用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临床。中医学对本疗法治疗机制有如下认识。

1.苑陈则除

《黄帝内经》记载:“苑陈则除之,出恶血也。”“苑陈”实指络脉中瘀结之血。《针灸大成》云:“人之气血凝滞不通,可用刺血法以祛除其凝滞,活血化瘀。”瘀血是血行不畅、滞留于经络或溢于经络外,积滞于组织间的病理产物,刺血则通过泻出一定量的血液,直接调节血液的运行,宣通瘀滞、通利经络,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正体类要》云:“患者如有瘀血,止宜砭去。”李东垣认为刺血“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刺血可“去血络之凝”。

对跌打外伤所致瘀血肿胀可直接在患处刺络放出恶血进行治疗。《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刺足跗上动脉,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薛己医案》云:“患者闪伤,瘀血肿痛……遂砭去瘀血。”现代对外伤血肿等类似病证采用刺络拔罐放血法,就是“苑陈则除”发挥活血化瘀作用的具体应用。

2.邪气以泄

张子和认为“邪热之毒,出血则愈”。可见刺络放血对盛实之邪可起到祛邪泻实的作用,邪去则正安,元气自复。火热壅盛则成热毒,火降热清则毒邪可除;而对于虫蛇咬伤,局部刺血又可使毒素随血而外流排出,故刺血又可清热解毒。对邪盛之疾,自古多用汗、吐、下法以攻之。张子和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刺血法的独特风格。他将刺血作为汗法的一种,指出“《黄帝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儒门事亲·卷三》)发汗则令邪随汗泄,刺血则令邪随血出,故临床上对实证、热证多用刺血疗法,使邪随血出,排出邪气,体自安康。对于虫、蛇、蝎子等咬伤,刺血疗法可通过放血以排出毒邪,使邪去正安。

3.调阴阳,和气血

对于刺血调整阴阳,李东垣在《针灸聚英》中以刺血治疗脾胃虚弱病案后阐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其络脉经遂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刺血调整阴阳还在于气和血。气血平和通畅是阴平阳秘、脏腑调和的前提,“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如前所述,刺血具较强活络之功,经络通畅、气血平和、运行有常,以“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发挥其“行气血、营阴阳”的功能,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

4.血实宜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宜决之。”张景岳注:“决,为泄去其血也。”《素问·调经论》说:“穴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黄帝内经》云:“夫气盛血聚者,宜实而泻之。”都说明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实有余、血气壅实或瘀血阻滞、经络不通之证,可用刺络放血来消壅化瘀,通经活络。

二、现代研究对本疗法治病机制的认识

刺血疗法适应证广,疗效显著。然而,刺血对机体能产生哪些预防和治疗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而实现的,目前尚在进一步研究之中。现根据有关资料,扼要介绍如下。

1.改变血液成分

刺血疗法对感染性疾病的血象有明显影响。有人对急性感染性疾病患儿作耳穴刺血治疗前后白细胞变化的观察,发现治疗后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数下降。临床还发现,刺血治疗前后的血象变化呈双向调节作用,可以使血象不论升高或降低者,均调整到正常范围。据报道刺血疗法对血液中K+、Na+、Ca2+、Mg2+和血糖亦有一定影响。

2.改善血管功能

刺血疗法的主要依据是“病在血络”,而直接刺破血管出血又是刺血疗法的特点。因此,刺血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是客观存在。临床病例及实验室脑血流图检查结果证实,刺血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管弹性,改善微血管的血色、流态、瘀点、流速的作用,从而改善组织缺氧状态。这与中医瘀血学说中消瘀散结、活血化瘀的作用相一致。

3.调整神经肌肉功能

刺血对神经肌肉生理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刺血疗法治疗各种神经性疼痛、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及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有良好效果。据相关研究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通过对某些部位的感受器官或神经的刺激,传导至中枢神经部位,随后影响到效应器官。其局部组织也会因刺激而引起一些特有的生化改变,并通过神经体液的综合调节,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4.调动人体免疫机能

刺血疗法具有调动人体免疫机能,激发体内防御功能的作用。研究证实:分别以刺血疗法治疗病毒性疣病及单纯疱疹,部分患者于刺血前后,分别做OT和PHA皮试、末梢血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测定,结果发现上述各项指标治愈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说明刺血疗法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可以增强体质,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

5.影响体温调节中枢

刺血疗法有良好的退热作用。体温的恒定,依靠产热与散热功能的平衡,其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病理情况下,许多因素都可以引起发热。研究证实:分别用刺血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及小儿发热患者,放血后一般6~12小时体温降至正常。这说明放血对体温调节中枢有明显的影响。

6.调节消化功能

刺血疗法对胃肠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实验资料证实:挑刺四缝穴后,可以使胃蛋白酶的活动性增高,原胃酸较高者稍下降,较低者上升。同时,还可以使肠内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含量增高。

除上述以外,刺血疗法对呼吸、泌尿、内分泌等方面的功能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刺血疗法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紊乱、经络气血循行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刺血疗法就是通过活血通络、调理气血,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其主要目的是祛邪扶正。及时使用放血疗法,既可以治疗疾病,又可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刺血疗法的治疗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泄热解毒

主要适用于阳盛发热、热毒亢盛以及毒邪侵入而生的疮疡症。因为阳气盛必然会涉及血盛,放血可以泄血脉中的邪热,泄去过盛的阳气,而使机体的气血趋于正常,而热自平。热之极为火,如心阳过亢或肝阳过亢,人体就会出现火邪的症状,甚至发热、神昏谵语等,用三棱针放血,可以直接清泻心阳肝阳的偏亢,从而达到清火泻热的作用。另外放血能使侵入机体的毒邪随血排出,通过理血调气的作用,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

2.消肿止痛

跌打损伤引起的肢体局部肿胀疼痛是由于气滞血涩,使经络瘀积而致。用三棱针放血,可以直接排除局部经脉中“苑陈”的瘀血与病邪,促使经脉通畅而达到消肿的目的。用三棱针放血还可以直接排泄经脉中瘀滞的病邪,使经脉畅通而疼痛停止。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凡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气滞血瘀、经络壅滞,都可以引起疼痛,而针刺络脉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郁开结,使闭塞状态消除,疼痛自止。临床上治疗各种痛证,就是利用刺络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3.祛瘀通络

凡是内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闭塞不通的状况。古人认为“凡刺之理,经络为始”,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基础。因为人体气血藏注运行依靠经络系统,如经络不通,则气血不行,机体失养,百病乃生。即诸病皆因气血阻滞,不得宣通。刺血则通过对血络的刺激,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本身,并通过辨证放出一定量的血藏,“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经络通畅,气血畅行,以治疗经脉不通所致的各种病证。由于手法、针具及其泻血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较之其他方法,刺血对机体、经络的刺激相对较强,同样,其活血通经的作用也较强,所以历代医家均以刺血为通经活络的主要手段。诚如《黄帝内经》所言:“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也正是利用刺血具有较强疏经活络的作用,使气血运行通利,“通则不痛”,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疼痛的病理基础,从而起到了活络通络、止痛镇痛的作用。在《黄帝内经》中就对头痛、齿痛、心痛、胃痛、腹痛、腰痛、腿痛等诸多痛证均以刺血治之,再如华佗刺血治曹操头风、委中刺血治急性腰痛等治疗痛证的著名医案医方,均是依据刺血疗法具有活络止痛这一作用。

4.醒脑开窍

醒脑开窍是指刺络放血能用于危重急证,如治疗昏厥不省人事等。对此,古今临床应用都十分广泛,如《针灸大成》日:“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延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再如傅青主针刺眉心出血治疗产后血晕,郭志遗刺血急救绞肠痧,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中风闭证仍以井穴刺血救急等,无不表明刺血具有较好的醒脑开窍和急救作用。根据中医理论,大多数昏厥、急证因气血逆乱、经络闭塞,而刺血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和血以启闭泄邪,通关开窍,从而起到醒脑开窍之功。在《黄帝内经》中,刺血还用以治疗癫证、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不宁疾病。此类病证多因情志忧郁,气血不和,心神不主,使用刺络放血,能够通经活络,活血理气,使气血冲和,神志安宁。“神有余则笑不休,泻其小络之血,神气乃平”(《素问·调经论》),达到镇静安神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刺血仍是目前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并有较好疗效。

5.驱风止痒

痒是由于风邪存在于血脉之中所致,故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三棱针放血,就是理血调气,血脉通畅迫使风邪无处停留,从而达到祛风止痒的效果。

综上所述,刺血疗法具有泄热解毒、疏经通络、活络止痛、活血化瘀、消肿散结、醒脑开窍、镇静安神、祛邪安正、和血养血、调整阴阳等作用。由分析可知,这些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其中通经活络是基础,是其他作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了解并掌握刺血的作用,对临床合理选用、提高刺血疗法的治疗效果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