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沟通中,要想询问得到很好的效果,就必须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只有你的问题有意义才能得到对方的有效回答。好的问题,总是令对方乐意开口,而自己也能从对方的回答中有所得。
你是否自我服务偏差?在日常交际中,许多不擅长询问或在询问过程中遭到挫折的人,经常会为自己找很多理由和借口,如“他根本没办法沟通,我跟他没什么话可谈的”“昨晚没休息好,今天根本没心情交流”“今天天气很差,以至于我无法提出精彩的问题”等等,这种自我逃避,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就是典型的自我服务偏差。
王珂想自己买辆车,但手头的钱还差点,他希望父亲能够支持自己。于是,他与父亲开始了以下对话:
王珂:“爸爸,我想买一辆车,但是我手里还差一点儿钱,能借我点儿吗?”
爸爸:“你有驾照吗?没驾照是不能开车的。”
王珂:“我早就考了驾照了,现在我就是手头差点钱,如果你能支持点,我就可以支付车子的首付了。”
爸爸:“你为什么要买车呢?”
王珂:“我上班很不方便,地铁太拥挤了。”
爸爸:“要不我送你上班吧!或者你开我的车,我坐单位的班车。”
王珂:“我不想开你那辆车,太老式了,又费油。”
爸爸:“那辆车我刚买不久,还很新呢!”
王珂:“不了,我同事有辆车正在卖呢,价格也不贵,我打算买下来。”
爸爸:“我的车怎么了,开我的车还嫌丢人了?”
王珂:“我就是不想开你的车。”
最后,父子俩吵了起来。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王珂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他询问的关键应该抓住“借钱”,从这个点开始询问,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他可以询问:“爸爸,你能借给我5万元钱吗?”这样跟爸爸讨价还价,兴许爸爸能借给他3万元。所以,在询问的过程,要善于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
有一家大型的外资公司,员工们对公司的待遇都感到十分不满意。公司领导得知了这一情况,却无动于衷,不愿意去改善员工们的待遇。在这位领导的眼里,这些员工都是智力平平之辈,能力上更是乏善可陈,并且对公司没有认同感,在工作上缺少应有的激情,没有必要为他们浪费太多的金钱。当别人对他提出意见的时候,他就说:“我能收留你们就不错了,就你们这样的工作能力和做事态度,哪一个公司都不会要的。”
工人们的工作热情更加低落了,经常出现迟到的现象。为了调动大家的工作激情,秘书准备向老板提议改善员工的待遇。他这样对老板说:“现在公司的大部分员工简直是没有办法到公司上班了。”
老板问:“为什么呀?”
秘书说:“坐出租车吧,价钱太贵坐不起;坐公交车吧,又经常挤不上车;而且每月的交通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根本没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秘书说完就叹了口气,一脸无可奈何地看着老板。老板却说:“那就让他们安步当车吧,一文不费,而且可以借此运动身体,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么?”
秘书摇了摇头说:“不行啊,把鞋袜磨破了,他们买不起新的。不如这样吧,请您发出一个告示,提倡光脚走路,号召大家赤脚走路上班,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么?要怪就怪他们生不逢时,生活在这个年代。谁让他们不去想发财的门路,却当苦命的职员?他们坐不起出租车,也不能鞋袜整齐地到公司上班,都是咎由自取!”
这位秘书边说边笑,老板听了心理总感觉不是滋味,最后终于答应改善下属的待遇。
这位秘书找准了关键点:让领导改善下属的待遇。所以,他并没有直冲冲地去劝说领导改善下属待遇,而是用开玩笑的询问方式含蓄地进行劝说。在劝说的过程中,他没有说老板的一句不是,而是用嘲笑下属的形式来显示出他们的苦衷。这种语气虽然是开玩笑的,但实质上是在劝说老板不要太苛刻和吝啬,应该照顾一下员工们的生活。这样的方式比较委婉,既没有伤害到老板的面子,又让老板觉察到了自己的过失,从而主动地去改善员工们的待遇。
1.将询问目标与对方需求结合起来
在询问的时候,假如你想将问题提到对方的心里,那最好将询问目标与对方的需求结合起来,这就是询问的关键所在。在实际询问的时候,只要你让对方感受到你所提的问题与他的需求有关,那这次询问就会成功。
2.要问到点子上
每个人都有一种防御本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于问题的认识,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导致我们无法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对问题认识不清,导致了我们的模糊询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出那么多问题,收到的效果却很不理想。所以,在询问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询问,而且要问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