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户子女辍学现象的抑制效应研究 本章原文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户子女辍学的抑制效果》为题发表于《经济学家》2009年第4期。

一、引言

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公共支出的重心始终放在“三农”问题上,并且做到了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早在2001年,政府便出台了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随后数年中采取分阶段逐步扩展的方式将其政策覆盖面由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扩展到全国其他农村地区。宏观角度的研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2005)指出,“两免一补”政策不仅可以使我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户子女的入校就读率得以提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且还能间接提高农户可支配收入,促进贫困农户脱贫。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会受到诸如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孙志军,2003),但从逻辑上讲,绝大多数辍学现象最终溯源于家庭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重大障碍(袁连生,刘泽云,2007)。尽管“两免一补”能够减少农户子女的入校就读成本,从而有利于解决农户子女因贫辍学的问题,然而对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学龄儿童而言,较高的入校就读成本只是儿童辍学现象的诱因之一,除此之外,其他诸如家庭财富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儿童厌学程度以及父母是否外出打工等因素也会影响贫困农户是否选择让子女辍学。这样,“两免一补”政策能否有效根除农村儿童辍学这一“顽疾”,则取决于入学就读成本是否为导致贫困农户子女辍学现象的唯一重要原因,而一旦还存在其他重要诱因,则在农户子女“进得来”的问题解决之后,“留得住”的问题会从激励机制上向义务教育公共支出政策的设计提出更高的标准。

从理论上讲,存在着许多潜在因素最终可能导致“两免一补”政策不能有效抑制农村儿童辍学现象。具体来讲,农户家庭在消费义务教育这一准公共品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相应的私人成本,如上学交通费用及子女的生产性机会成本等,这里不妨称之为义务教育的引致成本。“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农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引致成本,从而有助于抑制辍学现象。然而,如果一旦存在其他诸如家庭财富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儿童厌学程度以及父母是否外出打工等因素使贫困农户赋予义务教育的引致成本以较高的效用评价,或者赋予义务教育的私人收益以较低的效用评价,农户选择让子女辍学就仍有可能性。比如,子女厌学行为可能会使家长对子女学习效果产生悲观预期,进而选择让子女辍学回家从事其他有收益的劳动。正因如此,有必要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全面评估“两免一补”对农户子女辍学现象的抑制效应,以便寻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的政策空间。

本章拟使用4省(区)4县(旗)24校的样本数据,从实证的角度系统研究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户子女辍学的抑制效果。其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将从理论上讨论“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户子女辍学抑制效应的传导机制,并设计计量分析方法;第三部分将给出数据来源及其描述性统计;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结果;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