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地理大发现与商业革命

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而且直接促成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和经济扩张,从而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了一场革命,其作用怎样描述都不过分。正如亚当·斯密所言:“美洲的发现,经由好望角前往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欧洲落后于东方——不论是伊斯兰教的东方,还是印度和中国的东方。阿拉伯水手很早就已经跑遍了印度洋;中国明朝政府派遣郑和于1405年至1433年期间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其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长,出访国家之多,都是当时欧洲国家望尘莫及的。但后来下西洋突然停止了,最终,欧洲人开始了自己的地理探险历程,世界也从此向欧洲人敞开。

2.1 欧亚贸易与西方对东方的向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世界对海外贸易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一旦对外贸易的商路遭到阻塞,他们是不惜以武力和战争来解决问题的。例如,1096年至1291年期间发生的十字军东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商路的开发和竞争发动的。西方的传统社会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有很大区别。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完全可以满足自己居民丰衣足食的要求,但西方的传统社会不具备这种能力。沃勒斯坦在他的《现代世界体系》一书中多次提到过,在现代世界体系前,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贸易的作用,对贸易于西欧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而且,有许多学者坚持认为,越往前追溯,人们越是可以自给自足,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贸易。一些生活的必需品必须靠贸易才能够获得,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盐。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产盐,因而盐的贸易自古以来就是必然的。

自古以来,欧洲与亚洲间的贸易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我们一般都认为香料是生活的点缀品,但对欧洲而言,香料却是生活的必需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欧洲当地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原因,肉类保鲜一直是难以克服的困难,而香料恰恰可以作为保鲜剂来保鲜肉类等食品。由于香料的产地主要在东方,因此自古欧洲与东方世界的贸易往来一直都十分频繁。很多人对这一点都没有清醒的认识。

与这种贸易相关的就是对海权的争夺。欧亚之间的陆上贸易,例如我们常常提到的丝绸之路,一直都没有中断,即使暂时中断也只是局部性的中断和分散。此外,西欧的一些海洋国家一直以来都试图绕过陆地贸易而直接与东方世界进行海上贸易,这种想法很早就有。从大西洋不受阻碍地到达东方,是千百年来欧洲人的梦想,因为只有这样,他们在东西方贸易问题上才不会受意大利人或阿拉伯人的辖制。然而,在前现代时期的技术条件下,欧洲人要实现这一愿望是非常困难的。

2.2 地理大发现与工业革命

到15世纪末,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西欧人进行海外探险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西欧人由此进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哥伦布则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哥伦布进行远洋航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奇迹,即从大西洋直接到达东方。虽然历史上的哥伦布以发现新大陆而著称,但新大陆并不是哥伦布进行远洋航行的最初目的地,他的目的就是要到达东方,更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为了到东方去寻找财富。哥伦布是热那亚人,与马可·波罗是同乡。据说他从小便深受马可·波罗的影响,一心想要去东方寻找财富。他这种想法在当时并不算过分,因为与他同时代的许多欧洲人都深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他们都认为遥远的东方遍地是黄金,因此,当时西欧国家的许多探险家都把到东方寻宝作为自己的目标。

近500年以来,西方世界的兴起及其对非西方世界的征服与扩张,与西方人对海洋的控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葡萄牙人是最早开始海外探险的西欧国家,对海洋的控制也使得葡萄牙成为了现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海洋霸主。随后,西班牙战胜葡萄牙而成为海洋的主人,同样也是利用其海上优势大力进行航海探险与海外扩张。此后的海上霸权虽然几易其主,但它们都没有放弃海上探险事业。伴随海上探险而来的则是规模巨大的海外殖民和海外贸易,这也是西方世界之所以能够在现代世界历史的早期阶段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自17世纪后期开始,在西欧国家的竞争与较量中,英国最终打败了法国并且逐步地排挤了荷兰而成为现代世界中的海洋霸主,而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英国得以进行工业革命的首要前提。

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是需要在一个大的体系中才能够完成的,而这一点为我们研究第一次工业革命之谜提供了新的启示,即我们不能够单纯就英国本身来研究英国的工业革命,我们不能只是研究英国是如何爆发工业革命的,然后再从其中抽象出导致英国工业革命的各种因素以便供模仿和复制。这种做法不仅不现实,而且有缘木求鱼之嫌。因此,只有在世界发展框架内去研究这一问题才会有意义。

现有的理论大多都认为,资本主义的萌芽从中世纪末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并且认为正是这些处于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推动了地理大发现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但是,越来越多的资料则证明,在哥伦布生活的时代里,西班牙、葡萄牙的经济发展程度并不比亚洲的中国、日本、印度先进,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比亚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更强大。事实上,西欧早期的探险家们并不代表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现代资本主义关系乃是在欧洲与海外世界的交易中而不是交易外产生的。

2.3 亚欧美大三角贸易

工业革命不是由农业社会直接发展出来的,在工业革命真正产生前存在一个前工业化阶段,即商业革命阶段。从根本上说,正是欧洲的商业革命为欧洲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欧洲的商业革命最早可追溯到12世纪至13世纪,但真正有变革意义的商业革命则是在地理大发现后出现的。15世纪末期,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道也随之开辟,而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世界市场的拓展、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及商业强国的崛起。从此,世界上那些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对外贸易也日益得以迅速拓展,在此基础上首次出现了全球性经济关系,世界市场也因此逐渐形成。例如,当时的美洲以种植业为主,美洲各地生产的大量烟草、砂糖、咖啡及棉花主要是销往欧洲等地,美洲各地所需的日用品,例如粮食、布匹等则需要从欧洲进口;由于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美洲与其他地区的劳务贸易也因此繁荣起来;亚洲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在洲际贸易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西欧,欧洲人通过对商业、航运业及相关行业的控制而大发横财,这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进行了必要的原始积累。

工业革命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产物,即工业革命是世界经济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现象。贡德·弗兰克在他的著作《白银资本》一书中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地理大发现催生了一个贸易上的“大三角”的关系:欧洲人从美洲拿走了大量的白银,也包括部分黄金,并输入到亚洲,然后从亚洲取得了大量产品运往欧洲,欧洲经济就是在这种“大三角”关系中不断地发展起来的。比如,从1545年到1800年,美洲出产了13.3万吨白银,其中大约75%,即10万吨,输出到欧洲,而欧洲输入的白银有32%(即美洲总产量的24%),即3.2万吨输入到亚洲。欧洲经济经过这样的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催生了产业革命。如果离开欧洲、亚洲和美洲间贸易上的“大三角”关系,欧洲在世界经济中还是比较边缘化的,因而也是无法产生工业革命的。这种看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因为它确实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欧洲一开始并不是最先进的,在14世纪到16世纪期间,欧洲并不领先于亚洲,财富总量也不及亚洲的中国和印度。但经过地理大发现后,欧洲通过在贸易上的“大三角”关系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从而为此后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必要准备。

我们必须清楚,如果将工业革命局限在欧洲,那么只有当时在欧洲内部具备的那些产生工业革命的要素才算是内因,而当时的洲际贸易则是外因;但如果将工业革命看成是世界性的,由于亚洲、美洲、非洲同样是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工业革命爆发前的洲际贸易就可看成是内因而不是外因。因此,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工业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分析其内因而不是外因。进一步说,如果没有东方,没有东西方的交流,也就不会有许多欧洲人认识东方和叙述东方,也不会产生葡萄牙、西班牙对东方的热情而最终发现新大陆,整个世界经济也不会如此快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