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得知姜向荣博士的《汉语告知范畴研究》一书即将付梓,我由衷感到高兴,也深知蕴含了她多年心血精雕细琢的这部著作必将为汉语言语行为研究领域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从言语行为理论建立至今,已经深入到语言研究中的语义语用方面。从人们的话语中探索其包含的各种诸如“抱怨”“请求”“道歉”“命令”“宣告”等言语背后的施为行为就是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言语行为分类中,“告知”“宣告”行为也是人类语言中的重要一面。古往今来,将士出征,誓言如雷;王室要闻,昭告天下;文人墨客,告知言曲;恋人表白,信誓旦旦。古诗云:宁忍学桃李,誓言作青松。“誓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宣告和表白?而乐府诗云: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又何尝不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委婉告知?——古今多少事,尽在告白中。“告知”的话语,各有所异,隐含的行为,异曲同工。

尽管告知行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言语行为,但在相关的研究中涉及告知行为的研究却并不多见。这表明,对于告知言语行为的研究,尤其是专门就使用汉语所进行的告知行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由此来看,《汉语告知范畴研究》一书在告知范畴角度的研究将是一个新的维度,将为汉语中其他语义范畴的建构和深入探讨提供参考。此外,对于隐性告知等的深入研究也可以为心理学、社会语言学提供证据,也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

本书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汉语中能体现告知行为的话语表现形式上,凡是体现在语词表达上的确定的各种告知行为方式都在考察范围之内。这样,可以从语义入手,寻找反映了告知行为的相应的语言表现形式,然后再研究这些语言表现形式所体现的告知行为。在研究中,作者关注了前人关于告知性质的理论研究,在“告知是言语行为的一种”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界定了告知是说话人通过各种语言形式向听话人传递某种信息的言语行为。作为一种行为,它属于关系范畴中的行为范畴,而不是语词范畴。语词形式的告知施事行为动词仅仅是反映告知行为的一个形式标记。能反映告知行为的语句是无限的,只要与告知性话语原型有家族相似性的语句,都可以体现告知性质。而要想尽量真实地考察这些反映告知行为的语句,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它们范畴化。因此,作者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处理语义范畴的方法,将告知范畴化,明确地提出并确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汉语告知范畴。作者以言语行为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语篇衔接理论、语法化理论、标记理论等为依据和背景,站在范畴的高度上对告知性话语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的描写和分析,并对告知范畴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由此提出了以下一些观点:

第一,告知范畴是一个连续的、边界模糊的原型范畴。告知范畴边界的开放性、模糊性,确保了告知语义范畴的内在变化,使得新的成员可以比较容易地以边缘成员的身份进入告知范畴,而不必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告知语义结构。因而,能进入告知范畴的内部成员是无限的,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典型、边缘之分。

第二,一个完整的告知行为由醒示语、核心行为语和信息陈述语三大部分构成。告知中的醒示语,是指告知言语行为中,引起听话人对说话人所陈述的告知信息产生注意的话语成分。告知中的核心行为语,是指能体现告知言语行为性质的最小独立单位,依原型范畴观,可分为典型的核心行为语、边缘的核心行为语和空位的核心行为语三个小类。告知中的信息陈述语,是指在告知过程中,说话人向听话人有效传递的、主观上有“真值”的命题信息。信息陈述语是告知性话语的核心构成部分,某一话语只要含有信息陈述语,那就可以发挥告知功能。信息陈述语的命题信息的真值,并不一定要符合逻辑意义上的真值,而是带有极强的主观性,是说话人主观上认定的真值。

第三,汉语的告知范畴区分为显性告知和隐性告知两种类型。这两个次范畴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显性告知,含有告知施事行为动词标记,位于告知范畴的核心位置,是告知范畴的典型成员,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告诉你”。而隐性告知,不包含明显的告知施事行为动词标记,但在功能上却起到了告知作用,它位于告知范畴的边缘位置,是告知范畴的边缘成员。按所包含的典型的核心行为语的形式,显性告知可细分为:动词类显性告知、短语类显性告知和小句类显性告知。按所包含的边缘的核心行为语的类型,隐性告知可细分为:疑问标记的隐性告知和陈述形式的隐性告知。

第四,从告知性话语的形式上看,由于醒示语、核心行为语和信息陈述语在语序上的不固定性,告知范畴还可分为完整告知、简约告知和零告知三种形式类型。它们处于不同的等级地位,呈现出连续统的特征:在告知功能鲜明度上的序列是:完整告知>简约告知>零告知;在听话人所需付出的推理努力度方面的序列是:零告知>简约告知>完整告知(“>”表示强于)。

第五,从语篇层面上考察了告知范畴。由于说话人实施告知行为时所立足的视角不同,告知语篇可分为:说话人视角的告知语篇、听话人视角的告知语篇和信息视角的告知语篇三种类型。说话人视角的告知语篇体现了主观性,听话人视角的告知语篇则体现了交互主观性。说话人视角的转换,带来了说话人语篇中套有听话人语篇、角色语篇中套有叙述者语篇的现象。依据标记理论,从是否符合常规、分布频率和认知复杂性三个方面考察告知范畴,通过对说话人视角和听话人视角的告知语篇的比较,可以看出前者是告知语篇的无标记项,后者是告知语篇的有标记项。告知范畴的语篇功能体现为信息功能和关联功能。在体现告知信息功能方面,显性告知强于隐性告知,而从整个告知范畴来看,从关联功能到命题信息是一个连续统。

第六,告知言语行为像许多非言语行为一样,在人们大脑中存储了规约化、程序化的模式,并可分解成相链接的成分。告知言语行为是一个有结构的行为脚本,汉语告知言语行为脚本模式由前段、核心段、结果段、后段这几个特有步骤构成。通过告知言语行为脚本模式对隐性告知的测试,作者深入挖掘了隐性告知能有效实施告知的机制——通过激活告知言语行为脚本的前段、结果段、后段,从而指代整个告知言语行为。而激活行为脚本的部分不同,其转喻告知的程度也呈现渐变的等级差异。转喻能力强弱依次为:核心段>结果段>前段>后段。

总体而言,作为全面探讨告知言语行为和告知范畴的第一部力作,该书最为突出的是,作者以多种理论为依据和背景,对汉语告知范畴进行了多角度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描写和分析,对告知范畴的话语构成、分类、语篇功能、表达形式、内部机制等做了有意义的探讨。其中,告知范畴的语篇研究、基于场景脚本的隐性告知机制等部分,以及书中关于告知范畴化是一个连续统的观点相当新颖;本书在汉语范畴研究中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成果。首次站在范畴的高度上,从言语行为角度对告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出告知言语行为是由醒示语、核心行为语和信息陈述语构成的结构;告知言语行为依据是否含有施事行为标记,可分为显性告知与隐性告知等,这些突破与尝试无疑将对告知的研究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开拓性。

当然,告知范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还有许多具体的话语形式需要深入探讨,特别是对一些特殊隐性告知的探讨更能反映“告知”行为的本色。所谓“告往知来”,彰显了告知的明示;又所谓“旁指曲谕”,则隐含了告知的委婉。

“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路玲珑格调高”,作为一直坚持在“告知”研究中的作者,这句诗就是其研究历程的最好写照。相信作者在后续的研究中会呈现更精彩的成果,同时相信读者也会开卷有益。是为序。

邢欣

2019年5月6日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