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驼道上的政治与商业

整个民国时期,河西一带军阀、土匪横行,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驼队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贸易往来十分艰难,这也很考验驼把式们的能力和智慧。为了驼队的安全,许多掌柜子、把式头都和政府有往来,有些驼队还承接一些官方委托的运输。民国时期,民勤商会的会长魏永堃就曾受孙中山的委托,动用民勤驼队,将茶叶作为国礼送到苏联,还得到了列宁的接见。

民国后期,河西战事不断。骆驼客们必须消息灵通,哪条路上将要打仗,哪条路上换了谁的人,哪条路什么时候能走、什么时候要绕开,都需要提前知晓。但有时候军队也会强行征用驼队,用作军事运输。总之,遇到战争,驼队运输往往大受打击,商号生意也就遭了殃,马合盛茶庄的生意就败在了兵祸上。

随着当时的社会形势日趋紧张,民勤驼队的远距离运输逐渐衰败了。而另一种运输却依然活跃着。那就是在阿拉善高原各个盐池之间的短距离运输,这种运输的主要货物就是盐。因为盐的成本很低,阿拉善周边地广人稀,沙漠上少有战事,少有强盗和军队,短途驼运路线相对安全。运盐驼队大多是由拥有少量骆驼的几户人家临时搭伙而成的。当时民勤附近的运盐路线主要是从阿拉善的雅布赖盐池出发,向西过红沙岗,经下四分到河西堡;从东边则经黄坑井、芨芨草、青土湖,到达民勤,从民勤转运到宁夏中卫的盐仓;另外还有一条从北方的吉兰泰盐池运盐到现在宁夏中卫的线路。

经由河西走廊的盐茶交易由来已久,是阿拉善周边地区与中原的物品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内地来的茶叶经由河西走廊的绿洲商业重镇贩运到蒙古高原地区,而蒙古高原的盐巴也通过阿拉善沙漠南缘的绿洲城镇转销内地。当时河西走廊东端的许多城镇,如河西堡、武威、土门子、大靖,就和宁夏平原的中卫、银川等城市构成了一个商业网络。这种由百姓自发进行的短途驼队运输,才是留在民勤老家的骆驼客们的主要生存形式。这种运输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严家的商号响应号召公私合营了,驼队也随之“入社”。孙得正回到了原来放牧的地方和蒙古人一起放牧,又过了几年才返回民勤。当时生产队里骆驼很少,拉不起“把子”,孙得正从此再也没有拉过骆驼。一辈子和牲畜打交道的孙得正不会种地,所以他重操旧业,一直给村集体放牧牛羊。如果有人愿意听,他还是会和人们聊起当年在驼道上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